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H省Y村實際情況和致貧原因的基礎上,歸納出我國西部農村社區致貧的主要成因,即社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社會制度與政策的有意傾斜;社區滯后的經濟條件;社區低下的人口素質和落后的思想觀念。四種因素相互區別又彼此滲透交織,共同作用于我國西部農村社區,致其貧困。
關鍵詞:西部 ;農村社區 ;貧困成因
一、Y村概況
(一)地理位置
Y村位于H省西南部,距離E市45千米,T鄉28千米,國道9千米,總面積20.93平方千米。境內為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不平;村中無大的河流,飲用水和農田灌溉水主要依賴于山間泉水或水溝的水;典型的黃土,粘性較強,肥力不高;交通主要依賴于國道和村中水泥路,到鄉鎮和市區車程分別為一小時三十分和兩小時左右,一般情況下每天有一趟車開往城區,發車時間在早上六點左右。
(二)人口狀況
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737戶,總人口2600人,黨員56人,干部7人,勞動力1156人。勞動力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0%。
(三)經濟狀況
Y村以農業為主,現有耕地面積3018畝,其中水田715畝,茶葉種植面積25畝,煙葉種植面積900畝,境內地勢不平,山林與耕地交織,平均海拔1100米,冬冷夏熱。農民以種植玉米、土豆和黃豆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種植分散,主要用于生活消費,很少售賣和交換。氣候分異明顯,冬冷夏熱,農作物種植一年一季。黃土肥力不高,農作物產量有限;購買商品肥和農藥,成本較高。引水灌溉花費較大,需修建庫水池和購買水管。鐵路從境內經過,但并無站點,村民受益不多,10多公里的水泥路是村中的交通要道,也是村民乘車進城的必經之路。
總之,Y村是一個典型的西部貧困山村。
二、貧困成因分析
(一)社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Y村屬某連片山區,地勢高低起伏不平,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的種植,而且大大折損農業生產的效率,這對于依靠土地耕種維持生計的農民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另外,該村典型的粘性黃土土質,無法為玉米、土豆、紅薯等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足夠的肥力。近些年來,該村村民為增加糧食產量,施用大量的農藥和化肥,致使土地板結和惡化,結果陷入“越用農藥化肥糧食產量越低”的惡性循環之中。農藥化肥的使用也給原本脆弱的當地自然生態環境以更大的壓力,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從區域范圍來看,Y村處于偏、遠、邊的地區,距離市區與中心城市相對較遠,并且Y村到鄉鎮和城區只有一條公路且每天只有一班車,并且發車時間很早,所以無論是貨物運輸還是乘客乘車,都很不便利,這嚴重限制了信息、資源等的流通,限制了產業的發展。
(二)社會制度與政策的影響
在教育方面,Y村原本有兩所小學,這兩所小學相距大約7公里,這樣的地理分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滿足村里學生上學的需求。但是近些年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出現了教學樓和相應的配套設施年久失修;優秀教師不愿意到學校任教(即使來學校任教,任期也很難超過一年);生活稍微富足一點的村民將孩子送到鎮上或市區小學上學等現象。基于上述情況,Y村的一所小學不得不關閉,兩所小學整合為一所。相較于城市小學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學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教師新鮮血液的注入等而顯現出衰敗景象,村小學的教育水平之低也可想而知。一個地區的人口素質與教育水平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教育水平高,人口總體素質就越高。農村人口素質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農業的落后和農民的貧困。
在就業方面,城鄉二元就業制度嚴格區分“城市人”和“農村人”,使進城就業的“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社區貧困。近些年來,Y村外出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但基本上是出于自發的就業狀態,如自發組織“班子”到山西及河北的煤礦工作,所從事的一般也都是體力活,所以進城的農民工基本不會與老板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也就不會被納入到城市勞動就業管理體系之中。這不僅不利于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而且使得農村社區就業結構的調整十分困難,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村居民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養老、住房、勞動保護等保障,抵抗風險的能力低下。以農村合作醫療為例,Y村的多數村民看病都會帶上醫保卡,無疑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報銷的優惠,但是農村合作醫療卻存在種種限制,譬如農村合作醫療只限于補償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員在結算年度內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及特殊病種的門診醫療費用,對于意外傷害、工傷、婦女生育等不在保險范圍。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后要想報銷醫療費,必須要到省級指定合作醫療機構住院才可以,沒有授權或門診不可以報銷。
(三)社區經濟條件的影響
Y村以種植玉米、水稻、土豆和黃豆為主,這些作物能給村民帶來一些經濟收入,但主要還是作為生活資料。除農業種植外,村民還會飼養一些家禽家畜,一般來說,一戶村民家都會養殖兩頭左右的肉豬供自家一年的食用或者有多余的豬肉可以換取一些現金,有些家庭還會養殖母豬用以販賣小豬仔,養殖雞用于食用或者換取現金。家庭養殖與種植類似,主要提供家庭的日常生活資料,少部分用以交換,市場發育程度很低。近些年來,部分村民開始規模種植西紅柿、辣椒、大白菜、香菇等,但由于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所以并無利潤可言,甚至虧本,所以久而久之,村民對于蔬菜的規模種植也失去了信心。對于規模養殖肉豬和母豬的村民面臨同樣的困境。
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水利設施、能源、交通、信息等條件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呈現出超穩定的產業結構。
(四)社區人口因素的影響
Y村學校、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加之離鄉鎮和市區的距離較遠,很難吸引優秀的教師前來,最終的結果是全村人口綜合素質和人口思想觀念的落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最活躍、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經濟競爭能力提高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但我國西部農村社區人口的素質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至今很多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仍然落后,他們習慣于自然經濟的生活方式,依靠土地生產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資料。安于現狀,缺乏創新和進取精神,因此無法在市場經濟強勁的今天形成競爭力。
三、結論與討論
本文在分析H省Y村實際情況和致貧原因的基礎上,歸納出我國西部農村社區致貧的主要成因,即社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社會制度與社會政策的有意傾斜;社區滯后的經濟條件;社區低下的人口素質和落后的思想觀念。四種影響因素相互區別又彼此滲透和強化,共同作用于我國西部農村社區。本文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缺乏實證數據的支撐、致貧原因分析不全面等,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1]向德平. 社會問題[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2]譚同學. 雙面人——轉型鄉村中的人生、欲望與社會心態[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3]文軍,吳越菲. 流失“村民”的村落:傳統村落的轉型及其鄉村性反思——基于15個典型村落的經驗研究[J]. 社會學研究,2017,(04).
作者簡介:
張金權(1993—),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