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意大利特派記者 韓碩 本報記者 邢曉婧 羅云舟


兩年一屆的世界建筑盛會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正在水城威尼斯舉行,將持續到11月25日。這一1895年問世的世界藝術盛會如同節日,受邀的全球知名建筑師們如約而至,給這座小島帶來了關于建筑的無數可能。今年建筑展的主題是“自由空間”。“建筑師是空間的創造者,我們要做的是構筑出人與自然交融的立體空間,讓建筑使用者能在精神上得到休憩。”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麥克納馬拉說。
愛麗絲的神秘房間
《環球時報》記者問及展館工作人員推薦何處展覽,工作人員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定要去瑞士館看看”。在本屆建筑雙年展獲獎名單中,瑞士館當仁不讓拿下“最佳國家館金獅獎”。瑞士館的主體是一個簡潔、未加修飾的典型當代住宅,并無任何特別之處。何以獲得評委的青睞?入門后方知別有洞天。房子內部簡單復制了門窗、櫥柜等日常場景,沒有任何家具。奇妙之處在于,每個房間配件的尺寸都發生了變化,以不同比例的建造空間、大大小小的內部場景彼此拼接,一扇大門通往一間極高的房間,房間里有巨型窗戶和廚房;一扇小門將觀眾帶入一個迷你空間,直不起身。在迷宮般的家居場景中,記者時而誤入小人國,時而置身巨人世界。
“有時需要踮起腳去拉比自己還高的把手,有時要彎下腰去穿過一扇扇越來越小的門,這一系列空間體驗真是太神奇了,怪不得很多人都說它是‘愛麗絲房屋之旅。”前來瑞士館參觀的意大利學生瑞法娜興致頗濃,來回走了好幾趟。給不同空間以最大化自由,這一神來之筆出自瑞士的五位年輕建筑師。“我們希望瑞士館呈現給大家的不是一套房子,而是一個段不折不扣的奇妙旅行。”瑞士建筑師亞歷山德羅·博斯哈德說。
島、海平面、水下世界
英國國家館用什么樣的建筑來表現“自由空間”?見到建筑后,記者目瞪口呆。英國館被原始粗糙的腳手架完全覆蓋,并在展館屋頂處支起了一方可供游客鳥瞰展場的公共平臺。在策展人所詮釋的概念中,公共平臺象征著海平面,平臺中央凸起的英國館屋頂就如同海上小島——“島”穿破“ 海平面” 而出,“島”下有一個精彩的“ 水下世界”。所謂的“水下世界”實則象征展館內部。與往年擺滿琳瑯滿目的展品不同,今年整個展館空曠虛無,從另一維度回應了自由和空間的概念。它只被用來舉辦詩歌、表演、電影和建筑交流等活動,參觀者擁有的是一個開闊、無遮擋、隨意的自由空間。英國館拿到了今年建筑展的榮譽提名。
我們的鄉村
回應“自由空間”,中國館給出的解答是“我們的鄉村”。“如果想談自由空間,那就要先參與到自由空間的建設過程中去,中國的鄉村是可以實踐的地方。”中國館策展人、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由空間與當代中國鄉村的多元發展形態緊密相連。面對城市化帶來的諸多挑戰,鄉村開始被重新認識,以此來挖掘新的可能性。”
中國館以“業、旅、社、文、居、拓”六個關鍵詞構成“詩意棲居、鄉土制造、文化實踐、自在游憩、社區營造、開拓創新”六大板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鄉村建設的現場和未來。在中國館外的草坪上,一件由輕盈通透的材料制成的展亭引人注目,形似展翅的飛鳥立于其中,潔靈動。這件既帶觀賞價值、又具休息遮陽功能的小建筑名為“云市”,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教授袁烽運用新型環保材料以及結構性能化設計方法搭建的展亭。走入展館,“丙丁柴窯”“山居、水居、林居”“竹里”等富有中國鄉村濃郁氣息的作品讓觀展人目不暇接,傍著耳畔動聽的水聲,眼前如若緩緩展開了一片內心對田園牧歌的詩意畫面。
“沒想到中國的鄉村有如此之多精妙神奇的建筑,自由、清新、夢幻,讓人動心和向往。”來自奧地利的觀展人諾依爾贊不絕口。作為一個全球普遍關注的議題,本屆中國國家館展覽也受到諸多國際知名媒體的好評。意大利文化期刊《讀書》稱,中國館將目光投向鄉村,在這一度被遺忘的土地上尋求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中國館也被意大利設計媒體Domus及《名利場》意大利版選為必看的五大國家館之一。鄉村發展關乎人類的未來。中國策展人及工作團隊所呈現的,是中國鄉村及鄉村實踐如何能在中國農耕文化中汲取養分,回應當下,兼收并蓄,并為世界所面臨的鄉村發展的諸多議題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無獨有偶,不久前,知名建筑設計雜志《Dezeen》公布了十佳建筑名單,兩位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筑師林君翰和Joshua Bolchover的金臺村重建項目赫然在列。相較于其他作品展示的精美別墅,這個在中國汶川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小山村在兩位建筑師的改造下重新煥發生機。“這是當地公益機構支持的項目”,項目負責人關幗盈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中國40 余年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鄉村的概念及鄉土建筑形式從根本上發生了巨變。“我們不僅希望留住鄉村的原始風貌,更希望把這里變成可以自給自足,鄰里和諧的大家庭,把陽光、空氣和美景都融入設計中,讓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密。”秉持這樣的理念,設計師們摒棄了傳統的方形建筑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牢固的材質和形狀。為滿足人們耕作的需求,設計師們在屋頂開辟了梯田,設計了環保的太陽能供暖及雨水收集功能。以前滿街留下糞便的家禽家畜,也被統一規劃到一個“公共廁所”,其糞便則轉化成沼氣等清潔能源供人們使用。在社區中心,建筑師為村民們搭建了一組溝通的“橋梁”,在樓與樓的連接處,人們可集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
據李翔寧觀察,此次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建筑和藝術的邊界被打破”,有些展館依然在認真努力地做建筑本體,還有一些展館可以看成是一種藝術行為或者藝術宣言。比如英國館和瑞士館,就是用輕松愉快的方法展出,同時帶有一點游戲性的空間互動。“雖說打破建筑和藝術的邊界是個好現象,但也使很多真正想看建筑的人有些失望。在威尼斯雙年展里,建筑越來越少了。”李翔寧說,著名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的主創人員就曾批評威尼斯雙年展已經變成“自負策展人們的游戲場”,可看的建筑變少了,反而成為策展人個性的自我展現。▲
環球時報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