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焦學振 唐延杰
內容提要 上線半年內日活躍用戶超千萬,日播放量超十億,短視頻社交APP“抖音”發展迅猛。本文通過對一個時間段內點贊量超過一萬的100個短視頻進行整理,嘗試觀察受歡迎的短視頻的類型、風格、場景、互動性等因素,以及這種短視頻社交APP的廣泛使用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討論了其倫理困境。
2017年被稱為短視頻發展“元年”,以抖音、西瓜、快手為代表的各類短視頻社交平臺發展迅猛,新浪微博、土豆網等傳統網絡媒體也開發了短視頻功能。2018年春節,今日頭條推出短視頻拜年活動,據統計使用短視頻拜年的用戶達1423萬。動態視頻相較于傳統文字、圖片、圖文的信息承載形式,更符合當今網民對視覺刺激的需要,能夠承載更多的信息,表達更為豐富的內容,能夠調動用戶參與 性。
在短視頻社交平臺中,今日頭條旗下的“抖音”表現突出,2017年11月10日,今日頭條10億美元收購北美音樂短視頻社交平臺Musical.ly,并將其與抖音合并,未來規劃是發力海外擴張與投資并購以及版權購買,到2020年實現100億美元營收。與此同時,短視頻作為信息媒介與社交功能的結合碰撞出的火花,愈發顯現出燎原之勢。短視頻平臺的解壓作用值得肯定,但是由此產生的問題也愈發明顯,出現了人工參與篩查力度不夠導致的低俗內容增多、家長監管不力使得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的瀏覽和拍攝、盲目追隨等負面影響。
以抖音為代表的社交APP激發了全民展示的熱情,將用戶的現實生活展現無疑,同時也鏈接了興趣相投的用戶成為形式更豐富的社交網絡,其中的倫理原則值得討論。本文擬從2018年2月11日晚21:00起在抖音上刷到的點贊量超過1萬的100條短視頻的內容著手,從主角、類型、場景等維度,找出用戶感興趣的短視頻模型并對用戶長時間沉浸式使用的影響進行梳理。



通過短視頻社交APP抖音的觀察和使用,筆者發現其提供了短視頻的多種聲音處理形式,包括無聲、同期聲、音樂、音樂+同期聲,音樂的選擇有28 種。
在整理的100個案例中,有81個短視頻使用了音樂。音樂的使用無疑渲染了氣氛,使得視頻更有代入感。在抖音中有幾個比較火的音頻,例如歌曲“PLANET”“白羊”——煽情;“海草,海草”的海草舞、“師傅我堅持不住了”——模仿動作;“小寶貝”“愛呀”——記錄寶寶成長;“Me Too(意想不到版)”——整蠱。甚至有一些使用音頻“拳擊舞”的短視頻的評論里都評論:“這個音樂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可見音樂的使用會拉近用戶的心理距離,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視頻想表達的意義。
除了同樣的音樂會點燃用戶的參與感,抖音上的“段友”(因知道同一個“段子”而互相稱為“段友”,也叫“抖友”,但彼此并不認識)自發掀起了一些段子活動也會使用戶有強烈的模仿沖動。這種活動主要有兩種:一為純線上的交流活動,例如最近比較火的此類活動:自己拍的做雞蛋面(抖友教的用塑料袋擠面糊做面條)的視頻、“小哥哥小哥哥,可以留個微信嗎”(搭訕陌生人看是否成功)、海底撈的雞蛋面筋等。二為與生活中的段友互動,有一些抖友自發形成的“梗”和活動甚至延伸到線下。此類活動有抖友暗號——“滴,滴滴”,即是在等紅燈的時候如此鳴笛,如果有人鳴同樣的三聲,證明彼此都看過抖音上的這個段子;把抖友汽車上的蜘蛛俠捆綁起來,綁的抖友和車主都會分享視頻,甚至能被抖友認出兩個視頻是一輛車。在整理中筆者發現,有相當大比例的短視頻是同一個梗,點贊量也很多,甚至有一些抖友是為了發視頻才做的一些事。知道同樣“梗”的抖友形成了一個群體,群體與群體如不同的圓,既有交叉又有重合。
線上群體營造了他人的“在場感”。這種持續的在場感,會增加人們交往的自由感,具有社會促進作用,甚至現實生活會因此而改變。同時,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不同的群體有利于滿足人類不同的需要:交往需要 (歸屬和與人接觸)、成就需要,以及獲得社會認同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人們隨手拍、隨手上傳的瞬間得到滿 足。
人們身處在“讀圖時代”“視覺文化時代”,沉浸在各種視覺產品塑造的視覺奇觀中,卻對個人隱私的界定不再那么嚴格。
家,往往是一個人生存最私密的空間,通常暗含了個人信息、興趣取向、家庭成員關系等。在收集的100個案例中,有59個是在家里拍攝的,有客廳、臥室、衛生間、陽臺等,可以非常直觀地獲取主人的諸多信息,甚至身著睡衣在床上拍攝。
在評論區有一些抖友發表“這一套音響兩萬”“我就是來看看裝修”的言語,可以看到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定已經十分模糊了。家,存在諸多“場景”,尤其是現在90后作為網民的主力軍,已經有相當一批90后有了孩子,可能發生的場景有:帶娃、喂飯、娃之間的互動、萌娃金句等。短視頻作為曬娃的新形式,比傳統純圖片和文字更直觀更生動。例如在收集到的100個案例中,有28個是兒童,所占比例比較高。而這種將寶寶曬在網絡上的行為,暫且不說有些寶寶是根據大人的標準和眼光進行活動、取悅網民博眼球,很多情況下關于大人和孩子的諸多信息被暴露在網上,本身就給了犯罪分子作案的便利。同時,相較于和身邊的人交流,年輕人通過社交軟件和陌生人交流和展示的機會越來越多,迫切地向陌生人表達自己,展示生活中的趣事和技能,甚至泄漏自己、朋友或家人的私密信息,這本身就存在相當大的隱患。
在對今日頭條的觀察中發現,除有爭議的新聞事件,超過半數的信息已經不再是新聞消息,更多的是娛樂化的信息。網友的互動也多是關于娛樂的話題,很少有社會新聞的公共話題。移動互聯提供了更多社交形式,例如短視頻社交,“場景”被區分開來,場景化的傳播開始被重視。學習交友、職場、婚戀、育兒、金融房產、旅行、游戲娛樂……大量的輕松娛樂的信息充斥生活每一個角落,劇烈沖擊著人們的感官,甚至進入一個新聞業也在軟化的時 代。
研究發現,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社交APP是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節奏以及人們對碎片化內容需要的產物。尤其是目前90后、00后是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一批“電腦人”,“抖音”的出現正是滿足了對于動態圖像獲取信息的需要、對場景的體驗感的需要,也滿足了這類人群在分享中得到滿足感以及人際交往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在評論區有一些“我就是來看評論的”“把我送上去”等言論,評論可以回復也充分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感和對意見領袖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