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華
重慶長城醫院普外科,重慶 400041
膽結石又稱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或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在臨床肝膽外科是常見的疾病之一,具有急性起病的特點[1],患者臨床表現多為右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2]。隨著人們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膽結石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據有關統計,膽結石的患病率達10%[3]。目前對于臨床對于膽結石的治療以手術方法為主,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治療有著臨床療效高的優點,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創口較大,手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近年來腹腔鏡手段不斷發展,技術日趨成熟,具有對患者手術的創口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因此該文選取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該院肝膽外科就診確診為膽結石并于該院治療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對治療患有膽結石疾病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GLQI評分的變化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取于該院肝膽外科就診確診為膽結石并于該院治療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19~74歲,平均(42.06±11.58)歲,其中男性 40例,女性 38例,平均體重為(69.52±6.31)kg。按單純隨機抽樣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1例,男性20例,女性21例,平均(43.85±9.42)歲,平均體重為(71.36±5.41)kg。 對照組37 例,男性 20 例,女性 17 例,平均(41.57±10.63)歲,平均體重為(69.01±7.35)kg。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體重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統計學可比性原則,詳見表1。全部研究對象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該研究方案已經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患者入組標準 ①符合膽結石的診斷標準,且有必要予以手術手段治療的患者;②術后能夠接受為期1年的隨訪;③排除具有其他肝膽疾病或曾有過上腹手術既往史的患者;排除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及其他不適宜行手術治療的患者。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s)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s)
組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體重(kg)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43.85±9.42 41.57±10.63 1.004 0.318 71.36±5.41 69.01±7.35 1.619 0.110
1.2.2 患者的治療方法 ①兩組患者均采用全麻方式予以相應手術治療,均嚴格遵照手術操作規程進行術前準備、術中操作以及術后護理。術后鎮痛藥物選取阿托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32020236),3 次/d, 1 mg/次。②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式為開腹手術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時患者處于仰臥位,對患者進行全麻,在其右肋下3 cm處切創口4 cm,將各層組織逐層切開,并將膽囊管與膽囊動脈結扎,剝離膽囊管后進行膽囊切除,而后將膽囊管結扎,逐層縫合。③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方式采用LC方法:手術時患者采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全麻,于肚臍正上方5 mm位置進行橫向10 mm切口,并將分別將5 mm和10 mm套針套管置于右肋和中線右側3 mm位置,腹腔鏡進入體內,查找病灶,分離膽囊后用超聲刀進行切除取出,并留置T行管進行引流。兩組患者術后均密切觀察發熱、感染等并發癥,予以對癥支持治療。
1.3.1 療效指標 手術時長、術后疼痛、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天數。其中手術時長根據手術記錄單上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計算。術后的疼痛情況評價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評分標準為:無痛或輕微疼痛為0~3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為4~6分;疼痛強烈且難以忍受,影響食欲及睡眠為7~10分)。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以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評估。住院天數以患者入院日期到出院日期之間的天數計算。
1.3.2 患者生存質量指標 以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量表綜合評價患者術后1個月、半年、1年的恢復狀態。
該研究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統計分析方法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的統計分析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結果分析發現,實驗組手術用時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09 9,P=0.000);實驗組 VAS評分為小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33,P=0.000);實驗組腸蠕動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21.992,P=0.000);實驗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584,P=0.000)。 詳見表 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情況(±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情況(±s)
組別 手術用時(min)VAS評分(分)腸蠕動恢復時間(h)住院天數(d)實驗組(n=41)對照組(n=37)t值P值56.13±10.07 94.52±12.36 15.099 0.000 7.58±2.31 9.15±1.04 3.933 0.000 24.11±3.21 39.86±3.40 21.992 0.000 6.25±0.93 9.87±1.12 15.584 0.000
評分的滿分為15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具有越好的生存質量[4]。經分析發現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患者在術后半年、術后1年的GLQI評分均比該組術后1個月得分高,且術后1年的得分高于術后半年,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術后半年和術后1年的GLQ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相應術后時間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可見不論是開腹手術治療還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均對膽結石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但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優于開腹手術治療。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的GLQI評分情況[(±s),分]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的GLQI評分情況[(±s),分]
注:a表示與同組術后1個月相比,P<0.05;b表示與同組術后半年相比,P<0.05。
組別 術后1個月 術后半年 術后1年實驗組(n=41)對照組(n=37)t值P值111.36±9.25 112.15±8.04 0.401 0.690(122.46±9.69)a(117.57±9.07)a 2.294 0.025(129.15±8.93)ab(121.81±9.42)ab 1.992 0.001
膽結石是臨床消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的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治療。于患者而言,不論開腹行膽囊切除還是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均會造成外源性床上,但是相比較而言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創口較開腹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小。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量表是評價患者生存質量的指標,可綜合評價患者術后恢復狀態[5]。覃瀟茗等[6]的研究也顯示腹腔鏡手術患者的成本-效用優于傳統開腹手術,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以及預后會有更高的效用值[7]。
該研究通過對78名膽結石患者分別接受開腹膽囊切除治療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術后疼痛、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天數、GLQI評分發現,對實驗組患者的手術用時明顯比對照組用時短(t=15.099,P=0.000);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輕(t=3.933,P=0.000),可能與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創口相對較小、操作時間短有關;實驗組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天數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可能與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患者內臟暴露時間短、對患者腹腔內的接觸少有關;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患者在術后半年、術后1年的GLQI評分均比術后1個月得分高,且術后1年的得分高于術后半年(P<0.05),表明患者在膽囊切除術后生存質量提高。實驗組在術后半年和術后1年的GLQ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相應術后時間的評分(P<0.05),說明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的患者恢復狀態優于開腹手術膽囊切除者。馬雪等[8-9]的研究也證實實施膽囊切除術選擇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術后住院時間(7.2±3.2)d 比開腹手術(10.6±6.1)d 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低于開腹膽囊切除術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4.7%,與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24.11±3.21)h 比(39.86±3.40)h 對照組短、住院天數(6.25±0.93)d 對照組比(9.87±1.12)d 短的情形一致,且更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對患有膽結石者的治療,選取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GLQI評分高于開腹手術治療,患者的術后恢復更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