摘要: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使得自然資源得到了有效運用,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肯定自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維持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此,本文對城市生態規劃的原則及依據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生態理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以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一、生態學原則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復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具有依賴性大、不完善、不穩定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為此,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和方法去調控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物質轉化與能量利用的生態效率,開發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
1、整體性原則。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時,應注重宏觀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3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1)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觀念,完善和執行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二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綜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綠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考慮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合理區劃及功能配置
(2)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
2、循環再生與節能。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兩者緊密聯系,共同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生態系統存在、發展、演替的基礎。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1、生態要素的調查。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2、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潛力分析;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度評價。
3、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生態城市規劃的工作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內容應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方面的內容。
(1)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2)規劃目標和年限。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三、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1、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3、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4、人口適宜度規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5、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沒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工業區)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6、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四、結語
人們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既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運林,傅曉華.從可持續發展價值觀透析城市生態化[J].城市問題,2008,(02).
[2]孫鐵珩,王道涵.論生態城市與建設的內容構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3).
作者簡介:
程爽,寶清縣城鄉規劃局,雙鴨山市寶清縣,155600,1966.03,女,漢,黑龍江省寶清縣,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