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
摘 要:在群星燦爛的唐代詩人中,生于中唐時代的白居易以其平民化的現實主義詩歌風格璀璨奪目。他是杜甫有意識的繼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沿著杜甫所開辟的道路進一步從文學理論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詩歌高潮。
關鍵詞:白居易 現實主義 平民 精神
白居易生活在輝煌唐朝黯然落幕的時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化,迫使文人們不能不正視現實。另一方面,社會還是比較穩定,并曾一定程度上獲得全國統一,也為文人們的改革現實帶來一線希望。這就為像白居易類的文人提供了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旨的文學創作根源和土壤。在白居易前面,涌現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張若虛、陳子昂等著名詩人,還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常健、祖詠、王昌齡、王之渙、李頎、崔顥、李白、杜甫等詩壇巨匠。白居易在這些巨星之后卻獨放異彩,提倡和推動詩歌的“新樂府運動”,將現實主義創作推向了高潮,其《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不朽的詩篇,形成了清新自然、明白易懂、平易近人、感情豐富、含義深刻的風格特征,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為豐富的唐詩錦上添花。
一、白居易的思想和文學主張
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頻繁的戰亂,貧困的生活,使其接近人民,這使他的詩歌創作差不多一開始就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有著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要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說:“仆雖不肖,常師此語”、“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與元九書》),這一思想不僅支配了他的政治態度,同時也支配了他的創作方向。
作為一個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總結自《詩經》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新樂府運動的形成和開展,白居易先進的詩論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他認為詩歌首先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擔負起“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政治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上下交合,內外胥悅”的政治目的。他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也就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特別強調“為民”,認為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聲民病”、“但傷民病痛”。將詩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結合,這是其詩論的核心。這是他創作的指南,而且也是他衡量古代作家作品的標準和領導新樂府運動的綱領。其次,他認識到文學植根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也”。(《策林》六十九)強調“感于事”“動于情”。其三,他闡發了詩歌的特性,強調詩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與元九書》)。其四,他強調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張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為內容服務。他“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語言的通俗平易,音節的和諧婉轉。據說他每寫一首新詩,都要到街市上讀給平民群眾聽,他們都聽懂了,他才覺得可以。正是白居易的這種創作風格,使其詩歌在當時的民間就廣為流傳。
二、白居易詩歌的現實主義內容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主要分為四類:一諷諭、二閑適、三感傷、四雜律。
諷諭詩成就最高,“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豐富的現實生活。從“惟歌生民病”出發,廣泛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極大的同情。一是對農民的同情:“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觀刈麥》);“剝我身上衣,奪我口中量。”(《杜陵廋》)二是對婦女命運的同情,“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上陽白發人》)三是對統治階級的“荒樂”以及與此密切關聯的各種弊政的揭露。“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四是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里。平時安西萬里江,今日邊防在鳳翔!”(《西涼伎》)。
感傷詩形象鮮明,情感豐富。最為著名的就是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白居易三十五歲寫成《長恨歌》,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后半部充滿同情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歌頌他們堅貞專一的愛情。作者四十五歲寫《琵琶行》,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閑適詩清新自然,明白曉暢。通過對平淡生活、瑣碎小事的描寫,表現其隨性逍遙、知足保和、委化順性、“此心安處即是吾家”的人生態度。以閑適詩為考察基點,可以窺探出白居易思想精神中蘊含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意蘊以及由此產生的"委順"精神。如“飽食無所勞,何殊衛人鶴”。(《觀稼》)
雜律詩含義深刻,內容廣泛。其中有價值的是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寫景小詩,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西湖留別》、《暮江吟》、《問劉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生意盎然的境界,歷來膾炙人口。而一部分鋪陳故實、排比聲韻的長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艷情風月的小碎篇章,頗為時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三、白居易詩歌的平民化特征
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平易,是指用尋常的話,寫尋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夠領略。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劉禹錫《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就是對于這種平易自然、渾成無跡的詩風的高度贊揚。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白詩的平易,又是同敘寫情事的直切暢達聯系在一起的,意到筆隨,揮灑自如,“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王若虛《滹南詩話》),有很大的感染力。這樣的平易,是提煉的結果。
這些詩歌主題專一明確,對比鮮明,敘事與議論結合,運用外貌和心理刻畫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語言通俗,平易近人,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功用。《長恨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敘事融合無間,標志著白居易詩歌藝術成熟的高峰。《琵琶行》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四、白居易詩歌風格的影響
白居易的詩歌對后世文學有巨大影響。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禹、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詩風的啟示。此外,元、明、清歷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長恨歌》演變為白樸的《梧桐雨》、洪昇的《長生殿》,《琵琶行》演變為馬致遠的《青衫淚》、蔣士銓的《四弦秋》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白居易距離我們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他創作的不朽詩歌卻穿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塊永久的瑰寶,熠熠生輝。當我們詠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些經典詩句時,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白居易憂國憂民的悲天憫懷,發揚文學作品“為時”“為事”而作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