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摘 要:不同農業措施下,大豆根腐病的發生程度不同,輪作區總體看來比連作區根腐病發生輕,但處理之間差異不明顯。不同大豆品種對根腐病的抗性存在差異,16個品種中黑農38,合豐39,合豐25發病較重,墾鑒23,綏農14,豐源9618、綏農4、綏農10發病較輕。
關鍵詞:農業措施 ;大豆根腐病 ; 品種抗病性
前言:大豆根腐病是一種分布廣,危害重,病原菌種類多和防治困難的世界性病害。大豆根腐病由多種病原真菌引起,不同地區病原菌種類不同,其中鐮刀菌為主要致病菌。大豆根腐病菌具有較廣泛的寄主范圍和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時有數年的生存力,病菌既可以休眠體越冬,也可以在土壤及殘體上腐生。初次浸梁來源一般為帶菌殘體和土壤,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種子萌發以后即可發生,以子葉期和第一片真葉為主。大豆以根和靠近根表的莖是主要的侵染部位,其侵入方式主要是傷口,自然孔口和直接侵入三種。一般直接侵入的較少,影響大豆根腐病發生和發展的因子有很多既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條件因子下,病害的發生與否,發病程度也顯著不同。土壤溫度直接影響著病菌的發育和侵入,溫度和濕度過高,過低都降低病菌的致病力。只有在土溫18℃左右,土壤適濕或稍干燥長期保持下,病菌的致病能力最強,植株的發病程度也最嚴重。此外重茬迎茬發病重,平作比垅作發病重,多施氮肥加重病情,大豆潛根蠅危害與根腐病發生呈高度正相關。劉鑄德研究表明粘重的黃泥地發病重,砂土發病輕,低洼潮濕積水地發病重;連作地發病重,輪作發病輕。為了進一步減輕根腐病發生本試驗進行了不同農業措施對大豆根腐病影響的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品種
1.2 試驗設計
在輪作區和連作區的基礎上,分別進行不同的處理1—對照; 2—施有機肥; 3—施化肥; 4—免耕; 5—深松; 6—秸桿還田,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三次重復。
輪作的作物:麥—麥—大豆—牧草—玉米—大豆。
1.3 調查方法
在苗期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取樣,每點取5株,清洗根部,查根腐病的發病情況,并測株高和根長。
1.4 根腐病分級標準
0級:莖基部和主根上均無病斑
1級:莖基部和主根上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積在1/4以下。
2級:莖基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積占1/4—1/2左右
3級:莖基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積占1/2—3/4左右。
4級:莖基部和主根上病斑連片形成燒莖現象,但根系并未壞死。
5級:根系壞死,地上部萎蔫或死亡。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農業措施對大豆根腐病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采用同一農業措施的前提下,連作地塊根腐病的發生要比輪作地塊的嚴重,輪作條件下,秸稈還田處理根腐病發生最嚴重,病情指數達到41%,采用施化肥的(N,P肥)發病最輕,病情指數只有19%,與對照比,深松、免耕、有機肥,秸桿還田處理區根腐病的病情指數差異不大;連作條件下,根腐病發生較重,其中免耕處理區根腐病發生最輕,其它處理區與對照比,差異不明顯。
2.2 不同農業措施對大豆株高根長的影響
從表2中看出,輪作條件下,不同處理區的株高比對照區株高高(除深松),根長變化不大,差異不明顯。連作條件下,采用不同措施后,與對照比,株高均有所增加,根長變化不大。
從表中還可看出,輪作區的株高,根長與連作區沒有差別。
2.3 不同品種大豆根腐病發生情況
不同品種大豆根腐病的發生情況不同,經調查后結果見表3。不同品種之間根腐病的病情指數差異較大,其中黑農38,合豐39,合豐25發病較重,病情指數分別為44%、43%、42%;墾鑒23,綏農14、豐源9618,綏農4、綏農10發病較輕,病情指數分別為21%、22%、24%、24%、24%。
3、結論與討論
3.1 大豆根腐病連作地發病要比輪作地嚴重。在輪作和連作條件下,有些處理區與對照比,沒有太大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視覺的偏差造成的。
3.2 試驗結果表明,在測試的品種中,沒有免疫和高抗的品種,但品種之間抗病性存在一定差異,品種墾鑒23,綏農14,豐源9618、綏農4、綏農10發病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