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申文勇
內容提要 地市黨報正面臨著新媒體帶來的嚴峻挑戰,生存空間被日益壓縮和侵蝕。面對挑戰,地市黨報如何在同質化的新聞競爭中拼出特色,在分眾化的傳播趨勢下把牢輿論場。《宿遷日報》專注媒體融合,在做大做強新媒體平臺的同時,從顏值、言值、研值三個維度,重塑地市級黨報新形象。
無論傳播形式如何改變,人們對優質內容的需求不會改變。《宿遷日報》與時俱進,順勢創新,在“精深”策劃、“多彩”呈現上下足功夫,推出了眾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提升了黨報“顏值”,讓黨報更好看耐讀。
《宿遷日報》歷來重視新聞策劃,構建了總編抓重大報道策劃,部門抓專題策劃的長效機制。圍繞重要時間節點抓策劃。201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擁軍報道是一道“家常菜”,如何讓這道“家常菜”成為“特色菜”,《宿遷日報》策劃實施了“天南海北宿遷兵”大型系列采訪報道活動,把筆尖和鏡頭對準那些在天南海北默默奉獻、保家衛國的宿遷籍軍人身上。這樣鮮活的策劃得到了市雙擁辦全力支持。采訪團隊從江蘇到西藏,從云南到黑龍江,上高山下海島,行程20萬公里,深入采訪了宿遷籍校官、尉官、士官和義務兵50余人,用清新的語言風格、豐富的版面形象,連續刊發24期報道,吸引眾多年輕讀者關注,在全市上下引起強烈的共鳴,掀起參軍入伍熱潮。
圍繞中心工作抓策劃。宿遷是特色“水城”,擁有全國唯一“兩湖兩河”地理標識的設區市,境內河流湖泊縱橫交織,“頭枕”駱馬湖,“腳偎”洪澤湖,“腰纏”大運河、古黃河,治理水環境對宿遷意義重大,在全面推行“河長制”一周年之際,《宿遷日報》于2018年3月策劃推出了《從心頭清澈流過的那些河》系列報道,對古黃河、馬陵河、六塘河等河流的“前世今生”進行全面回顧,展示宿遷河流治理成果,有看點、有故事、有啟迪,得到眾多讀者點贊,取得較好宣傳效果。
圍繞“會議報道”抓策劃。《宿遷日報》從新聞策劃著手,一方面從“會場”中去找“現場”,比如說宿遷市舉辦鄉鎮黨委書記專題培訓班圍繞“鄉村振興”專題培訓。如果僅僅對會議進行報道,既單調又乏味。《宿遷日報》緊抓“鄉村振興”,精心策劃了《探訪“宿遷特色產業村”》系列報道,推出了《周圈:盆景興村靚田園》《東和平:家家種蘆蒿 生活節節高》等一篇篇既有現場感,又有信息量的新聞報道,引發網絡熱轉和各方關注。
圍繞“版面”抓策劃。在新聞稿件上下功夫的同時,《宿遷日報》更加注重版面上精雕細琢,“多彩”呈現。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宿遷日報》推出了“喜迎十九大 砥礪奮進譜新篇”110多個版面,既做內容高地,又做視覺精品,內容亮眼、標題搶眼、版式養眼,為黨的十九大獻上一份“悅讀盛宴”。此外,《宿遷日報》版面上可視化、新媒體元素日益豐富,二維碼越來越多,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你就可以看到一段與報道相關的多條新聞鏈接。
自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紛繁復雜,呈現出空前的多元性、復雜性,黨報言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宿遷日報》認為,言論工作應成為新時期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斷加強言論建設力度和創新力度,精心打造言論專欄、專版,充分發揮新聞評論的導向性、鼓舞性,持續提升報紙思想影響力和新聞引導水平。
黨報要完成好“上傳下達”任務,堅定不移地為黨和政府立言發聲,把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重要指示向群眾解釋清楚、分析明白,從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推動各項工作開展。2017年宿遷把發展生態經濟,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作為宿遷未來的定位和方向,《宿遷日報》刊發5篇《論發力發展生態經濟》系列評論,系統闡釋了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增強全市上下發展生態經濟的決心和信心。2017年全市開展落實“三項任務”推進“兩聚一高”大討論活動,《宿遷日報》針對大討論時間節點,精選角度,配發了《立足全局 找準定位》《堅持生態優先 推進綠色發展》《在討論中提高認識 在前進中凝聚力量》等5篇評論,有力促進大討論活動的深入開展。2017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入攻堅階段,適時刊發了《堅決打贏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攻堅戰》系列述評,為全市上下創建工作鼓勁加壓。
在做好社論、評論員文章的同時,《宿遷日報》把評論的觸角伸向基層、伸向群眾,把評論的話題投向基層群眾共同關注的熱點、焦點,讓黨報評論為群眾發聲。2017年12月,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部分干部搞形式、作秀的現象,《宿遷日報》刊發評論文章《多做事莫作秀》,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踏踏實實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2018年3月,央視《軍旅人生》欄目播出《王愛東——為愛義不容辭》,講述宿遷市志愿者王愛東十年來救助81條生命的故事,《宿遷日報》特別推出了《溫暖宿遷的底色有一抹來自志愿者》評論,為宿遷市的志愿者點贊,向自覺踐行善良的宿遷人致敬。

▲ “喜迎十九大 砥礪奮進譜新篇”的新聞策劃提升了“顏值”。
近年來,《宿遷日報》全力打造《雜說》和《學習與實踐》理論專版,塑造了《畫說新聞》《今日熱評》《眾議錄》等一批讓群眾記得住的品牌言論專欄。《畫說新聞》是時評漫畫專欄,用有趣生動易懂的漫畫配以富有哲理的簡短文字來表達觀點,深受讀者喜愛。專欄獲第28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專欄三等獎。《今日熱評》是《雜說》言論版開設的一個固定的重點評論專欄,一般于每周日刊出,從2009年 8月 29日《雜說》創刊以來至今已開辦9年,在讀者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今日熱評》的作者既有本地機關領導干部,也有外地的教師學者;既有閱歷豐富的老者,也有關注時政的網絡青年,僅僅圍繞工作大局積極立言,又能緊扣社會熱點響亮發聲,真正地走近讀者、吸引讀者,引導讀者。
《宿遷日報》努力做時代的報道者和歷史的記錄者,精準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跨越發展,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反映這座城市的歷史變化。在報紙上既有轟轟烈烈的建設場面,也有鄉村發展的點滴變化;既有令人難忘的歷史瞬間,也有普通百姓的故事;既有現實問題的跟蹤,也有美好未來的憧憬。《宿遷日報》記錄了在宿遷發生過的許多重大事件,以及更多的雖不屬重大事件卻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歷史性細節。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宿遷特有的歷史氛圍和風土人情。比如,2015年4月16日,《宿遷日報》報道宿遷發放全國首張“一企一碼”營業執照。2015年12月26日,刊發《老兵,歸隊!》,詳實記錄丟失黨組織關系70年的93歲抗戰老兵張道干重新回到黨組織懷抱那令人難忘的時刻。
《宿遷日報》善用紀念性報道提升歷史厚度,增強報道吸引力。2016年9月,宿遷建市二十周年,《宿遷日報》推出了《改革青春生態好·紀念宿遷建市20周年》大型系列專題報道,把城市的昨天與今天,歷史與新聞,回憶與憧憬交織在一起,得到了群眾的好評與呼應。2017年9月,在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之際,《宿遷日報》濃墨重彩地推出了110多個版面,全面展現宿遷五年來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成就。2017年12月,在宿遷以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的時候,《宿遷日報》推出《問鼎》專刊,用32個版詳實記錄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奮斗歷程。
《宿遷日報》還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宿遷文化寶藏,解讀宿遷優秀的歷史遺存。2013年,《宿遷日報》推出了《8100年前稻谷為考古成果增添新證據 順山集遺址將江蘇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報道,詳細介紹泗洪縣梅花鎮發現的順山集遺址考古發掘新成果,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將江蘇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報道在省內外引起關注,并榮獲了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當前,《宿遷日報》正組織記者編輯對宿遷主城區的歷史人物、歷史街區、歷史文化等進行深度挖掘,遵循“老歷史、新內涵,老故事、新說法,老人物、新形象,老街區、新角度”,拂去歷史塵灰,讓歷史與當代進行對話,建構“活的歷史”。報紙始終肩負著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報紙獨有的史料價值優勢,讓歷史真正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