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我國正加緊建設"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生態文明社會。在傳統工業社會影響下,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對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現今,人們愈發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國家也相應出臺了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為環保行動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本文對環境保護督察的功能及實施進行了深刻探討,望對推動我國全面建立環保長效機制有指導性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保護督查;環保長效機制
一、環保工作的現狀及環境保護督查實施必要性
(一)環保工作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政策的大力倡導支持下,我國環保工作開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極大改善了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然而,在工作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我國環境立法觀念落后,懲罰措施太過單一,以及執法力度不足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將會使環境又回歸到污染的狀態,不僅拖慢我國的環境整改進程,而且還不利于環保長效機制的建立。
(二)環境保護督察的實施意義
21世紀,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以及能源緊缺等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國提出要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保護生態環境,研發新能源,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環境保護督察體系的建立,能夠充分動員政府和人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實踐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環保長效機制的全面落成[1]。
二、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理論根據
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理論依據是“黨政同責”以及“一崗雙責”。制度的本質含義是,在深刻落實環保工作時,政府人員不僅擁有著統領全局的權利,同時還承擔著莫大的責任。在環境保護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政府執法人員應當按照政策的有關要求,首當其沖地去治理環境問題,避免出現各部門互相推脫的狀況,加大執法的力度,保證執法的高效進行。
三、環境保護督察推動建立環保長效機制
(一)環境保護督察規范了領導的行為
以往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時,由于缺乏對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總是會存在執法遲緩,執法力度不足的問題,嚴重延誤了環境治理的最佳時期。現今,基于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對政府領導干部人員的工作效果進行了必要的監督評測,如此便極大提升了政府執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并對部分工作倦怠的執法人員提出批評懲罰措施。由此看來,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最為根本的意義就在于全面整改了政府執法人員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行為。
(二)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是活動的理論依據
環境污染治理是相對復雜的過程,通常會出現反復的狀況,這無疑為環保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出臺就為環境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希望的曙光。值得一提的是,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中明確了工作人員的執法任務,對于環境污染反復問題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如在治理完一方區域的環境問題后,為了確保從根本上消除環境污染,制度中指出要派出部分執法人員跟進環境保護工作,觀察區域環境有無特殊變化,如發現異樣,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對于環境治理工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是活動開展的強大理論依據,加之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從根本上推動了環保長效機制的落成[2]。
(三)環境保護督察取得了良好實踐效果
基于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環保督察工作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執法人員在制度的監督下,端正了自己的工作態度,為了保證環境保護工作的高效進行,執法人員相互之間還成立的專門的督察小組,每個督察小組都負責不同的任務,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帶動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如在進行污水治理時,在明確污水治理標準的前提下,各個督察小組之間相互配合,有負責測量污水成分的,有負責污水分流工作的,也有負責將污水引進污水處理站的,在執法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四、落實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執法人員明確督察細則
為深刻落實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政府人員要明確有關的督察細則,并理解其中的要義。環境保護督察,也即是對于環境的保護工作,要從督察來入手,借助于先進的環境探測設備,監測環境的變化,使環境在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就能得到有效地治理。再者是,督查的對象除了環境,還有非法毀壞環境的人,在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進程中,破壞環境的人實則是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阻礙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的實施,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二)確保執法公開透明
良好的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應當要保持執法的公開與透明,所謂公開與透明,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政府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必先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在,并以身作則,在做好環境督察工作的同時,也要時刻踐行我國的生態文明觀,保護環境的友好發展;另一方面,政府人員保證執法的公開透明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人民群眾的激情,使人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積極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由此看來,確保執法的透明公開性,能夠顯著加快環境建設的進程。
(三)政府人員加大執法力度
相比于以往的環境治理工作,現今在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作用下,政府人員提高了一定的工作積極性,加快了環境治理進程的效率。但若是想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則需要執法人員時刻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消除執法倦怠。雖然現階段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經十分嚴重,所涉及的范圍也愈發廣泛,這就對執法人員的工作有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工作人員要加大執法的力度,盡最大力量去治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目前的生態環境。
(四)細化環境保護懲罰條目
環境污染是工業社會時期的后遺癥,那時我國為了發展經濟,大肆的開采能源,污染環境,盡管目前環境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企業為了謀取暴力而去破壞環境。對此,環境督察保護制度中應該細化環境保護懲罰條目,對于毀壞環境的不法人員,采取強硬式的措施。傳統的經濟懲罰對于一些不法商人已經沒有了震懾作用。因此,為了嚴肅法律制度,不讓違法者逍遙法外,制度中可以明確規定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人實施關押處置,不允許保釋,直到有所改進后,方可放出[3]。
總結: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出臺,不僅規范了政府人員的執法行為,而且還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對環保長效機制的全面落成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在未來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中,執法人員仍需要保證執法的及時性,同時加大執法的力度,發動群眾的力量共同維護環保事業的良好發展,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葛察忠,翁智雄,李紅祥等.環保督政約談機制分析:以安陽市為例[J].中國環境管理,2015,7(4):56-61..
[2]環保部:環保督察發現重大問題要向中央報告[EB/OL].人民網,2015-09-17.
[3]張成福.責任政府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75-82.
作者簡介:
楊英嬋(1981-),女,籍貫:云南富寧,當前職務:監測員,當前職稱:十一級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