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摘 要:計算機網絡技術推動了學術信息交流環境的變革,基于網絡的學術信息開放交流模式給當今學術交流活動帶來了新的方法與途徑,其實現模式包括:知識社區模式、機構知識庫模式、開放存取模式等。
關鍵詞:學術信息;開放交流;信息服務
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推動了學術信息交流環境的變革,傳統的基于紙介質環境的學術信息交流體系已經不能全面適應新型的網絡學術環境下學術交流活動的要求。一種基于網絡的學術信息開放交流模式給當今學術交流活動帶來了新的方法與途徑。學術信息開放交流模式越來越受到科學工作者的青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術機構、圖書館和科研人員所研究與使用。
1學術信息開放交流原理
前蘇聯情報學家А.И.米哈依洛夫把科學交流的過程分為非正式過程和正式過程,這是學術信息開放交流的理論基礎。非正式過程又稱直接交流過程,是一個基本上由科學家和專家本人完成的、通過個人接觸進行的科學交流過程。在科學交流過程中不存在作為“第三方”的控制者,通過科學信息使用者和創造者之間的個人接觸,科學信息流直接在創造者和使用者之間實現交流。正式過程也稱間接交流過程,是通過科學文獻系統或“第三方”的控制而進行的科學信息交流,科學信息流在科學文獻或“第三方”的控制下實現信息創造者與使用者間交流。開放學術信息交流系統是對А.И.米哈依洛夫傳統科技文獻交流系統的創新與改進,它克服了其基于紙介質文獻載體的傳統信息交流系統的不足,充分發揮了網絡傳輸手段的優越性,從而大提高了學術信息交流的效率。其原理是:信息用戶通過公共網絡利用學術信息開放交流系統平臺(如機構知識庫、知識社區、開放期刊等)免費獲取所需要的文獻,利用爬行器搜索并建立本地索引,支持在法律允許的所有范圍使用所獲取的信息資源,唯一的限制是要求保證作者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在使用作品時對其進行恰當的引用。
2 學術信息開放交流機制
學術信息開放交流模式是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環境下運行的一種新型信息交流模式,它主要通過以下機制來實現:(1)基于0AI(Open archive Initiative )的開放元數據機制。0AI起源于電子出版界的互操作項目,目的是為了開發并推廣開放互操作協議標準、實現信息的高速交流與傳播。為解決系統間互操作時元數據格式轉換和匹配的障礙難題,OAI把都柏林核心元數據作為統一的元數據接口規范,將資源與服務分離,構建起了一種集數據挖掘、元數據收集與服務提供于一體的學術信息交流機制[1]。(2)基于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永久性保存與利用機制。DOI又稱為數字對象標識符,是一種為實現學術資源的永久性保存和利用而為每個資源分配的永久性的唯一標識符。用戶通過DOI可以在任何時候,準確唯一地獲得指定的信息對象,從而保證創建的書簽、鏈接等信息的永久有效性。(3)基于搜索引擎的開放存取機制。基于搜索引擎的開放存取就是讓普通搜索引擎能夠對數據庫內學術資源進行爬行、索引、下載,并提供廣泛的檢索服務。(4)基于Web Service的開放存取機制。Web Service是指由研究機構發布的在線信息服務項目,它允許其他機構、合作伙伴以及終端用戶通過因特網開放搜索、識別、獲取以及動態調整這些在線服務,實現服務層次上的資源共享與互操作。
3 學術信息開放交流的實現模式
3.1知識社區模式
知識社區模式是網絡環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有效形式,是挖掘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以知識的創造和傳播為目的,采取社區互動機制實現實體和虛擬學術信息資源交流的新型社區。其形式既包括在傳統機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虛擬實驗室等,也包括各類網上論壇、討論室、博客、WIKI等。知識社區不僅包括物理上分散、邏輯上集中的海量信息資源,還包括通過知識社區形式集中起來的具有共同興趣的人群。[2]它對管理隱性知識具有重要作用,是現代知識管理與信息交流不可缺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促進為完成共同任務或者具有共同興趣的人們的學術交流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知識社區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是社區成員在線注冊登錄,而后按主題發布自己的經驗知識,系統自動記錄并提供附件功能以保證社區成員能夠順利發布信息。為了鼓勵社區成員參與知識社區活動,系統自動記錄成員發布或者瀏覽文件的次數,按參與程度給予相應鼓勵,給發帖多的成員相應的稱號并給予更多的管理權限。
3.2機構知識庫模式
機構知識庫是在網絡化信息環境下,為方便學術信息開放交流,以數據庫平臺為核心,依托網絡運行的一種知識管理與服務交流機制。它以本機構成員在科研過程中所創造的知識產品尤其是數字化知識為內容,通過對這些數字化知識的收集、描述、標識、組織、索引,形成本機構知識庫,從而實現對這些知識內容的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促進學術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達到知識再創造的目的。[3]機構成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機構知識庫提交到知識庫交流平臺上供科研工作者使用,機構知識庫系統接受本機構成員提交的研究成果并進行有序化整理與元數據標引,對其內容質量和元數據標引質量進行審核,并為其增添唯一識別標識,然后存儲到機構知識庫后臺數據庫系統中,按用戶需要的檢索點創建索引數據庫,從而促進學術信息有效交流。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通過機構知識庫用戶平臺被用戶分類瀏覽、檢索利用和評價,而且遵從開放存取機制,為其它網絡用戶提供檢索服務,也可以被提交者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從而擴大了機構知識庫系統中的學術信息知識的傳播范圍,更加便于用戶共享利用。
3.3開放存取模式
開放存取(Open Access)是國際學術界、圖書情報界為打破商業出版機制對學術信息的經營壟斷,而采取的推動科研論文通過網絡自由利用的一種新型學術信息交流方式。目前開放存取最主要的兩個途徑是:開放存取期刊(OA journal)和自存檔(self-archiving)。OA期刊是指在開放存取期刊上自由發表文章,發表后的論文自由免費地供讀者利用,用戶可以以任何數字媒體形式公開地復制、使用、擴散、傳遞、展示這些作品和創作及傳播其演繹作品,并允許用戶為個人使用打印出少量復本。[4]自存檔是指作者自己將論文資料的副本存儲在機構知識庫、學科主題知識庫或者個人網站上。內容可以是研究者科研工作中的所有重要階段的成果,包括同行評議之前的預印本(pre-prints)、同行評議的后印本(post-prints)和出版文章的補充修改更新等。自存檔工作可以由研究者個人進行,或由專門的人員來進行,有的由機構代理自存檔,還可以用專門的存檔軟件來進行批量的文檔存儲。
參考文獻:
[1]曾湘瓊. 學術信息開放存取模式運行機制與前景探析[J].情報科學,2006,(2).
[2]夏南強,張耀坤.基于開放存取的學術信息服務體系初探[J].情報科學,2008,(3).
[3]劉高勇,汪會玲. Agent技術對知識社區協同學習的支持及其實現[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3).
[4]蔡迎春.機構知識庫:基于開放存取的學術交流機制.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