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研究了最近的文章處理收費(APCs)作為一種可持續開放存?。∣A)的方法。然而,任何級別的APCs都是作者的巨大經濟障礙,許多倡導者最希望通過OA計劃服務。
關鍵詞:文章處理收費、開放獲取、社會公正
1.介紹
在本文中,我認為,社會公正的重要問題沒有解決開放存取(OA)基于文章處理費用(APCs)的學術交流的商業模型。在Finch報告(2012)之后,及其在英國的后續實施,有幾個英語語言研究的APC,在歐洲,兩個值得注意的,數據豐富的研究項目最近已經進行了尋求分析在學術期刊文獻中更廣泛地提供開放存取的財政可行性。這些報告在范圍和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們在這里是一起討論的,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探索與APC替換許多或全部訂閱的目前由大學圖書館支付的費用。它的擁護者聲稱這個想法,如果實施的話。轉換學術交流的商業模式,允許全球開放存?。∣A)。
具體地說,我認為沒有基于APCs的商業模式作為促進大規模向OA過渡的工具可以導航政治哲學家所識別的倫理困境。學術出版的全球環境。我用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的將APCs定義為“持續創新”而非“破壞性創新”的理論框架,這需要達到一個更符合道德規范的模式。
2.APCs是干什么的?
稿件加工費(APCs)可定義為出版商從作者收取的費用。(APCs)彌補開支——包括同行評審管理、期刊制作和在線托管和歸檔。2012,David Solomon和Bo Christer Bj ORK發表了OA期刊的里程碑式研究使用APCs,這種學術出版的資助方式已經被普遍接受。作為一種抵消出版費用的手段,因此不再是一個特別新的特征。在我們迅速發展的學術交流景觀中。有不同的類型和豐富的替代方案存在于所謂的“黃金”通道中。有關商業出版商是否設置APC過高的利益相關者,但這些爭論這里我們不必關心。此外,APCS已被幾個基金機構采納為合格的。
APC是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準確描述了“最廣泛使用的商業融資方法”。APC通常由作者、其母機構或授予給出版商支付。
3.兩個研究項目
我希望介紹的第一個研究項目的結果是由Max普朗克數字出版的。圖書館(MPDL)在2015年4月28日公開發表的一份白皮書。它提供數據給支持作者的結論:
“……科學期刊潛在商業模式的大規模轉型是可能的,不存在財務風險。我們自己的數據分析表明,有足夠的資金已經在全球市場——目前在訂閱系統中花費在科技期刊上的錢可以重定向和重新投資于開放存取業務模式,以支付APCs?!边@張白皮書形成了一個由MPDL主辦的網站的知識基礎,該網站要求簽署一個新的倡議,OA2020:大規模開放到開放的主動權。其目的是記錄個人和機構的支持,促使“學術期刊從訂閱到開放獲取”的快速、平穩和學者化的轉變。尋求簽署者的支持,以類似于Max Planck Gesellschaft的許多奧德伯林的方式。
關于開放獲取科學和人文知識的宣言(2003)。
該項目的最終報告值得仔細閱讀。其執行摘要列出了三個主要結論:(1)對于大多數研究密集的北美研究機構來說,充分的稿件處理費資助期刊市場將超過現有的圖書館期刊預算;
(2)這筆費用差額可以由贈款基金支付,這筆資金已經是出版費用的主要來源;(3)最終,作者控制的自主基金,激勵作者作為出版服務的知情消費者,有必要引入真實競爭和定價壓力。
4.開放獲取與社會公正
我相信上述兩項研究對OA的長期倡導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我看來,學術交流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還是完全基于APCs,無論在研究密集型機構是否有經濟優勢,都需要受到質疑。它不是代表作者、機構、資助機構的巨大經濟障礙嗎?我們最希望通過OA計劃服務的政府?這樣的問題牽涉到許多方向,其中一個涉及重新考慮開放存取運動背后的最初動機。毫不奇怪,開放存?。∣A)的維基百科條目提供了OA倡導者初始動機的一個極好的總結。它指出了技術和OA的經濟原理在陳述之前“OA運動是由限制訪問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引起的。向學術研究方向傾斜的大型富豪機構用金融手段購買訪問許多期刊,以及經濟挑戰和感知不可持續的學術出版。”
OA已經證明它的共享能力還不太清楚。窮人學習富人。然而,至少我們使用的是政治語言。哲學,而不是經濟學。因此,我們可以確信問題是以正確的方式提出的。今天閱讀博愛對OA作為公益的承諾是鼓舞人心的。在我看來這種承諾可以而且應該在社會正義理論的背景下看到。我相信有通過判斷,或重申一項判決來解決問題,很多可能獲得或可能只是恢復。根據社會公正標準開放開放倡議的成功。
5.APCS與創新
APC確實解決了OA倡導者使用的許多財務問題。運動成立。然而,可悲的是,在我看來,它們并不能解決更棘手的問題。提出了社會公正的概念。多虧了互聯網,這不再有任何技術上的理由。我聽到了財政觀點認為,如果采用APCs代替訂閱成本,那么研究機構會節省這么多,他們可以共同重新使用一部分儲蓄,以解決任何不公平的新制度。不幸的是,除了容易遭受各種倫理陷阱,目前的基于訂閱的環境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重新平衡的努力,在那里看起來同樣有效。更有力的論據可能是基于非常真實的危險。沒有亞太經合組織,我們留下了一個站不住腳的現狀。這沒有簡單的答案,只有一種方法通過簡單地考慮理解APCs的理論框架來開發響應。在我看來,OA最初是作為一種建議發展起來的。導致克里斯坦森理論所描述的那種破壞性創新,即允許新的市場準入者——特別是OA期刊出版商——取代他們建立的、基于訂閱的競爭對手。相比之下,基于APCs的OA世界反而會滿足克里斯坦森對A的定義
6.結論
如果APCs的廣泛和大規模采用不能為學術交流提供OA環境的最佳路徑,因為它未能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那么更好的路徑是什么?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相信這只能通過首先授權聲音來回答。那些被剝奪權利的人:研究方向的作者、機構、資助機構和政府已經面臨經濟障礙,無論是研究訪問或傳播,但我們希望包括在更公平和更具生產力的未來。鑒于這些被剝奪特權的群體的異質性似乎顯而易見,不會有單一的解決方案。至少在這個作者看來,這樣一個問題在沒有質疑學術期刊的長期前景的情況下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 Lawrence, S., Online or invisible? [J]. Nature, 2001, 411(6837): 521
[2] Antelman, K., 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4, 65(5): 372-382
[3] Chang S. H.,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The librarys new role [J]. OCLC Systems & Service, 2003, 19(3): 77-79
作者簡介:
王繼良,男。1996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現工作于濰坊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原文傳遞和館際互借工作,曾發表論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