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強調:“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一、道德教育始于幼齡
陶行知先生提到:“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幼兒教育,是一個孩子所受教育的根基,在幼兒期,奠定基本的、正確的道德觀念基礎,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最基本道德感的形成,是幼兒期情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道德感是指由自己或別人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緒體驗。幼兒時期的道德感是孩子在是非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所以幼兒道德感的形成與是非觀念密切相聯。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在日常工作中適時適當的引導幼兒基本道德觀的形成。
二、傳統文化滲透德育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幼兒道德教育銜接,有目的、有計劃的用傳統文化精髓對幼兒施加影響,把傳統文化思想、當代社會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轉化為幼兒的道德品質,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是成效非常顯著的。
在幼兒道德教育范疇內,我們可以借助的中華傳統文化有古文、古詩、詞語、樂曲、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歇后語等;同時我們還可以有效利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來實施德育,如春節(農歷新年)、元宵節、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另外,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還可以從中挖掘教育價值,有效實施幼兒道德教育。
(一)誦讀國學經典,汲取文化養分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3—6歲的幼兒正是語言形成的關鍵期,更是道德基礎形成的關鍵期。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誦讀并背誦國學經典,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誦讀記憶能力,更有利于讓幼兒在日常的積累中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引導孩子背誦《弟子規》,三字一句的形式有利于孩子掌握,而且《弟子規》是先賢對做人道德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方法的總結,可操作性很強,在背誦過程中還可以講述相關小故事,讓孩子很好地理解當中交給我們的禮數,并且能夠在正常活動中得以體現。
(二)重視傳統節日,加深文化認同
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形成的一整套美德規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國心、民族魂,助推中國夢、強軍夢的實現。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清明之感恩、端午之愛國、七夕之忠貞、重陽之尊老……無不閃耀著傳統美德的光輝。傳統節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種種美德,這些品質深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是古老的文化基因。幼兒園在各種傳統佳節,以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這樣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能夠在幼兒的心靈深處留下美好印記的。傳統節日中感恩、念家、思鄉、尊老、團圓、孝順、友愛、勤勞、善良、回報等內涵,有助于心智正在快速發展的幼兒建立起積極正面的道德觀念。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必須努力傳承和弘揚,這些均可在幼兒道德教育中獲得體現。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思想理念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沖突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有利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都可以與發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相結合,深入發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美德,如孝親尊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以及如何為人處世等,更是為幼兒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這個重要的階段引導孩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有利于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更是中華之魂生生不息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