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有平
摘 要:魚類的生長條件離不開水體,就像人類離不開空氣一樣重要,同時人為因素也對魚類的生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就水體因素和人為因素對魚類生長的影響作了深入探討,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關鍵詞:魚類;水質;人為因素
在水產養殖中,影響魚類生長的因素很多,我想從水體因素和人為因素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水體是魚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場所
水體是魚類生活環境重要場所,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包括水質,透明度,水溫,水體溶氧,PH值等多方面因素,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1)水質在水產養殖中,水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每一種水產動物都需要有適合其生存的水質條件,水質若能滿足要求,養殖動物就能順利生長發育;如果水質某些指標超出生物的適應和忍耐范圍,輕者動物不能正常生長,重者可能造成養殖魚類的大批死亡,引起經濟損失,養殖生產中由于水質惡化造成損失的事例非常多。據統計,85%的水產病害是由水質問題 引起的。另外,水中的溶氧狀況是影響養殖對象攝食量及飼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長速度、餌料系數高低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蝦蟹池塘養殖中水質顯得尤為突出,漁諺有“養好一池魚蝦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說法,可見水質管理對于池塘蝦蟹養殖的重要性。要管理好池塘蝦蟹養殖用水,科技人員和養殖戶必須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質變化的普遍規律,在生產中根據水質變化的現象和水質檢測結果,對水質問題作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水質惡臭,水色呈淡紅色或棕紅色,水面常浮有一層油膜,水體發出令人作嘔的惡臭味,這種水質對魚類生長極為有害。遇到此類情況,應采取放掉部分惡臭水,加注適量新水的措施來補救。
(2)透明度一般要求養魚用水透明度為30—40厘米,這種水屬營養型水和肥水。若透明度低于20厘米說明水質肥度太大,水質要變壞;反之,若透明度大于40厘米,說明水體中餌料生物量少,不適宜魚類生長。水體透明度過高或過低均不適合魚類生長。
(3)水溫在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魚類攝食量越大,生長越快。 養殖魚類最適水溫為20—29℃。水溫過高會影響魚類生長,因此,夏季若水溫超過29℃應采取降溫措施;水溫過低會增加飼料消耗,同樣不利于魚類生長。魚是變溫動物,水溫對魚類的攝食強度有很大影響,在適溫范圍內,水溫升高,攝食量增大;反之,總體代謝水平也隨之降低。如草魚在冬季水溫降至8℃以下停止攝食。只有當溫度升高后,其攝食量才會隨之增加。
(4)水體溶氧。最適合魚類生長的水體溶氧為5~6毫克/升。當水體溶氧低于3毫克/升時容易引起魚類浮頭乃至泛池。水體溶氧過高容易誘發魚類的氣泡病。在自然情況下,水面表層1厘米處溶氧量最為豐富,越接近底部,溶解氧就越呈現下降趨勢。
(5)水體中二氧化碳氣體含量。水體中的二氧化碳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但其含量一般應在80毫克/升以下。含量過高,易引起魚類血毒癥,有時還會引起水質惡化。
(6)PH值PH值表示水的酸堿度。淡水養殖要求PH含量為6.5—8.5,當水中PH值低于5.5或高于9時,不能作為養殖用水。偏酸的水質可使魚類血液中的PH值下降,降低魚類的載氧能力造成缺氧癥;堿性過高的水會腐蝕魚的鰓組織,使其生長受阻。
(7)氨氮化合物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素,可導致水富營養化現象產生,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對魚類有毒害。 氨氣主要由水中有機物質在缺氧情況下分解產生,一般池水中氨的含量較小,尚不足為害。在高密度飼養的魚塘中,當水流不暢、換水不及時、水中殘餌及排泄物缺氧時,氮的含量增高,會引起魚類中毒、生長受阻。
氮化合物以硝酸鹽、亞硝酸鹽、銨鹽三種形式存在于水中,主要由肥料或生物尸體經細菌分解或投放化學氮肥溶解產生。浮游生物主要利用硝酸鹽中所含的氮或銨鹽中所含的氮。水中硝酸鹽的含量以1毫克/升為宜。在集約投餌養殖中后期,池水中氮氨過剩,磷酸鹽缺乏,應注意解決。
(8)水體中的營養鹽類含量。 水體中營養鹽類含量的高低與魚類的健康生長密切相關。如水體中的硝酸鹽最易被綠色浮游植物利用,含量應保證在1~2毫克/升。若水體中的硝酸鹽含量超過3毫克/升就容易造成水體缺氧而導致魚類死亡。
(9)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水體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造成魚類中毒,人吃了中毒的魚類也會中毒。因此,應嚴禁被這些有害物質污染的水源流入魚池。
二、人為因素也很重要,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放養密度不當和混養比例不合理。這與疾病發生有很大的關系,如單位面積內放養密度過大或底層魚類與上層魚類搭配不當,超過了一般餌料基礎與飼養條件,以致魚類營養不良,抵抗力減弱,為疾病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2)飼養管理不當。飼料是魚類生活所必需,若飼料供應得不到保證,或投喂不清潔、腐爛變質的飼料,或沒有根據魚類的需要量投喂,都可造成魚類正常生理機能活動的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魚體瘦弱,從而易發魚病。另外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肥料處理方法不當,易使水質惡化,利于魚類病害生物生長,都可引發魚病。。
(3)機械性操作。拉網捕魚、運輸魚種時操作不當,很容易擦傷魚體,給水中細菌、霉菌以可乘之機,侵襲感染魚類生病。
三、結語
綜上所述,影響魚類生長的主要因素有水體因素和人為因素。池塘養殖中,要確保水質清新、適時追肥,保證水體透明度在適當范圍內。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根據魚類品種、大小、水溫高低、攝食量,合理投喂,加強管理和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預防,才能夠保證魚類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劉靜雯、董雙林.溫度和研讀對集中大型藻類生長率和NH4-N吸收率的影響. 海洋學報2001.23(2).109-116
[2]蘇金祥《魚類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17)(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