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邊/看到了滿天繁星/我問媽媽/星星為什么掉不下來/媽媽說/天空是星星的媽媽/她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這是江蘇省第三屆“童心里的詩篇”少兒詩會年齡最小的獲獎作者吳艾雨的作品《星星》。這名在江蘇常州上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在和媽媽旅行的途中,創作了這首詩。
“不管是哪類創作,生活永遠是靈感的源泉。關在屋子里‘憋出來的作品,和在生活中通過觀察、感悟、提煉出來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為三屆“童心里的詩篇”少兒詩會活動的評委、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徐德霞說,最近兩屆詩會,成人對于孩子的指導和影響在逐漸淡出,孩子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善于從有“煙火氣”的生活瑣事中捕捉細節和感人的瞬間,表達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心聲。
兒童詩以它的短小活潑、朗朗上口,以它稚拙的意趣、豐富的想象吸引著孩子們,以它的純真純美和至善陶冶著孩子們。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先生說過:“欣賞語言、創造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讀詩、寫詩。”盡管兒童詩對兒童成長如此重要,但在商業化運營機制下,中國每年出版的4萬多種童書中,兒童詩卻少之又少。詩歌教育在我國處于不均衡發展的狀態,兒童詩教學一直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另類”。
2015年8月,首屆“童心里的詩篇”少兒詩會在南京舉辦,在全國中小學校掀起了詩歌創作的熱潮。迄今,詩會已經舉辦了三屆,本屆投稿量達到10萬多首。由200多所中小學校組成的江蘇詩歌教育聯盟,也正不斷壯大。“在詩歌創作比較小眾的當下,江蘇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這里的兒童詩歌土壤肥沃,創作充滿生機活力,讓我們看到了詩的希望。”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如此評價。▲(鞏孺萍)
環球時報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