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婷
摘 要:蒙臺梭利教育和瑞吉歐教育起源于意大利的不同時期,都注重兒童的發展尤其是兒童的心理發展,但兩者在教育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觀方面各具特色。探討二者在課程觀上的異同,對于豐富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理論,理性思考我國幼兒園課程生成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研究;特點
一、理論背景
蒙臺梭利教育,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在二十世紀初期創立,國際蒙臺梭利協會(AssociationMontessoriInternationale,AMI)系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親手創建的無政府組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長期合作單位并新手創建了國際蒙臺梭利協會。
蒙臺梭利教育認為,兒童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學習與吸收能力,這使得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著不斷的探索。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隨著他運用自己身體的熟練度不斷增加,其探索環境的范圍也會日益增大。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并成為日后進行更高階智能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的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并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
為此,蒙特梭利主張不要盲目限制兒童的自由行動,并為兒童準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為其日后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蒙臺梭利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學說的基礎。縱觀蒙臺梭利的全部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兒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
具體地說,蒙臺梭利首先強調的是人和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兒童的生長是由于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展起來的”。“人的第一意識不是后天給予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她把這叫做“精神胚胎”。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性沖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沖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蒙臺梭利否定獎勵、懲罰等強化的作用,強調兒童的內在力量、主觀能動性;要求環境(刺激)要適合兒童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認為兒童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結構、變化和發展。
蒙臺梭利認為,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展,就必須創造適宜的環境。
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來看,蒙臺梭利強調通過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發展呈現一種節律(階段):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范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蒙臺梭利說,環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蒙臺梭利還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瑞吉歐教育,是指于二次世界大戰后創建,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個叫瑞吉歐.艾密莉亞的城鎮,最終影響世界的一種幼兒教育模式。它是繼蒙臺梭利之后,又形成的一套獨特與革新的哲學和課程假設,學校組織方法以及壞境設計。
瑞吉歐教育主張: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構知識、情感和人格。在互動過程中,兒童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互動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①存在于發展和學習之間;②存在于環境和兒童之間;③發生在不同符號語言之間;④發生在思想和行為之間;⑤發生在個人與人際之間(最重要)。這一種對家長、教師和兒童互動、合作關系的看法,不僅使兒童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同時還加強了兒童對家庭、團體的認同感,讓每個幼兒在參與活動時,能感受到歸屬感和自信心。有人認為:瑞吉歐的課程取向,是人類發展理論與社會文化環境的價值觀信念及目標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是成人與幼兒共建的深入主題的項目活動的基礎。
瑞吉歐教育強調:幼兒教育需要社會支持和父母的大量參與,要以兒童為中心,在幼兒學校里,無論是教師或兒童都能獲得“家”一樣的感覺。教學過程中,教師之間沒有任何層次等級,他們只是平等的共事者和合作者。幼兒學校的課程主要應該是解決兒童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強調教學方式的生動而富有實效性,要求自然而流暢。
瑞吉歐教育提倡開放的教學環境,把學校的環境稱之為“不說話的老師”。因此,他們精心設計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讓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愉快學習、相互合作、彼此交往。
在1981年瑞吉歐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辦了題為“如果眼睛能躍過圍墻”的展覽,介紹瑞吉歐前一年的幼兒工作成果。其含意為:眼睛代表兒童的心智、教學和教育,只有當眼睛躍過由平庸、浮夸、迎合、惰性及怯懦所組成的圍墻時,才能真正地開始看,開始推理,開始更新。這意味著,只有沖破傳統觀念的圍墻,才能真正地承認兒童的權利與潛能,實行適合兒童所需的教育。這個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以后,瑞吉歐在世界各地又作了多次的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以后,瑞吉歐在世界各地又作了多次的展覽,把對兒童擁有潛能與權利的教育哲學信念帶向了世界各地。
二、蒙臺梭利教育和瑞吉歐教育的特點
蒙臺梭利教育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鼓勵兒童自律、自立、自我引導。它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訓練、感觀教育、數學教育、語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教師扮演觀察者和輔導者的角色,為兒童創設環境,啟發、引導和幫助兒童。
蒙臺梭利教育法有以下特點:一是采用混齡編班;二是有準備的環境,能讓幼兒自由選擇教具,自由操作;三是作為導師的教師是幼兒的觀察者、示范者;四是使用工作材料即蒙臺梭利教具。
瑞吉歐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歐美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心理學理論。它的三大突出特點是:開放而充滿教育機會的環境、有無限潛力的課程、以社區為本的管理方法。
三、兩種教育模式的啟發
蒙臺梭利關于幼兒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形成的教育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傳統教育模式并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往往是教師的意志左右兒童的意志,并且不重視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交往對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
瑞吉歐教育經驗的一大特色就是方案教學,初接觸時感覺就是我們的主題活動,我們也在做,但品位之后卻能體會到它結合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與教育實際,發展與完善自己的教育經驗,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的準確定位與不斷深入的過程。
瑞吉歐教師利用合作與反省成長。瑞吉歐教師利用記錄的手段成長,堅持不懈的努力提升自己對于幼兒的認識和對幼兒教師的理解,最終實現對教師角色的定位:真正是幼兒的伙伴,他們傾聽孩子的心聲,并使孩子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同時也是向導,引導孩子們在學習中觀察再觀察,思考再思考,各方面的能力得以發展;教師還是記錄者,他們記錄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了解幼兒是怎樣思維的;教師還是研究者,研究如何發現既有挑戰性又能使孩子得到滿足的項目活動等。有了這樣的定位,才可能實現方案教學這一師生共建的彈性課程與探索性教學,真實把握兒童生活經驗和興趣的,促使孩子們在操作中,使活動有意義和價值。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支撐和引導孩子們不斷地把主題引向深入、展開廣度,最后問題終于得到創造性的解決,幼兒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方式來表現和展示其成果,如繪畫、卡通、泥塑、模型、連環畫等。
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 其中最根深蒂固的一大弊端就是教育過度或過度教育,幼兒園和小學課堂上整齊劃一的坐姿就是這種教育生動的象征。兒童不僅在身體和精神方面遭受種種折磨, 造成他們極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損害。
教育不能“拔苗助長”,中國人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早就說過教師教育學生時,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以因勢而利導。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一句十分樸素卻十分深刻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都是強調教育“自然生長”的性質:無論農人如何澆水施肥,都是外因和輔助,莊稼還是要自己長。 道理并不深奧, 問題在于這樣的教育思想沒有成為主流教育思想,沒有成為上至政府、中至學者和教師、下到普通百姓和家長的普遍共識, 因此也就不可能將這種少數人的精神文化轉化、沉淀為相應的制度文化,通過相應的教育體制變為教育現實。
中國古代有莊子所謂無為而治,其實并非真的不教或無為,而是最低限度的干預。 這種最低限度的干預所以能夠發揮作用,其實還依賴另一個重要條件,即教育教學環境的設置,通過精心設置適宜的環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再放肆粗魯的人一旦到了一個十分安靜的環境, 也會有所收斂;一個人進入干凈的房間,會不由自主地注意起衛生來,這些都是環境的無言教育,其效果遠遠勝過耳提面命,其中的深刻道理在于,在此情況下,主體的行為選擇乃出于似乎是“自然的啟示”,是主體自己的自我暗示、 自我約束、 自我改變和自我塑造。
適宜的社會環境,兒童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自然就不斷調整自己、塑造自己,這也就是兒童自然成長的過程。 因此,學校教育所以是學校教育, 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一個被人有意識設置的專門環境, 學校教育最根本地就是借助這個環境去進行無聲的教育。一所好的大學最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氛圍, 這種文化氛圍的教育功能可能遠遠大于那些有形的課堂。
四、如何將兩種教育模式與國內教育進行融合
蒙臺梭利教育和瑞吉歐教育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學習,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畢竟每個國家的教育及學生的狀況有所差別,因此,我們在學習的同時還要注意其中存在的問題。
1.我們在學習這些方法的時候,要借鑒其中有益的成分,去除其中的不成熟方式,使自由開放教育與中國課堂更好地結合。
2.要結合中國教育的實際,與中國教育現狀相聯系,積極吸取適合中國教育現狀的方式,不適合的要加以改進或者舍棄
3.教師要認真學習、正確解讀其中的方法,不要錯讀誤讀。在實行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把握,重視對兒童個性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其中,感覺教育、紀律教育、游戲教育對當前中小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育無國界,我國教育模式有優點,但也有不足之處,我們可以積極汲取國際先進教育模式中的積極因素,將其運用到我國課堂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重視對學生感覺教育的培養,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書寫能力,更要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面培養,做到聽說讀寫全面發展。中國傳統的紀律教育注重對學生的約束,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紀律對學生的引導,我們要學習蒙臺梭利紀律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尋找更有效的紀律模式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我國傳統課堂氛圍難免會枯燥,而游戲是增強課堂氣氛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學習蒙臺梭利游戲觀的相關方法,真正做到將游戲引入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找到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得到創新,我國課堂模式的創新是 21 世紀每一位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海燕.從后現代課程觀看瑞吉歐課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2]李艷蘋.從《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看瑞吉歐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