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東
日前,南寧和青島都發生了因家長監護不力,間接導致子女身亡的慘劇。在類似悲劇中,除了追究直接肇事者的責任、強化公共設施的安全性之外,我們還需要反思,是否要追究父母的責任以保護孩子的生命健康。
這些年,有關孩子安全的新聞好像隔三差五就會爆出一條。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近1000萬的孩子受到意外傷害,平均每天死亡270余名。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13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疏忽)行為“入刑”的建議》。
保護兒童利益,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尤其在生育率低下的工業社會,給孩子創造一個低風險的成長環境,關系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傳統中國是一個人倫社會,強調“父為子綱”,孩子被視為父母的私人利益,法律也很少關注監護事務;在發生孩子傷亡事故時,極少追究父母的法律責任。但是,在人口資源發生變化、生命神圣深入人心的今天,保護孩子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
西方發達國家早已通過法律強調監護責任的公共性、社會性。在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如果父母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即使沒有造成任何后果,也可能面臨2214至3690澳元(約合1.1萬至1.8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和3至6個月的監禁;如果父母監護不利導致子女死亡,法院會視情判定父母構成“謀殺罪”或者“過失殺人罪”。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頒布了《兒童虐待與疏忽報告法》等系列保護兒童安全的法律,如果出現傷害導致兒童死亡的情形,家長可能會面臨10年乃至終身監禁。
中國法律也應當改變立場,強化父母的監護責任。在“馬大哈”的父母無法悉心履行監護責任時,國家可以有條件地剝奪父母的監護權,引入社會監護力量,由福利機構保護孩子的成長。對一些嚴重的疏忽行為,可以考慮追究父母的刑事責任。例如,把孩子遺忘在車里致其悶死、把兒童放在陽臺致其墜樓等事件,粗心的父母完全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件。
在孩子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父母監護不時失責的今天,法律不能對孩子的死亡視而不見,應當通過追究失責父母的法律責任,提醒、敦促父母悉心履行監護責任,以社會外力確保監護的有效性。當然,追究父母的法律責任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建立社會責任體系的第一步。“一切為了孩子”意味著不能一罰了之,應當建立預防體系,對年輕父母進行提醒、教育和幫助,事后有社會監護機構介入,以公共資源彌補個人監護權的缺失。
孩子是父母的,也是社會的。保護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更是法律的責任。▲
(作者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