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寶青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兒科,山東菏澤 274000
高膽紅素血癥臨床亦稱作黃疸,屬于新生兒一種常見疾病,分成病理性與生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無需干預,新生兒可自愈,而病理性黃疸若未予以及時有效治療,可造成膽紅素腦病,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產生損害,嚴重時可造成死亡[1]。目前,針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主要采取換血療法以及藍光照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達到消退新生兒黃疸的效果。該研究為明確藍光照射與換血療法結合治療的效果,該院針對性選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治療的60例患兒資料予以分析,并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30例)與研究組(30例)。將與《實用新生兒學》[2]藍光及換血治療指征相符者納入,將并發心臟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對照組(30例),男女比例 16:14,日齡 1~8 d,平均(3.56±2.29)d;體質量 2.27~4.12 kg,平均(3.38±1.91)kg。 研究組(30 例),男女比例 15:15,日齡 2~8 d,平均(3.62±2.31)d;體質量 2.31~4.24 kg,平均(3.46±1.22)kg。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該次研究方案均經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予以藍光照射治療:擦拭干凈患兒周身,放置于藍光治療儀內,進行雙面藍光治療,對患兒心電進行監護。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換血療法治療:①首先進行血源選擇,ABO溶血癥者取AB型新鮮冰凍血漿與O型洗滌紅細胞混合血,而Rh溶血癥者則取同母體一致的血型;血漿血紅蛋白水平控制為150~170 g/L,并置需輸入血液于恒溫水箱,維持溫度35~37℃,換血時控制為30℃為宜,換血量是機體的2倍血容量;②換血前禁食3~4 h,肌注10 mg/kg魯米納,并輸滴白蛋白,置于復蘇臺或穿刺臺,并迅速建立換血回路,予以心電監護;③換血穿刺時盡量取頭皮靜脈,動脈穿刺取橈動脈,穿刺留置方法同普通輸液;將10 mL新鮮血液輸入外周靜脈,并依據血壓及心率變化,于橈動脈采集10~20 mL體內血,注入廢血袋;然后推注0.5~1 mL肝素,確保管道通暢,并應用輸液泵進行血液持續輸入;當換血量至100 mL時予以1 mL葡萄糖酸鈣稀釋,予以緩慢靜注;換血、輸血同時進行,維持2~4 mL/(kg·min)速度,時間為 1~4 h。
對比兩組臨床觀察指標,包括直接膽紅素(DBIL)、游離膽紅素偏高(IBIL)、總膽紅素(TBIL);比較兩組血生化指標[鈉(Na+)、鉀(K+)、鈣(Ca2+)],觀察兩組不良事件(出血、血栓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發生率。
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行該研究數據統計學分析,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 t檢驗組間比較;用[n(%)]來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率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 1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s),μmol/L]

表 1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s),μmol/L]
注:組內對比,aP<0.05;組間對比,bP<0.05。
組別 時間 DBIL IBIL TBIL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aP值研究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aP值t值bP值57.92±45.79 21.71±6.74 4.285 1<0.05 57.98±46.05(16.18±7.76)a 4.902 6<0.05 2.946 9<0.05 394.68±136.82 205.63±12.78 7.535 3<0.05 395.78±135.94(188.81±12.69)a 8.303 0<0.05 5.115 3<0.05 443.67±163.44 224.36±18.10 7.304 9<0.05 444.59±162.89(205.03±18.20)a 8.005 5<0.05 4.124 8<0.05
表 2 兩組血生化指標[(±s),mmol/L]

表 2 兩組血生化指標[(±s),mmol/L]
注:組內及組間對比,P>0.05。
組別 時間 Na+ K+ Ca2+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 P值研究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t值 P值137.89±5.66 140.57±5.88 1.798 6>0.05 137.99±5.87 141.01±5.90 1.366 9>0.05 1.987 5>0.05 3.68±1.53 4.23±1.10 1.598 7>0.05 3.59±1.48 4.03±1.29 1.227 5>0.05 0.646 2>0.05 2.23±0.52 2.32±0.84 0.499 0>0.05 2.25±0.47 2.53±0.90 0.934 3>0.05 0.934 3>0.05
兩組治療后臨床觀察指標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治療后臨床觀察指標水平均較對照組優(P<0.05),見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研究組未出現出血、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對照組僅出現1例(3.33%)出血,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05)。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指的是新生兒血清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致使血清膽紅素異常升高,從而引起皮膚、鞏膜、黏膜發黃,屬于新生兒常見病癥[3]。該疾病病因較為復雜,臨床若未予以及時有效治療,患兒可因疾病進展導致嚴重神經系統后遺癥,尤其是對于早產兒,因血腦屏障的發育不完善,所以更易引發腦損傷[4]。
該研究中,兩組治療后臨床觀察指標水平均優于治療前,研究組治療后 DBIL(16.18±7.76)μmol/L、IBIL(188.81±12.69)μmol/L、TBIL(205.03±18.20)μmol/L 均較對照組優;研究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 Na+(141.59±5.90)mmol/L等血生化指標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水平均無顯著差異性;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未顯示高度差異;此次研究結果與劉禹江等人[5]相似,其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換血療法治療后總膽紅素(235.51±90.72)μmol/L,較治療前(470.88±134.43)μmol/L顯著低;表明換血療法同藍光照射協同治療能夠有效提升療效,促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且無低血鈣等情況發生,安全性高。藍光照射治療中,其波長主峰為425~475 nm,同血清膽紅素最高可吸收光線的波長(450~460 nm)相近,因而被認為是進行人工照射治療時最佳光源[7]。患兒經藍光照射皮膚之后,能夠和未結合的膽紅素作用,促使其在光照后轉為水溶性異構體,從而加速其于尿液與膽汁中的排泄速度,無需經肝臟代謝,有助于血膽紅素水平降低,進而有效預防疾病進行性加重或出現膽紅素腦病[7]。此外,由于藍光穿透力較弱,可有效轉化皮膚及淺層皮下組織未進行結合的膽紅素,但一般對深層組織膽紅素無顯著效果,因而需結合其他方案進行治療,促進療效提升。臨床換血療法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有效手段之一,該方法有助于短時間內使患兒體內異常的膽紅素水平改善,并確保其穩定于安全水平,從而避免膽紅素腦病的出現[8]。隨著近些年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經臍靜脈換血法轉變為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法,可有效避免顱內壓波動較大、壞死性小腸炎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換血療法中,使用的輸血泵為半擠壓工作模式,可避免因血液中紅細胞破壞而出現溶血情況[9]。此外,換血療法治療過程中,嚴格控制輸入與輸出血量速度,使換血過程處于完全封閉回路狀態,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率,避免輸出、輸入血量不一致引起的并發癥出現[10]。換血療法與藍光照射結合治療,可有效發揮協同作用,形成優勢互補,有助于療效提升。另外,二者聯合治療后患兒血鈉、血鈣、血鉀等血生化指標水平無顯著變化,表明治療安全性高,無低血鈉等并發癥出現,患兒安全性得到保障。該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尚未對治療效果作詳盡分析,需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藍光照射結合換血療法有助于降低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血膽紅素水平,且安全性較高,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