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 劉田潔
摘 要:針對保定特有的山區、平原、水淀三類村莊集于一體的情況,提出了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傳統文化、自然風光及歷史文化的特點,從村落的整體規劃、建筑設計、旅游定位、民俗風情營造等方面入手,打造不同適合保定地區的三種傳統文化濃厚又富有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及發展民宿和手工藝等新方法。
關鍵詞:保定;傳統村落;新模式
一、前期調研
在前期的調研階段我們走訪了保定市水淀白洋淀、圈頭鄉,山區劉家莊,平原南大位等村落,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一定的地域特點形成一個區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延續性,所建的居住處所要適應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即使時代變遷但由于地域限制,過去的建筑模式會世代相傳產生自己的特點;另外這一區域的建筑文化也具有擴散性和滲透性,幾個鄰近的文化源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從而擴大原有的文化圈。建筑文化濃縮了自然與人工、社會文化與地理環境、民俗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同時由于與鄰近地區的交通、經濟往來的頻繁,文化交流就越來越多,建筑文化必然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帶有一些其它文化元素。尤其是太行山區地區,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建筑文化交流頻繁,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二、保定傳統村落資源豐富
保定地區傳統村落數量眾多,散布于周邊各縣區范圍內,類型多樣,特色鮮明,自然風光優美,同時很多地區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發源地,傳統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且文化地域深厚,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和價值,有助于帶動保定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不能隔斷傳統農村人與故土的關系,不能采用“趕進樓,趕上樓”的做法。所以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價值,在確保了“鄉愁”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村經濟現狀。
三、美麗鄉村建設新思路
以傳統村落發掘與保護為契機,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帶動經濟水平發展,形成傳統文化和經濟增長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效應。
(1)以民宿為龍頭產業,打造精品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本身就是一座“傳統博物館”,通過對傳統民居的整理,發掘有歷史價值的特色民居,將之保護起來,形成親民的露天博物館,加以專業的珍護與呈現,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增加當地第三產業收入。
同時,打造特色民宿,與“傳統民居博物館”相呼應,給人以精品的居住體驗,結合優秀的傳統村落體驗,吸引顧客,形成長久的發展動力。
此外,旅游發展帶來的收入,又可以反饋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各項基礎建設之中,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打造適合保定周邊傳統村落發展的民宿模式,結合周邊城市地區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地區的周末及小長假旅游發展需要,形成民宿發展的穩定客戶來源。
(2)為高校提供優秀寫生基地,同時起到良好的推廣作用。
全國高等院校每年有大批相關專業學生到各個傳統村落進行寫生,周期一到兩周不等,期間就居住于傳統村落內。以安徽宏村為例,是很多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和美術專業的指定寫生地點。宏村的村落特色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創作源泉,而學生寫生期間的住宿也增加了宏村的財政收入,此外還在大學生這個未來社會的生力軍團體中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保定地處京津冀腹地,有很多風景如畫的傳統村落,具備著接納大量寫生學生的能力和資源,同時又具備路程近,易于往返的特點,為高校師生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提高了知名度。
(3)重拾手工藝術
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分支,而這些手藝在傳統村落保存較多。傳統村落保護發掘的同時,為手工藝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在鄉村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方面,一方面要對手工技藝進行政策保護,另一方面又要將手工藝與當地經濟結合起來,讓傳統手工藝能夠吸引年輕人積極主動的傳承。鄉村特色美食、地方特色舞蹈、民間神話、文化古跡、歷史遺址、音樂戲曲等等,均可以作為傳承對象,加入到精品傳統村落打造的近程中,增加傳統鄉村的魅力。同時還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狀,減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數量。
(4)保護傳統村落與精準扶貧相結合
針對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策論:
①旅游旅游開發資源的傳統村落——旅游扶貧路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發展路徑,具體事例可以參考北京市的傳統村落保護和旅游開發模式,以延慶溝、密云、與古北水鎮為代表的“企業——合作社——農戶”開發模式、“政府——企業”開發模式。
②資源相對匱乏的傳統村落——立檔調查路線。
旨在通過運用圖片和文字等方式,完整、科學、真實、全面的記錄村落原生態信息,把傳統村落這本無字的書變成有字的書。以此摸清幫扶需求,確保各級部門扶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意 ].阿爾多·羅西著 ,黃士鈞譯 . 城市建筑學 [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10.
[2]萬勇. 舊城的和諧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79.
[3] 劉勇. 舊住宅區改造的民意回歸——以上海為例[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2, 123-128 .
作者簡介:
蘇曉(1994—),女,漢族,本科在讀,就讀于河北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所學專業:建筑學。
劉田潔(1986—),女,漢族,河北景縣,河北大學講師,任職于河北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所教專業:建筑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計劃資助項目(16236004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