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艷 張興芬 劉春彤
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并且農業生產中的糧食生產直接關乎著社會是否穩定及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等等,因此要做好糧食的生產工作。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又會受到氣象災害的重要影響,加上近年來,我國氣象災害向著種類日益增多、危害程度逐漸嚴重及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的方向發展,導致糧食產量下降,所以必須針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是對氣象災害的主要表現、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進行分析論述,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程度,確保我國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保障農業的增產增收。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影響;措施
農業是受天氣氣候影響最脆弱的行業。農業氣象災害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利的天氣或異常的氣候導致作物有明顯的減產的總稱。農業生產高度依賴天氣氣候條件,因此,其產前、產中和產后都會受到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氣候也在不斷變化,極端的、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頻繁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為使現代農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和規律,才能有效地防御氣象災害,趨利避害,保障農業的增產增收。因此,文中筆者針對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進行研究與探討,希望能夠進一步減少和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與危害,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氣象災害的主要表現
本文對常常發生的氣象災害的表現形式進行論述,具體變現形式如下所述: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收支或是供求不平衡而導致的水分短缺狀況。干旱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旱情及旱災。旱情指的是某一地區,長時間以來降水稀少,導致生長期內的作物水分供應不足,生長發育慢。旱災是指對某一區域的旱情,由于受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的限制,不能及時供給水源,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甚至絕收。
水災一般是指由于洪水肆虐、暴雨連續導致土壤水分太多,從而致使農作物被淹沒的現象。嚴重的水災還會對人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水災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為連續幾日的特大暴雨導致江河泛濫、山洪泥石流發生,最終致使農田淹沒、各種基礎設施造成破壞的情況;另一種為積水過多且得不到有效的排泄而最終形成積水災害。
寒潮和霜凍的發生都是由于天氣過于寒冷。寒潮是指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高緯度的寒冷天氣會向中低緯度轉移,并且該冷空氣在侵入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強度,同時會對所經區域造成嚴重的影響,如降溫、大范圍的雨雪、大風天氣。霜凍出現于春末秋初,在這一時期因為冷空氣的入侵導致地面、土壤表現氣溫下降到零度以下的一種短暫的低溫氣象災害。
冰雹的形狀為堅硬的圓錐狀、球狀或是無規則的形狀,其實質屬于降水的一種的實現形式。冰雹由冰層組合而成,通常為4-5層,最多的有20多層。冰雹的破壞力與其直徑成正比,直徑越大破壞越嚴重,反之亦然。冰雹會砸壞莊稼,還會對人們和牲畜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冰雹是由強對流天氣造成的一種氣象災害,冰雹持續的時間不長且范圍不大,但造成的危害很大,還常常會出現降溫、大風、強降水等惡劣性天氣。
二、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干旱災害主要分為三類:春旱、夏旱和伏旱。春旱出現的時間為每年的3、4月份,此時是小麥正是小麥灌漿的時期,這時春旱的出現會導致小麥顆粒不飽滿,小麥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給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夏旱發生的時間為每年的5、6月份,而此時正好是南方收獲、北方種植的時節。夏旱的出現會致使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因缺水而不能栽插的狀況,影響栽插進度,而且早稻難以抽穗,玉米授粉不好,降低幼苗質量等等;伏旱發生的時間為每年的7、8月份,此時是中稻收割和玉米結實的時期,而這時伏旱的發生,會導致農作物的產量降低甚至是絕收,補救工作也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很多地方都面臨著干旱災害的影響,嚴重威脅農作物的生長和糧食的安全,最終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業洪澇災害主要分為三類:洪災、澇災和濕害。洪澇災害的出現深受季節、地形和降水量的影響。而在我國,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連續性降水的出現。連續性降水會導致江河洪水泛濫,破壞建筑物和道路設施,農作物遭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出現災荒。夏季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季節,這是由于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洪澇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
3.寒潮、冰雹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寒潮是一種活動范圍廣、運動性強的冷空氣活動的過程,在氣溫大幅度下降之前,還常常會有大風天氣的出現,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破壞,并且主要出現于春、秋兩季。冰雹也會對農作物造成廣泛的影響,其對農作物的影響跟冰雹的大小密切相關。越大越重的冰雹對農作物的破壞性也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嚴重,反之亦然;同時還受持續時間的影響,時間越長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造成的破壞也就越嚴重。
三、減緩氣象災害對農業危害的措施
1.有效落實政策
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把政策落實到實處,做好農業的政策保障工作。加強病蟲害防治的資金補助,并盡快落實到專業化服務組織。做好補助資金的發放工作,并制定相應的方案,使資金有效落實到村組和農戶,并且鼓勵農民生產自救和做好災害的恢復工作。
2.建立健全工作有效運行機制
農業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需要重視領導作用,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做好體制機制的創新工作,共同做好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第一,發揮組織的領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委派分管領導做組長,并且有關負責人參加小組工作,共同做好當地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第二,協調部門行動。建立健全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同時定期開會,匯報工作,從而協調行動;第三,完善應急機制。做好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需要確立該項工作為一項應急工作并需將此納入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做好防御力量的整合工作,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從而不斷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3.擴大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對氣象服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第一,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服務。必須做好災害發生前的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并且做好災害的調查追蹤工作,最好還要估測災害的影響工作并撰寫相應的報告;第二,強化特色農業的氣象服務工作。氣象部分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提供關于大棚蔬菜、特色水產品的氣象信息。
4.做好抗旱防澇工作
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并實現科學防災,做好災害的防治工作。同時還要做好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工作,對于受災嚴重的地區,需做好物資的調運工作,并且還要幫助受災農戶改中生長期短的農作物;而對于受災較輕的區域,采取各種措施促進農作物的成熟,爭取把損失將至到最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氣象災害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產量的高低,氣象災害的種類多樣,但其中對農作物生長影響最為嚴重的為洪澇和低溫冷凍災害。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農作物受災情況的發生,推動農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杭生.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04).
[2] 郝天依,王式功,尚可政,李景鑫.中國東北地區低溫冷害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0(34).
[3] 百玉潔,段?;?,侯學源.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安徽農業科技,2011(16).
[4] 盧麗萍,程叢生,劉偉東,覃志豪.3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其空間分布特征[J].生態環境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