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兒童的早期撫養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全球兒童早期發展日益受到關注,大約5%的中低收入國家出臺了多部門的幼兒發展政策。
父母或看護者的早期養護和良好互動,可以快速啟動大腦發育,賦予其終身學習的“金鑰匙”。孩子在一周歲之前得到的養育或關愛會對大腦功能產生終生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后代。幼兒行為也是成年人行為的預測因子。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了解早期護理、社會化和紀律對行為的影響。
兒童在三歲之前尤其關鍵,因為這是一個大腦快速發展和學習的時期。早期發育的新證據,特別是來自神經科學和表觀遺傳學的證據表明,兒童在生命初期對環境影響非常敏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可以幫助孩子在逆境面前培養復原力。人類大腦在受孕后和2~3歲之間的發展速度比生命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快。在幼兒時期,兒童的大腦每秒建立700~1000個神經連接。這是最容易對干預措施作出反應的時候,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期,也是一個脆弱的時期。母親較低的受教育程度、兒童遭受的身體虐待、極端的貧困增加了兒童遭受其他嚴重困難的可能性,如家庭壓力、被虐待和忽視、食品不安全、營養不良、暴力等,而在資源有限的社區,暴力往往更為嚴重。他們成年后,約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平均收入較低,缺乏認知資本,更嚴重的是心理缺陷,尤其是人格缺陷導致他們對社會的危害。
對社會危害最大的犯罪是未成年人違法、嚴重暴力犯罪、職務犯罪。比如之前上海小學生被砍案件,這種災難對任何一個家庭都是滅頂的,所以嚴重暴力犯罪對社會的危害非常大。職務犯罪不見血腥,但是對國家的經濟造成的危害非常大,破壞了國家很多的經濟運行規則。這三類犯罪看似差別很大,實際有很多問題都跟早年有關,包括職務犯罪。
我們一直在關注一個問題,怎么減少犯罪數量。20世紀80年代開展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的活動,結果發現嚴打背景下犯罪率并沒有下降。第一次嚴打是吊銷城市戶口,把罪犯送到邊緣地區,不得返回城市。在那種處置方式下,犯罪率仍然是2~3倍地上升。這是為什么呢?最后發現:少數人制造了多數案件。不到10%的人可能會犯90%的案件。這包括兩類,一類是突發的,一類是重復犯罪。犯罪人數雖少,但是危害嚴重,尤其是重復犯罪,危害很大。我們還發現,犯罪年齡越早,重犯率越高。調查顯示:10~19歲是發生初次違法行為的高發年齡段,其中7~10歲的少年重犯罪率為38.5%,11~14歲少年重犯罪率為24.7%, 15~18歲少年重犯率為11.3%。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重犯率是相對降低的。英國一項調查表明:14歲是曠學的高峰期,15歲是違法和吸食大麻的高峰期,16歲是吸毒的高峰期;犯罪的高峰年齡是男性16歲、女性21歲;10~17歲的占已查明罪犯的25%,14~15歲的占14%。專家估計,青少年的每一次犯罪成本平均超過2500英鎊。違法心理的關鍵期12.2歲,是出現不良行為的平均起點;13~14歲是出現不良行為的高頻期;16.2歲是進入少年刑事司法的年齡。
所以很多人認為,預防犯罪更要抓青春期。校園暴力的發生實際都是在這個年齡點。12歲之后恰恰是青春期,也就是性發育期。研究發現,問題顯現在青春期,而實際心理形成是在此之前。
我們可以把犯罪的心理背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生而不養,尤其是貧困地區。比如西南一些地方,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丟在老家。比如近幾年貴州發生過的幾起四五個孩子自殺的事件,都屬留守兒童。第二類是養而不教。父母出去發展事業,結果錢掙到了,卻耽誤了對孩子的教養。第三類是教而不當,寵溺。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和隔代撫養這兩類人群上。研究發現,很多犯罪的人,一類是屬于人格問題,一類是屬于心結問題。在人格問題當中,少數人決定多數案件。這又可以分出三類:一類是反社會人格,一類是犯罪人格,第三類是缺陷人格。
反社會人格是屬于醫學的一個領域,可能跟人的額葉有關,額葉主要負責情感。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征叫做“喂不熟”,高級動物都有情感,而且情感跟“養”有關,只要你“養”就有情感。比如狗,你只要養它它就不咬你,但是會咬別人。如果“養”都養不出情感,這就是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征,你無法用情感去牽制它。
第二類是犯罪人格,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生活基本是犯罪化的過程。比如從小沒有父母,自我生存。孩子在早年自我生存時多艱難,所以只能不擇手段,流浪、偷竊,跟人打架。這個過程中被抓(少年教養),但是放出來以后還會接著繼續犯罪。當有了十年以上的犯罪歷史后,就會形成犯罪人格。
早期我們認為人基本的滿足就是吃飽喝足,上不上學另當別論;問題是到了20歲以后,他們有了性需求,卻沒有條件娶妻,去組建家庭。于是為了性滿足,他們只要看到孤身的女人在偏僻的場所就會找機會實施強奸。這種犯罪和盜搶不一樣,本身沒有什么背景,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把人殺死,所以盜搶奸殺全結合在了一起。這就是犯罪人格。這種人不到10%,但危害極大。
第三類是缺陷人格,來自正常的家庭,但是撫養方式不當。顯現背景是青春期,但是真正對其影響的是早年。犯罪人格是由于情感撫養不到位,而缺陷人格是由于情感撫養到位了,但性格出現了問題。所以我提出了“情感撫養”的概念。
人的犯罪是由于早年的缺失,其中最重要的缺失是情感的缺失。這就涉及心理學一個著名的實驗——“感覺剝奪”。1954年,加拿大學者D.O.Hebb,W.H.Bexton進行了一個心理實驗。他們讓被試者進入一個專設的與外界完全隔離的房間,躺在一張舒適的床上,蒙上雙眼,堵上雙耳,戴上手套,除吃喝外,可睡覺或胡思亂想,結果所有的被試者都不能待上一周,給再高的報酬也不能忍受。這一實驗說明,人活著并非是為了吃飽喝足,他們還需要外部的感覺、知覺、活動、接觸和在此基礎上發生的所有心理活動。在生命的初期,在半歲或者一歲之內就是這個狀態。
心理撫養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在心理發展的路徑當中,0~3歲首先是情感撫養。我們發現人作為自然界中最高級的動物,在生命的初期恰恰是最笨的。低等動物在出生的時候完全可以自立,自我解決生存問題。蟑螂生下來就滿屋跑,狼、貓、小狗生下來就會靠嗅覺自己移動去尋找奶頭。而人類生下來完全是無能無助的,需要人照顧。此時外界的“呼吁”非常重要,這個“呼吁”就是撫養。撫養決定人性,人出生后所有需求都是自然屬性,而這個屬性滿足一定是通過哭喊呼喚另外一個人,由這個人來解除你的痛苦,所以“這個人”是你快樂的來源。一歲之內都在這樣的呼喊過程中,撫養也就決定了很多心理起點。
比如把小孩放在胳膊肘中,孩子的脖子是軟的,要托著它。只要你放在胳膊肘上,撫養人就會把自己的氣息傳遞給孩子,動物對外界的辨別力靠的是嗅覺,孩子從4個月就有辨別能力,閉著眼睛就知道來者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那個人,如果這個人時刻在他呼喊時出現,這個孩子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信任的。所以說“懷孩子十個月,不如養他十個月”。聽鄰居的孩子哭一天,就知道媽媽上班了或者撫養人換了。
人的神經系統包括周圍和中樞,周圍系統除了軀體之外更重要的是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而自主神經系統恰恰是弗洛伊德對意識的解析,早期的記憶對成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餓了渴了、脹氣了、尿濕了,他都會哭喊,此時大人過來解除他的痛苦,身心放松,他會記住這個過程。如果孩子哭喊許久無人過問,孩子長大后脾氣就會很壞。因為當他痛苦過度后,他可能會睡著,但醒來后神經系統是有記憶的。這種記憶就是早年的記憶。成年后只要看到一個事兒、聽到一句話讓他心里不舒服,他就會立刻火冒三丈,就會爆發。
在撫養過程當中還有情感。比如月嫂或者幼兒園的阿姨給孩子換尿布一定是機械化的,拿一個尿布過來,換完就走了。可是媽媽和奶奶因為有情感的因素,換尿布時會說“寶寶,你怎么啦”“寶寶你怎么拉這么多啊”。這個過程寶寶是能聽到的,這樣的孩子跟幼兒園的孩子是不同的,家庭撫養的孩子會更喜歡人過來。孩子哭喊時,來的人多少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庭就媽媽一個人,媽媽跟他說會兒話。有的家庭孩子一哭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過來了。孩子床邊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大人之間就有豐富的對話,孩子聽得多了也會受到影響,并在孩子大些時候顯現出來。如家里來了人,他會大大方方地跟人交流。相反如果孩子羞澀膽小,不敢與人交流,這就說明他身邊的撫養人只有一個。所以孩子的言語發育跟早年的撫養方式密切相關。3~6歲性格培養得好,可以減少缺陷人格。
研究青少年犯罪發現,很多犯罪青少年都是學習有困難的,逃學是他們犯罪的起點。12歲就逃學,問他為什么,他們說坐在那兒聽不懂,不想坐了,就想玩。此時需要先給他們講一些法律知識,問他們喜歡干什么。如果喜歡車可以去學修車,如果喜歡吃可以去學做飯,給他生存的技能。智力能力是大部分孩子的問題,當孩子出現學習障礙時,這類孩子如何評估、發展他特殊的價值,非常重要。
可見,心理撫養是貫穿人的成長一生的過程。心理撫養不僅僅是指家庭、親人的撫養,也包括在教育過程中老師的“撫養”。“撫”,主要是在孩子不能動的情況下、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弱的情況下去“撫”,3~6歲是性格的培養,6歲之后是教育。所以6歲之前是養育,6歲之后是教育。養的過程一個是“撫”,一個是“養”。父母親自撫養,孩子會記住父母的聲音、氣味、相貌,也才有教育他的心理資格。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時對孩子失去控制,就是因為早年沒有親自撫養。末代皇帝溥儀四歲登基,后來他做事很多人拿他沒辦法,只有奶媽能制止他。很多父母非常優秀,但是沒有親自撫養孩子,對孩子就失去了心理控制力。養孩子非常辛苦,但你付出了,才有教育他的資本;如果你沒有付出,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會很叛逆,而父母也完全沒辦法。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動物,孫悟空沒法兒控制,就被套上了一個緊箍咒,這個緊箍咒對人來說就是情感,讓人跟人之間在情感上發生牽制和控制。情感是養出來的,雖然人有情感力,但是父母不親自對孩子進行養育的話這個控制力就不在你手上。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有多大的雄心壯志,都要對孩子親自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