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8 田舒斌 等
AI時代下的“深融”發展:新聞創新下一站
新聞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媒體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新聞創新更是與融合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融合發展推動新聞創新、以新聞創新深化融合發展,正成為媒體的生動實踐——從報道主業的優化升級,到現象級融媒體產品的持續涌現,再到平臺終端建設和組織架構的深刻調整,《中國記者》始終關注中國媒體的每一個創新腳印。本期雜志推出AI技術、智能化編輯部等在新聞實踐中最新運用的一組文章,反映了業界和學界對新聞創新和融合發展前景方向的思考,實操性和前瞻性兼具。強力推薦!
版權聲明:
若轉載本刊文章,請務必注明轉載自《中國記者》,包括期數、作者等要素。
《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微信號:zgjzzzs,敬請關注、評論!

P36 楊明松
短視頻來了,傳統廣電怎么辦?
短視頻近來成為新媒體傳播熱點。短視頻傳播與傳統電視的視頻傳播有何不同?短視頻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問題、面臨哪些倫理困境?如何在把握短視頻傳播優勢的同時更好地實現輿論引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期推出一組討論文章,歡迎作者繼續來稿交流討論。

P63 文衛華 等
世界那么大,如何去看看——公派訪學 “個人指南”
出國訪學對于職業生涯和學術生涯而言,不僅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也會成為一段難忘的時光。而要想成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順利開展訪學并有所收獲,又可以說是一項耗時耗力,需要縝密規劃的“系統工程”。作為一名兩次受到項目資助,成功完成訪學的青年學者,作者給新聞傳播界的候選者們提供了一份“個人指南”。
(張壘)
前期反饋·編讀往來
“京原路8號”推送與評論反饋
2018年6月,《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推送的《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報告》《浙江大學教授吳飛:讓知識成為社會的知識》等文章受到讀者關注和歡迎。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報告》一文被6個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轉載,讀者“jenny”評論說:“好的新聞必須扎根于泥土,以事實為依據,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讀者“五溪耕讀”評論:“好文!如何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佳作;如何通過優秀的新聞作品履行好新聞記者的職責;如何讓優秀作品感染人、激勵人,以進一步彰顯媒介價值,這是一門大課程。做好這門課程的舞臺在廣闊的實踐天地,在一次次的學習中。只有學習,只有實踐,才能讓我們的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富有時代內涵!”
歡迎您在微信公眾號后臺提出您的觀點、意見、建議。《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微信號:zgjzzzs,敬請關注!
會議
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好新聞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8年5月,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好新聞交流研討會成功舉行,參與本年度好新聞交流的85篇優秀作品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從164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交流研討加大了對融媒報道的側重與思考。
會議期間,新華社記者孟娜、《人民日報》記者謝雨、中央電視臺記者陳麗、《中國青年報》記者王燁捷、《北京晚報》記者劉琳、《檢察日報》記者楊柳分別與大家交流分享了新聞報道背后的艱辛故事,以及報道創新的心得體會。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張倩對本屆優秀新聞作品進行了整體分析點評,并就傳統媒體轉型升級過程中的融媒報道建言獻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方潔老師在點評中說:“堅守的女性新聞工作者們是這個行業最美的風景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張小琴、中國傳媒大學的王琴等專家學者,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優秀新聞作品和發言的女記者代表進行了點評。
書訊

廈門大學黃合水教授新作《全國各省市的媒體鏡像》出版發行
2018年6月,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黃合水教授及其博士生彭麗霞共同撰寫的《全國各省市的媒體鏡像》一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網絡新聞大數據為研究資料,對我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所屬的334個地級行政區,近300萬條網絡新聞標題進行挖掘和分析,為讀者描摹出了中國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圖景,以期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轄區管理、相關學者的城市化及媒介形象研究提供思路與方法層面的借鑒。
該書創新性地將新聞大數據研究方法應用于社會熱點話題的分析,重點在于從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等10個方面22個維度對全國各省市的新聞數據進行了全面挖掘與深度探討。不僅詳細介紹了大數據方法與城市形象研究結合的可能性,并逐步引導讀者進入這一新型研究方法的世界,為城市及媒介研究學者引入了不同以往的研究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