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潔 吳春燕
摘 要:國際貿易理論自產生以來已經經歷了200多年歷史,期間經歷了古典、新古典、當代貿易理論的演變。國際貿易理論在不斷適應新的背景要求和面對國際貿易新現象的挑戰過程中逐步完善和發展。為了適應21世紀全球經濟變化對理論先行的要求,本文從梳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路出發,分析了戰后新的現象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挑戰和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得出清晰的判斷,即:國際貿易理論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均呈現微觀發展趨勢,同時出現與其他多領域理論研究跨領域、跨學科融合趨勢。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發展;趨向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路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完成于20世紀30年代。以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代表。
絕對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在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的情況下,其中一國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中具有較高效率,另一國在另一種商品的生產中具有較高效率,則兩國在不同商品的生產上分別擁有絕對優勢,此時如果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并相互進行交換,雙方均能從中獲益。李嘉圖將絕對優勢理論進一步發展,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優取重,兩劣取輕”,這就是經典的比較優勢理論。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的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
20 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用各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要素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曾經在很長時期內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理論。
從“絕對優勢理論”到“比較優勢理論”,進而到H-O四大定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一直遵循著完全競爭、報酬不變、同質產品等古老的假定。總體看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沒有脫離比較優勢的理論框架。
二、新現象挑戰國際貿易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中國家的出現以及國際分工的縱深發展,國際貿易成空前發展態勢。然而,與經典貿易模型所預測不相符的是戰后的貿易模式并沒有完全遵循傳統國際貿易理論。
當代國際貿易中相繼出現的如下新現象構成對貿易理論的挑戰:
1.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貿易”發展
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國際貿易更應該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進行,即應 該以垂直貿易為主。然而,戰后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貿易占主導地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主導地位至今沒有改變。
2.制造業內部貿易發展
由于制造業存在規模經濟的特點,戰后制造業內部的國際分工更加精細化,一些發達國家制造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制造業內部貿易呈不斷上升趨勢。基于規模報酬不變的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同一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
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增長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正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網絡分工。以跨國公司為主導,以產業鏈細分為特征的制造業國際轉移成為新的趨勢。公司內貿易不斷增長。偏重于從國家利益角度進行宏觀研究的傳統貿易理論缺乏解釋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增長的力度。
4.區域集團內部貿易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歷 20 世紀50年代-70年代初第一次浪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重新高漲。全球貿易一半以上發生在各個區域集團內部。適用于全球范圍自由貿易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不能解釋當今區域范圍內部貿易量的增長。
5.加工貿易和軟件外包等新的貿易方式出現
20世紀80年代,在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不斷推動下,加工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之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工貿易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同時全球外包和轉包等垂直專業化現象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產品內貿易進一步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對整合和創新國際貿易理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三、國際貿易理論的微觀發展
1.研究內容向微觀拓展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內容是以國家作為主體進行的宏觀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學家對產品內貿易現象的關注代表著貿易理論進一步微觀化趨勢。在以產品內貿易為對象的理論框架下對標準國際貿易理論體系進行新的理論整合和補充,將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產品生產的工序和區段層面。
2.研究方法的微觀化
從研究方法上看,傳統的貿易理論都假定比較利益產生的前提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市場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以及固定邊際成本等。這種研究方法具有傳統的靜態特征。新貿易理論中的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理論動態化。
四、國際貿易理論與其他領域理論的融合
由于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表現為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全球化與集團化并存,管理貿易盛行等特點,貿易理論開始注重與其他領域理論之間的融合。
1.貿易理論與企業理論的融合
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首次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90年,邁克爾?波特提出當代競爭理論必須從比較優勢理論提升到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上面,提出以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取代他們的分工理論。
2.貿易理論與投資理論的融合
在傳統的理論中,對外直接投資更多地被視為是企業繞過貿易壁壘的被動選擇。Mundell的結論是,在兩國產出效率相同的情況下,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相互替代的關系。貿易壁壘的存在會導致資本的流動,而資本流動的障礙則會產生貿易。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互動關系越來越密切。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小島清通過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貿易不僅會產生替代效應,而且也存在貿易創造的效應。
3.貿易理論與空間經濟理論的融合
空間經濟學是一門區域科學、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等眾多學科融合和交叉的學科。空間經濟學的發展也使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更加豐富,貿易理論和空間經濟理論的融合使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現實能力更強。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克魯格曼基于規模報酬遞增與不完全競爭市場創建了國際貿易新理論模型,將外部經濟及區域產業聚集和貿易聯系起來。
1980年,克魯格曼在論文“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貿易模式”中引入了運輸成本這一因素。
這些觀點對解釋當代產業內貿易現象,以及理解和分析中心及外圍國家的國際貿易特點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
4. 貿易理論與制度經濟理論的融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學者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將制度因素和交易成本引入國際貿易理論,對制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楊小凱則在以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超邊際分析方法研究分工與貿易問題時 ,引入交易成本,并試圖將制度因素形式化。Anderson and Young (2000) 認為,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交易成本的性質屬于沉淀成本。
新研究范式特別強調,在國際貿易中制度常常會為許多以自利為目的的機會主義行為提供方便,從而給貿易增加額外的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
[1] 才國偉,舒元.我國對外貿易與世界技術擴散[J].國際貿易問題,2009,(11) .
[2] Arndt Sven W, Preference Areas and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APF Press 2001), 237-249.
[3] Krugman, P.,(1991)“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 483-499.
[4] Krugman, Paul R.,(1979)“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 al Economics 9, 469-479.
[5] 洪德欽.WTO 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 [印]賈格迪什?巴格瓦蒂,雷薇譯.現代自由貿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 王慧.為什么差強人意:環境稅理論與實踐背離的解釋[J].現代經濟探討,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