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日語能力測試與日語專業四八級考試、大學日語四六級考試等幾項考試在高校中普遍實施,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其改革成為高校日語教學的風向標。2010年日語能力測試(JLPT)改革后,規定只有全部科目都達到合格線才視為考試通過。考試科目減少,語法納入語言知識中,與聽力和閱讀平分180分的總分。其中,聽力考試時長增加,比重加大,分值從25%增至33.33%,題量從19.4%增至34.3%,并新增“即時應答”題,難度加大。這對聽力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和任務。
日語能力測試自1984年以來,已經舉辦了30多年,在同類日語水平測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因為日語能力測試是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及其財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舉辦,其對象為母語非日語的日語學習者,其考試大綱與我國日語專業教學大綱并非完全一致。因此,有人認為日語能力測試占用和犧牲了很多教育資源,甚至占用學生很多時間,將日語專業教學應試化,忽略了語言的規律,偏離了該測試設立的初衷。筆者認為,對于高校日語教師來說,日語能力測試需要一個正確定位,學生在就業、留學時必不可少,不能忽略其地位,另一方面,它只是一項相關的測試,大部分內容涵蓋在高校的日語教學大綱中,能檢驗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應也不會和正常的教學相沖突。
日語能力測試由于采用客觀題即選擇題的答題方式,沒有口語、翻譯、作文等題型,導致大部分學生只是一味地背詞匯、語法,而忽略了會話、翻譯和寫作等方面能力的訓練,為了學生拿到證書,提高就業率,使得在日語能力測試導向下的日語教學陷入一個誤區,而無法很好地實現大綱所要求的培養聽、說、讀、寫、譯全面的日語人才的目的。
由于學生可以跳過其他級別直接報考最高級別的N1,導致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忽視了外語初學階段的必經之路——聽、說、讀等的培養,特別是聽力,能聽懂就好,許多通過N1考試的學生竟說不出一些常用的口語表達,更無法說出與N1水平匹配的日語,成了“啞巴”日語。
日本相關權威機構對日語能力測試結果的統計顯示,中國日語學習者的總成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聽力科目的成績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日語專業四八級考試和大學日語四六級考試的影響力遠不及日語能力測試,大多高校在基礎階段的日語教學都是參照日語能力測試,根據其動向進行調整。中國日語學習者較低的聽力成績和水平對日語聽力課程的導向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聽力課堂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任務式”課堂以做出正確答案為目的,忽視對內容的整體把握。
(二)不能與精讀課程很好的銜接,詞匯、語法不同步。
(三)與口語課分開設置,聽說練習脫節,各行其道。
(四)聽力教學內容設置為單向,只需要聽和做題,學生缺乏適度的緊張感和主動性。
傳統的精讀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因此更注重詞匯和語法的教學,而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在為師生提供便利和準確信息的同時,卻直接略過聽這一重要感官功能,教師講解的內容直接顯示出來,把鮮活的語言變成了停留在視覺上的符號。傳統教學模式引導下,說和寫就成了日語學習的主要主要任務和表現形式。
聽力課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從精讀課中剝離出來。然而聽力課卻非常依賴精讀課程,詞匯、語法都需要精讀做后盾,沒有了視覺的幫助,平時非常熟悉的單詞可能聽幾遍才能恍然大悟。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學習語言都是從聽開始,然后才是說、讀和寫。在外語教學中也應當尊重這一規律,聽和說需要并行。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原是哲學和道德層面的,筆者認為可以用在聽力教學中。“知行合一”具體來說分為三個方面:其一,“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必能行,只有經歷過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冷,聽到鮮活的日語即為“知”,通過實踐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說出口即為“行”,不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知”。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聽(“知”)是交流過程的開始,說(“行”)是聽(“知”)的完成。“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兩者互相包含,是一個整體。聽和說也是這樣,互為前提,不分彼此,不可分割。其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為自己的實現手段,“行”以“知”作為指導。在日語學習中就是,用說來表達自己聽懂了對方傳達的信息,用聽來指導說。在現實的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讓聽和說“合一”,成為一個整體,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結合以上問題,在日語能力測試的導向下,提幾點日語聽力課程改革的思路。
很多拿到N1、N2級證書的學生并不具備相應的交流能力,甚至連較復雜的日語都說不出,這種啞巴日語成為以日語能力測試為導向的日語教學的缺陷。近年日語能力測試主辦方在這方面有所反思,試題不論是閱讀還是聽力,盡量生動的展現在日留學、工作中常見的場景,不是通過簡單的記憶、背誦就能正確作答,更側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此,想說一下聽力原文的用法。通常情況下,學生在聽不懂或者遇到困難時會看聽力原文,恍然大悟后最多再聽幾遍了事。筆者認為,聽力原文由于比較接近真實的語境,發音標準,是難得的會話材料,因此,聽力原文也可用做練習口語和演講的素材。學生在做完聽力題,弄明白正確答案之余,跟隨錄音模仿發音和表達,將其化為自己能說出的日語。每個人都能聽懂自己說的話,試想學生的日語發音及表達同地道的日本人一樣,就不會聽不懂了。
《新“日本語能力測試”指南概要版》對“聽”的認定標準如下:

?
可以看出,日語能力測試聽力部分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考察考生能否聽懂各種場合的會話、新聞及講座內容,能否理解上下文含義、出場人物的關系及內容的邏輯構成等,能否掌握所聽內容的大意。也就是說聽力試題是由一個個場景所組成的,這就需要在聽力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場景開展專項練習。
選用以場景為主題、切合日語實際使用語境的教材,針對不同的場景特點,在詞匯、措辭、語氣及對話雙方心理等方面進行指導。學生在練習聽力的同時能從側面了解日本社會、文化。
抓住關鍵信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看電視、聽廣播時并不是每句話每個詞都能聽懂或聽確切,而是根據說話人的語氣、接續詞等一邊聽一邊預測話題的走向,通過已經獲知的信息進行判斷,篩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也一樣,抓住關鍵信息進行推測是必須培養和掌握的一種能力。對于教師,如果能帶領學生熟悉一些常見的場景,講解其背景、知識和常用詞匯、表達,然后按照正常聽說規律去循序漸進,學生就不會失去對該話題的掌控。這也會成為練習口語和寫作的好素材,口語課和寫作課也不會發愁于“無米之炊”。
新日語能力測試保留了無圖題,聽完對話后才提出問題,增加了不少難度。由于所有題目只能聽一遍,這考查學生對會話內容的記憶能力,對于多數考生來說這個題型順帶考了對聽力內容的理解、整理和記錄的能力。考生需要在聽的同時做適當的記錄,在判斷該信息是否為關鍵信息后將其簡練地寫下來。因此,平時應引導學生聽寫完原文后分析和思考自己在聽寫的時候是否抓住了重要信息,以后再次遇到此類題目時應該如何對應,如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傳統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現代化教學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幫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傳達教師的思路,網絡和多媒體的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由于課時的局限,僅依靠課堂教學的時間很難實際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而要求學生每天抽時間練習聽力卻缺少有效的監督手段。在教育越來越多與科技結合的當今,搭建以網絡為載體的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平臺勢在必行。通過網絡平臺每天下發聽力任務,在無法與學生見面或者收發紙質作業的情況下,保證學生每天按照要求練習聽力,避免生疏的同時逐步提高。國內很多高校都引入sakai、moodle等課程管理和學習的系統,教師可以與學生共享學習資源,定時下發和收取作業,還可以創建練習、測驗和試題庫,讓學生隨時通過電腦或手機按教師要求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聽力的教學和后續訓練非常適合使用這類平臺。
日語能力測試的出發點是為了考生在赴日留學、工作具備相應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測試的改革目的也在此,在這個導向下,日語聽力的教學模式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做相應改變,但無論怎么改革都要符合語言的規律,即“聽”“說”能力齊頭并進,“知”(聽)“行”(說)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