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背景
7月17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在甘肅省山丹縣舉辦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活動,正式公布了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這十項技術分別是:小麥節水保優生產技術、蔬菜全程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油菜毯狀苗機械化高效移栽技術、奶牛精準飼養提質增效技術、異位發酵床處理豬場糞污技術、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南方水網區農田氮磷流失治理集成技術、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術。
據了解,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以高產出為導向,示范推廣了大量依靠大水大肥大藥提高單產的技術模式。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技術路徑實現根本變革,對農業技術推廣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立足綠色增產、節本降耗、提質增效、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等要求,遴選示范一批引領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大技術,打造一批示范樣板,發揮典型引路作用,成為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緊迫任務。按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有關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會同部屬有關單位,針對當前和今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迫切的技術需求,決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支撐引領全產業鏈優質綠色增效為目標,重點集成示范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形成一批貫穿農業生產生活全過程的優質綠色增效技術體系,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節本增效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人士表示,他們將十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集成示范推廣作為2018年重點工作任務,籌措了1000萬元經費予以支持。牽頭技術推廣組織實施的部屬4個推廣總站、生態總站單位也積極發揮其在技術示范推廣的體系、專家、平臺等優勢和特色,遴選優勢單位承擔技術熟化示范任務,加強組織協調和工作調度。承擔具體示范任務的單位認真制定推廣方案,積極開展示范工作,成效初顯。
本刊梳理了一下這十項技術的特點以及相關技術集成單位,快看看哪項技術適合您吧!
在優選良種的基礎上,采取秸稈還田、深耕深松、旋耕整地、施用基肥、土壤處理等精細措施整地,播前浸種消毒或包衣處理,適期、適墑、適量機械條播或勻播,配套應用小麥規范化播種、立體勻播、測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保優豐產栽培、節水優質高產栽培、 “一噴三防”5項優質高產技術模式,實現小麥生產綠色優質高效,加快優質專用小麥推廣應用。
技術集成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該技術以 “三減三增”全程綠色生產為核心,以實現蔬菜質量安全和生態和諧發展為目的,以連接農業生產全過程為突破點,以土壤生態保護、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資源綜合利用為技術主線,通過三大項十小項集成技術示范,探索建立以全程綠色生產技術為支撐的全方位、多領域融合發展模式。
技術集成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通過適宜籽粒機收的品種、栽培技術、收獲機械以及烘干設施等方面的集成配套,適當調整收獲機械割臺、脫粒、清選系統結構和作業參數,有效解決摘穗收獲后在拉運、晾曬、脫粒過程中的損失及霉變等問題,實現玉米高效、低損、籽粒低破碎收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獲質量和玉米品質。
技術集成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這是一種精確、可靠的水稻基肥施播技術。一般通過在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機上加裝測深施肥裝置,在水稻機械插秧的同時,在苗側靠近根部進行精確定量施肥 (肥料施于苗側5cm、深度4cm的溝中),并由浮船刮板覆蓋肥料于泥漿中。該技術促進秧苗根系對肥力的吸收,避免肥料隨水流漂移,具有顯著的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水稻生長、降低成本等優勢,是農業綠色發展方向。
技術集成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將油菜苗培育成機插水稻秧苗一樣的盤根成毯的毯狀苗,采用移栽機切塊對縫插栽,改變了傳統的育苗和移栽方式。該技術可一次完成開窄溝、取苗、栽插、浮土、鎮壓和澆水等作業,具有作業效率高、土壤適應性強、節本增效顯著、技術通用性好等突出優勢,并可彌補多熟制區茬口矛盾導致的油菜生育期不足問題,同時能有效預防根腫病發生,在長江中下游以及其它不具備直播條件的地區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
技術集成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揚州大學
奶牛精準飼養提質增效技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奶牛精準飼養技術,具體為建立飼料數據庫、測料 (奶)配方技術、TMR質量控制與綜合評價技術、健康監控和精準診斷技術,提高非糧飼料利用率,降低公斤奶飼料成本。二是乳肉兼用牛高效養殖技術,具體為奶牛群肉用開發技術、中低產牛群雜交關鍵技術、高檔牛肉生產開發技術,有效推動了牧場飼養精準節本。
技術集成單位:全國畜牧總站、中國農業大學、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畜牧總站、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工作站
使用具有完全生物降解特性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脂肪族聚酯、二氧化碳-環氧化合物共聚物以及其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樹脂為主要成分,在配方中加入適當比例的淀粉、纖維素以及其他無環境危害的無機填充物、功能性助劑,通過采用吹塑或流延等工藝生產的農用地面覆蓋薄膜,替代普通聚乙烯地膜,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下,最終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 碳 (CO2) 或 甲 烷 (CH4) 、 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該技術避免了普通PE地膜殘留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農事作業、降低農產品品質等不良影響,且降解后對土壤及作物無毒副作用。
技術集成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定制的長6.3米、寬2.4米、高2.6米的標準集裝箱為載體,單箱容納25立方水體,把養殖對象集中在箱內進行集約化養殖,運用高新技術全面有效地人為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將傳統水產養殖從自然空間里 “解放”出來,并解決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水產養殖從工廠化到工程化再到工業化的一種有效推進模式。根據水處理方式不同,分為陸基推水集裝箱生態養殖和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兩種模式。
技術集成單位: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廣州華大銳護科技有限公司
即源頭減量 (reduce),農田氮磷投入源頭減量技術;過程攔截 (retain),農田徑流排放的過程攔截技術;養分再利用 (reuse),養分循環利用技術;末端修復 (restore),末端的生態修復技術。
技術集成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這是一項集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技術。采用異位發酵床綜合技術處理糞污的養豬場,無需設置排污口,不僅可一次性處理固液態糞污,實現糞污零排放,而且糞污經發酵處理后可轉化為固態有機肥原料,還可利用木屑、谷殼、農作物秸稈和食用菌下腳料等大量農林業廢棄物作為發酵基質,實現變廢為寶。同時,該工藝與傳統畜禽養殖糞污技術和原位微生物發酵床處理技術比較,具有投資低、技術和設備集成度與自動化水平較高,運行靈活方便,運營管理費用低、占地面積小、資源化利用率高等優點。
技術集成單位:全國畜牧總站、福建省畜牧總站、山東省畜牧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