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清
摘 要: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等傳統的監禁刑罰方式并不適用于輕微犯罪。而且監禁刑自身固有的封閉性也會使服刑人員出獄后難以適應社會,加上獄中存在的交叉感染,容易誘發再犯罪。社區矯正這一刑罰執行方式與傳統的監禁刑相比更側重于對犯人的再教育和預防犯罪。因此,基于保障人權和實現刑罰目的的要求,對輕微犯罪行為執行社區矯正是刑罰發展的趨勢。社區矯正是時代的選擇,經過實踐檢驗是頗有成效的。 可是,當前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還面臨著監督法律規定不完善、監督方式單一,監督實效差等問題。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加強檢察監督立法,建立大數據庫,防范社區矯正職務犯罪,使我國的社區矯正檢察監督能力得到提高,發展完善社區矯正制度。
關鍵詞: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監督方式;職務犯罪
一、我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制度制度概述
(一)社區矯正的概述
社區矯正是一種新型非監禁刑罰制裁方式,與“監禁矯正”相區別,是指在確定的刑期內將符合一定條件的服刑人員置于社區內進行教育以使其認識到自身的犯罪行為惡性,并促使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刑罰執行方式。
這種刑罰舉措有著傳統“監禁刑”難以比擬的優越性。第一,社區矯正極大地降低了刑罰執行的成本,節省了司法資源;第二,社區矯正符合人道主義的要求,促使罪犯積極接受教育改造;第三,社區矯正克服了傳統“監禁刑”給罪犯帶來的孤寂感,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獄中的“交叉感染”,使罪犯能夠順利回歸社會,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發展。社區矯正這種新型刑罰方式克服了傳統“監禁刑”的眾多弊端。
可以斷言,社區矯正因其自身的優越性和積極價值,必將在刑罰舉措中占據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導地位。
(二)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
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二十一世紀初,我國開始逐步推進社區矯正這種刑罰執法模式的試點工作。2003 年,我國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簡稱“兩部兩高”)下發通知確定了公安機關作為社區矯正執行的主體,司法行政機關承擔協助職能。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將“社區矯正”納入刑罰體系之中,明確了社區矯正制度的法律地位,為其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現經過了十余年的不斷發展完善。到目前為止,已進入了全面推行的新階段。截止至2017年12月底,各地累計接收社區矯正服刑人員336.8萬余人,累計解除矯正措施268.9萬人,社區矯正人員約68萬人。社區矯正期間服刑人員在犯罪率一直在百分之零點二以下。社區矯正制度經過實踐檢驗,已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果。
可是,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由于開展較晚,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在管理和監督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影響著社區矯正這一制度的實施。
(三)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現狀
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出臺,明確了社區矯正實施過程中法律監督權的執行主體是人民檢察院。2015年,隨著社區矯正制度的全面推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作。2015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部署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對漏管、脫管、虛管等問題進行專項檢察,嚴厲打擊社區矯正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職務犯罪。該項檢察監督工作卓有成效。部分地方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服刑人員還進行了禁毒專行檢察。由此可見,社區矯正檢查監督是必要的,并且該項檢查監督工作已成為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中面對的現實困境
(一)法律對于人民檢察院的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缺乏具體規定
《刑法修正案》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對于人民檢察院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職責只做了概括性的簡短規定。其中未涉及檢察監督的對象,對于檢察監督的方式只規定了兩種形式: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或者檢察建議書;提出口頭糾正意見。對于檢查監督的程序和內容,也沒有具體規定。同時,對于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職務犯罪行為未作具體規定,也未明確指出由檢察機關負責的職務犯罪。
現行制度中對于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規定明顯不足,這使得人民檢察院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中地位尷尬,難以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人民檢察院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應當被重視。
(二)人民檢察院的檢察監督工作剛性不足,難以體現監督作用
現行制度對人民檢察院檢察監督的方式只規定了兩種形式,這使得檢察監督手段單一。其中,法律效力較強的是檢察建議書,但法律也未針對其法律后果作出強制性規定。沒有確定社區矯正執行機關的改正期限及如何改正等問題,也沒有對是否進行復核、如何進行復核作出具體規定。人民檢察院的監督工作剛性不足,難以實現對矯正執行機關的監督作用,檢查監督難以產生實效并最終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人民檢察院的檢察監督工作局限于事后監督,對于社區矯正執行機關的事前監督、事中監督缺失。這導致了人民檢察院的檢察監督工作存在漏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執行機關的執行工作大部分靠其自律,使得執行工作中的職務犯罪有機可乘。這不利于社區矯正的實施,更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
(三)人民檢察院內部的溝通不足、銜接效果差
我國目前為止尚未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人民檢察院溝通機制,檢察機關內部溝通不足,給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帶來了許多問題。檢察監督工作的實施需要人民檢察院體系中不同區域檢察機關相互配合。充分的溝通、協調、銜接、配合,有助于檢查監督工作落到實處。但在目前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中規定不足,造成了不同區域的人民檢察院之間溝通困難,在具體工作中無所適從。這些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三、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完善路徑
(一)完善檢察監督的相關立法規定
完善立法,明確規定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監督方式、監督程序,加強事前監督權、加強檢察監督強制力。現行制度中對于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內容沒有具體列舉,沒有規定具體的檢察監督程序,也沒有列明檢察監督之后的程序。這使得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權行使的過程中阻力較大、隨意性較強,監督手段缺乏強制性。
(二)建立社區矯正執行的數據庫構建信息共享平臺
在社區矯正執行工作中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各自有著不同的分工,是社區矯正工作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這四個體系相對獨立,社區矯正的具體工作中存在溝通障礙,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建立大數據庫,構建信息共享平臺有著重要意義。社區矯正大數據庫能夠使各機關及時了解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的情況、狀態,動態把握服刑人員的名單變化。這有助于制定出科學適宜的矯正計劃,也方便了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工作。
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規定,已有部分地區建立起了社區矯正大數據庫,一些社區矯正信息共享平臺開始上線運行。但這些并不是由統一的機關搭建的,各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不利于統一管理,也使各地區之間的信息交流困難,難以形成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大數據庫。今后由人民檢察院同意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向各個社區矯正機關開放,或可解決這些問題。
(三)豐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監督方式
法律明確規定的檢察監督的方式過于單一且剛性不足,豐富檢察監督工作的方式勢在必行。第一,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檢察工作;第二,發揮社會力量對于社區矯正執行工作的監督;第三,建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站,深入開展檢察監督工作;第四,防范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職務犯罪活動,保障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