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部分,它是將語言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出發點, 從語言的外部和內部的相互關系來分析研究語言,語言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并且和生態系統有著同樣的結構。將瀕危語言研究納入生態系統,能夠為瀕危語言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分。各個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情況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然而,在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狀況是由語言生態失衡導致的,本文對瀕危語言的分析研究,對保護語言多樣性,實現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來對我國瀕危語言進行研究,著眼于語言和其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揭示出我國瀕危語言出現的原因、重建我國語言生態的原因,以及保護我國瀕危語言的舉措,推動生態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和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這不僅有利于人類的傳承發展,同時能夠促進社會安定和民族的團結。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瀕危語言;民族認同;語言多樣性
1. 引言
近年來,世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語言的數量在迅速減少,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關注語言瀕危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語言學、教育學相關的專家學者呼吁: 人類的語言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許多語言出現瀕危的狀況,全球的語系、語種及其變體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 因此,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隨之出現。生態語言學指出從語言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出發,來研究分析語言,它把語言看作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反映出語言學研究正在向社會學轉向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一些西方專家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語言對環境惡化產生的影響,及語言在防止環境惡化、解決環境問題發揮的作用,并對當代的少數民族語言和中國瀕危語言有著積極的建構意義和本體論價值。維護語言多樣性是語言生態的重中之重。但是,自21世紀以來,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都出現了瀕危的現象。英國語言學家帕爾默表示,“語言能夠真實的反映一個民族所有的歷史文化、娛樂和游戲、偏見和信仰等等方面的信息。那么,一種語言消失就暗示著這個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載體隨之消逝。因此,本研究從生態語言學視角,對瀕危語言進行研究就負有拯救整個民族精神家園的意義。
2. 生態語言學與我國瀕危語言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之間關系、生物體和其周邊環境間關系的學科。最早是由Haugen提出的語言生態的概念,指特定的語言和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隨后這門學科逐漸發展成生態語言學。生態語言學是指從生態學的視角來分析研究語言系統、語族等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語言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個交叉研究的學科,涉及語言學和生態學兩個領域,它的基礎是語言多樣性的思想。它通過分析語言的生態因素,揭示出語言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態語言學雖是新興學科,但國內外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其深入的探討研究。和國內相比,國外的生態語言學研究更早,更加系統化。Chomsky在其研究中一直把人的自然語言視為人類天生的機制,把人類的語言能力看作是人類特有的特征, 把人類認知系統中的語言知識和運用的系統看作以基因為載體的語言器官。 Homberger(2002)把語言生態的觀念拓展到語言規劃的領域,語言生態的隱喻直接會影響到語言的規劃和政策,它對語言文化的保護具有重大意義。同時,Hobnberger從語言演化、語言瀕危、語言環境三個方面對語言生態隱喻方面內容進行闡述。李國正(1991)把語言分為兩類,包括:外生態環境系統和內生態環境系統。肖自輝、范俊軍(2011)表明要建立我國語言生態監測與評估系統。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語言學的發展,還可促進生態學的進步,為生態和諧做出巨大貢獻。
瀕危語言指的是在歷史發展中,有些民族或群落的語言趨于消亡的狀態,同時對民族文化和人們的認知心里也有很大的關聯性。 對于“瀕危語言”的定義,戴慶夏教授認為,“瀕危語言是指人們在交流中使用功能或活性衰退或消亡的語言。”語言的瀕危甚至消亡狀況一直都存在,但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瀕危程度是不同的。世界上,截止到當前有700多種語言已經消亡,還有很多語言的使用者非常少。”據調查顯示,瀕危語言居前3名的國家: 一是印度,共有196種語言瀕臨滅絕; 其次是美國,瀕危語言數量為192種; 接下來是印度尼西亞,有147種語言出現瀕危。由此可見,若相關部門不及時采取應對辦法,這些語言在不久的將來將都會滅亡。 在我國,瀕危語言的狀況也不容樂觀,除漢族以外的眾多少數民族語言中,有很多語言正走向瀕危的狀態。 在這些瀕危語言中,有的使用人數已不足千人。 ”預計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還會有20%的語言將完全在世界上消失。
語言瀕危與消亡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歷史地理和社會文化的不同,使得語言出現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造成語言瀕危和消亡的因素也就不一樣。語言的瀕危不僅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還和政治、經濟、霸權等多種因素相關,“一種語言的瀕危或消亡,多數是因為政治和社會的因素。新的語言把原有的語言驅逐出去形成該民族的主要語言。語言出現瀕危是由外部和內部兩方面造成的,外部因素多是由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制約和擴張; 而內部因素多是民族內部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忽視,或是由其他主流文化的滲透與同化等影響。所以,語言瀕危的因素就是語言生態遭到了破壞并出現了危機的狀態。語言具有以下特征: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語言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體現,生態語言學的逐步興起是當今社會的需要,從該角度對瀕危語言進行研究,能夠體現出國內外語言學專家學者的社會責任感。
3. 我國瀕危語言拯救原因
從語言的發展來看,語言的總量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語言瀕危現象表現為語言結構的停滯和語言功能的降低,語言數量的加速降低已引起了很多民族的關注,各民族的語言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它自身的觀念、文化、價值觀等方面都體現在語言中,影響著本族人民。由此可見,語言不僅能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而且還能約束使用同一語言的每一個民族成員,系該民族獨立、統一的內聚力和民族感,我們保護和拯救瀕危語言主要是為了維系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促進語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瀕危語言,維護我國瀕危語言的語言生態是十分必要的。
1. 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世界觀,是思維方式的直接體現。一種語言出現瀕危甚至消亡后,其對應的世界觀和社會文化隨之消失。語言的多樣性也體現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生態多樣性,使得人們在語言交流、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相互交流吸收,最終實現文化和語言的生態觀。
2.語言是各民族文化傳播的載體,它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符號,是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根本要素,是各民族成員間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個民族若沒有語言的表達,它的文化和精神只能在日常交往中逐漸消亡。各民族的語言和其對應的文化有很大關系,語言是文化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千百年來形成的詩歌、神話、寓言、戲劇等口頭文學作品都是靠各民族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對瀕危語言的拯救和保護,實質上就是在保護一種民族文化。
3. 每種語言都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它是維系各民族的重要紐帶。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同時還是表達本民族傳統、進行族群身份認同的重點,是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重要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它自身的文化發展方式,而語言是社會實踐觀的反映。語言是一個民族生存的靈魂,更是跟情感認同有關的表現特征,如果一個民族的母語被忽視,對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風情的都是重要的打擊,這可能影響該民族和其他民族甚至與整個社會的關系。所以,對各民族的瀕危語言重新深入研究,能夠實現生態文明的整體協調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字和文獻的研究工作,還能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4. 我國瀕危語言的保護措施
隨著世界各國語言學家的不斷重視,研究出了許多保護瀕危語言的措施。筆者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瀕危語言在我國具體的保護措施如下:
(一)實行立法保護。目前我國通過了《國家語言文字通用法》,與此同時國家還應制訂有關“瀕危語言保護條例”,把瀕危語言的保護納入到法律層面來。
(二)各地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合作。把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正式納入到相關行政部門的工作范疇,同時和高校、科研機構等進行多方協作,努力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成效。
(三)國家和地方政府撥一定的專款,加強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同時,可將其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工程,將其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安排。
(四)國外經驗借鑒。近年來聯合國組織召開了多次會議來討論瀕危語言的問題并形成了“行動綱領”。最近倫敦大學把挽救瀕危語言當做一項重要的任務,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資助相關專家學者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瀕危語言研究工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Bob Dixon教授等許多學者對瀕危的土著語言做了調查,產生了多項研究成果。澳洲的許多語言學家都對當地的語言做過不同程度的調查,許多其他專業的學者也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墨爾本大學計算機系的部分教授就在語言保護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尤其是研究數據的保存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五)對瀕危程度不同的語言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為瀕危的語言編寫相關課本,協助瀕危語言地區傳承母語。例如:貴州遵義平正鄉的仡佬語已近于消失,但當地人們很珍惜該語言,所以一位掌握該母語的老人辦起“仡佬語夜校”,將從小已轉用漢語的年輕人們,也能流量地講仡佬語。 我們應加大力度支持母語保護和復興的熱情。
(六)建立我國瀕危語言保護的相關網站。以此方法來交流經驗和成果,擴大瀕危語言社會影響力,進而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傳承。
4. 結語
世界只有維系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讓不同語言和文化順利交流,才能保證世界的和平穩定。語言出現瀕危狀況過多,會給整個社會的語言生態環境帶來很大威脅,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某種程度來看,語言的消亡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比物種的滅亡更大。由此可見,維護語言的多樣性,挽救瀕危語言,減少語言瀕危的數量,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與此同時,政府、高校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應認識到這一嚴峻問題,并為全面維護的語言生態而不懈努力,瀕危語言的生態發展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促進語言文化的生態多樣性,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等.瀕危語言的語言狀態—仙仁土家語個案分析[J].語言科學, 2003,(1).
[2]范俊軍. 我國語言生態危機的若干問題[J]. 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 (6),42-47.
[3]范俊軍. 生態語言學研究評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
[4]馮廣藝. 語言生態學引論[M]. 人民出版社,2013.
[5]邵宜. 語言與語言生態研究[M].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6]肖自輝,范俊軍. 語言生態的檢測與評估體系—生態語言學應用研究[J]. 語言科學,2011,(3).
[7]徐世璇.瀕危語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
哈長辰(1993-)男,漢族,吉林磐石人。英語語言學碩士,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生態語言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