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業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以其獨有的音像傳播、視聽接收的媒介特性,將人類信息傳播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視聽階段。本文將講述我國電視業發展所經歷的幾個時期及發展。
關鍵詞:電視業;初創期;挫折期;發展期;繁榮期;競爭與合作期
我國電視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初創期,挫折期,發展期,繁榮期,競爭與合作期。
一、我國電視業的初創期(1958—1965)
我國的第一座電視臺是1958年5月1日開始試播的北京電視臺,它是中央電視臺的前身,于9月2日正式開播。
同年,10月1日,我國第二座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成立。此后幾年中,天津、黑龍江、吉林、廣東、陜西、遼寧、江蘇、山東、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先后建立電視臺或實驗電視臺。當時大多數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只有口播新聞和圖片報道,部分能拍攝少量的新聞片,不少還要送到北京洗印。
1960年3月,北京電視臺于北京市教育局聯合開辦北京電視大學。其他地方電視臺于1965年之后相繼開辦了電視大學。
二、我國電視業的挫折期(1966—1976)
這一時期也就是在“文革”期間,遭受到了重創。在文革期間,我國電視業遭遇災難性的破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地電視臺短暫停播。
(2)電視臺淪為“江青集團”的輿論工具。
(3)審查制度嚴厲,電視文藝節目一片蕭條。
(4)對外宣傳受到干擾和破壞。
(5)電視隊伍遭到嚴重沖擊。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段挫折期中,我國電視業的技術水平卻得到了發展。1977年5月,北京電視臺的第一套節目全部改為彩色播出,從而完成了我國電視由黑白向彩色的過渡。1970年,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能夠通過微波干線收轉北京電視臺的節目。
三、我國電視業的發展期(1977—1990)
在這一時期,電視臺恢復了一大批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同時又創辦了一些新的節目。1978年元旦,《全國電視臺新聞聯播》正式創立。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改稱為中央電視臺,確立了國家電視中心的地位。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總結了廣播電視工作的經驗,對廣播電視宣傳工作進行撥亂反正,明確了新時期的宣傳方針、任務和奮斗目標,提出要“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堅持“自己走路”的方針,我國電視事業開始進入全面時期發展,具體表現有以下3個方面:
(1)電視節目全面起步。在“自己走路”方針的指引下,我國電視節目開始全面起步。1979年8月,中央電視臺開辦《為您服務》,率先設立固定欄目主持人沈力,它突破了電視節目的固有模式,使觀眾耳目一新。
(2)電視業規模不斷擴大。1983年3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政策。1983至1987年這5年是我國廣播電視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3)電視臺運作機制有所變化
出于財政壓力,這一時期開始,政府對電視臺的投入逐步減少。1979年,中央電視臺改全額預算為差額補助,開始播放廣告,接受贊助。1984年,中央電視臺的財務體制又從差額補助改為預算大包干,由國家按播出總時數核實事業費定額,在完成承包定額的前提下,超收部分按比例提成。運作機制的不斷變化促使電視由事業管理向企業經營轉化。
四、我國電視業發展的繁榮期(1991—1999)
這一時期也是我國電視業的全面發展時期,具體表現為以下6方面:
(1)電視技術的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高清晰度電視、多聲道立體聲伴音電視、有線和無線的圖文電視先后進入人們的生活。
(2)電視節目的全面繁榮。這里的全面繁榮指的是新聞節目的大發展,紀錄片的崛起與探索,談話節目的興起,綜藝娛樂節目掀起新高潮。
(3)電視劇市場的商業化運作。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視局開始轉為商業化運作。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由企業贊助融資,首次將廣告電視劇捆綁播出,用劇情為贊助企業做隱性廣告,為電視劇的商業化運作開辟了新途徑。
(4)電視廣告收入迅猛增長。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視業政府撥款逐步減少,電視廣告收入則大幅增長,以廣告為主的商業性收入成為我國廣播電視媒體的主要經濟來源。
(5)民營電視機構的誕生與發展。1994年11月,中國第一家民營電視企業——嘉實廣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誕生。1997年,國家頒布實施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沒有提及第16號令(個人,私營企業原則上不設立影視制作經營機構)內容,只是強調制作機構要經過批準,并獲得“影視節目制作許可證”。政策上的默許,使大批地下電視節目制作公司浮出水面。
(6)境外媒體悄然進入。中國的電視市場具有世界最大的受眾群,發達國家幾大跨國媒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嘗試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市場。
五、我國電視業的競爭與合作期(2000---)
這一時期也可以稱之為市場化與全球化時期。從2000年開始,在全球化以及電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國電視業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廣播電視集團的建立。2000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在甘肅召開的全國廣電廳局長會議中明確提出了中國電視體制集團化的要求。2000年11月17日,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廣播電視電視集團化發展試行工作的原則意見》,規定了廣電集團化的具體內容:“廣播、電視、電影三位一體,有線、無線、教育三臺合并,省、市、縣三級貫通”。
(2)跨國傳媒加快進入步伐。2001年10月與12月,中國政府先后批準3家境外電視頻道在廣東落地,它們分別是aol——華納、鳳凰衛視和新聞集團的中文節目。
(3)民營電視迎來發展空間
2003年12月31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105號文件”,其中第10條規定“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以股份制、民營等形式,興辦影視制作、放映、演藝、娛樂、發行、會展、中介服務等文化企業,并享受同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
(4)電視媒體競爭進一步升級
20世紀90年代隨著省級電視臺紛紛上星,“央視為主,一家獨大”的舊電視單極格局被打破,逐漸形成央視、省級衛視、省級非衛視頻道、城市臺和境外電視媒體五足鼎立、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5)新聞節目的新發展。2003年3月,中國電視新聞經歷了多次巨大的“洗禮”,迎來了又一次的大發展。第一,重大事件的直播報道。第二,電視新聞報道話語空間的適度擴大。第三,新聞頻道的開播。第四,本土化民生新聞的熱播。
參考文獻:
[1]高鑫,《電視藝術美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2]吳玉玲,《廣播電視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崔健鑫(1993——),男,漢族,延邊大學藝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方向為朝鮮民族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