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陳達 王玉蕊 魯玲
摘 要:《甄嬛傳》英文版電視劇在美國一經播出就引起極大轟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劇中字幕包含大量富有中國文化的特色詞匯。本文主要立足于字幕翻譯的主要特點,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分析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希望從中構建中西方字幕翻譯的橋梁,從而進一步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歸化異化;字幕翻譯;文化交流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各種外國影視劇席卷中國,美劇、韓劇、日劇等以絕對優勢搶占中國熒屏。現今隨著中國影視劇質量的不斷攀升,許多中國熱播的影視劇也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登上外國電視熒屏。影視劇在世界上的傳播,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文化和信息的傳播,它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影視劇水平,更是一種國家軟實力的綜合體現。為使我國文化傳播出去,提升國家形象,字幕翻譯至關重要。我國字幕翻譯研究領域被開拓尚淺,仍是一塊新興領域,有很多理論和策略需要得到完善。而字幕翻譯研究在西方最早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所以研究中國字幕翻譯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在國外熱映的美版《甄嬛傳》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歸化與異化策略能夠用來合理地分析和闡釋美版《甄嬛傳》字幕翻譯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1. 字幕翻譯特點
影視劇對白是影視劇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和表現人物情感等作用。筆者將字幕翻譯特點分為三點:口語性、簡潔性、外宣性。
有些影視節目,如科普類、科教類節目,有特定的宣傳目的,節目語言就會顯得正式化,會繁雜重復。而影視劇主要利用角色間的互動來推進故事情節的展開,最常見的互動手段即對話。因為對話內容不能晦澀難懂,又因影視劇的受眾為普通大眾,因此語言必須口語化以達到便于交流的目的。
由于屏幕畫面的不停轉換,每個畫面停留時間較短,有人物對白的畫面則切換更快,稍縱即逝。又由于空間所限,若字幕翻譯不夠簡潔,就會造成目的語字數增加。通常情況下,英文單詞字符比中文詞組多,極少數情況除外。如中文詞組“字典”,對應的英文單詞為“dictionary”,英文字符比中文多出8個字符。若單詞的長度不能操控,那么,字幕翻譯就需要對單詞數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和有限的空間環境中將故事情節表現出來,就要求字幕翻譯需要用詞簡潔。
影視劇是外宣領域的一塊重要陣地,字幕翻譯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字幕翻譯在采取迎合外國觀眾欣賞習慣的歸化策略的同時,也要采取相應的異化策略凸顯中國文化特色。字幕翻譯能夠使外國觀眾了解中國影視作品的同時,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理解,借助影視作品讓外國觀眾更加走近中國。《甄嬛傳》在海外的熱播,必然會使其他國家的觀眾領略到18世紀早期中國宮廷的生活方式,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藝術、服飾、禮儀等能有所了解,也能激發他們持續關注中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達到相應的傳播效果。
2.歸化與異化概述
歸化與異化作為翻譯策略,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提出,他在1813年所著的《翻譯的不同方法》中提出“翻譯有兩種方法:譯者要么盡量不去打擾作者,而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要么盡量不去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1]。作為常用的翻譯策略,異化主要是指譯者為使目標讀者感受到原本的異國語言從而采用尊重源語。歸化指譯者為使目標讀者能更好理解源語含義,用目標讀者慣有表達方式對源語進行加工。歸化著重于目的語,而異化則注重源語。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作為歸化翻譯手法的典型代表,強調翻譯的“功能對等”效應,講究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是在兩種語言之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從而使源語和目的語相互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2]。韋努蒂(Lawrence Venuti)被翻譯界視為異化翻譯策略的代表,其反對以譯文通順作為翻譯宗旨的做法,認為翻譯時應保持源語的真實性,讓讀者切身體驗源語的魅力所在[3]。
歸化與異化是互為補充的翻譯策略,二者間并沒有顯明的對立矛盾。英國翻譯理論家(Newmark)曾指出,“翻譯者是否采用歸化和異化取決于不同的因素,如源語文本的語境性,引用的準確性以及讀者的可接受性”[4]。由此可見,在做文化方面的翻譯時,歸化與異化難以分離單獨使用。
3.實例分析
3.1問候語的翻譯
在中國古代的宮廷之中,當身份地位低下的人見到身份尊貴之人時,必須要說一些客套的問候語,以此來顯示那些皇權貴族們的顯赫地位。而且在美版《甄嬛傳》中,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問候語,對此譯者也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將其具體意思表達了出來。
“萬福金安”( May blessings and peace be with you.)
這是劇中的嬪妃們在拜見皇帝和皇后時所用的最常見的問候語,傳遞的是這些妃子對皇室中權力至高之人的最真誠的祝福和問候。此處運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對其進行了靈活地處理,以免給目的語讀者帶來困惑,同時也向他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皇室之中的禮節及見面的問候方式,以此來更好的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多子多福,如意雙全”( abundant fertility and good fortune)
這句話具體指愿皇帝有很多的子孫,在生活中有好運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平民百姓之間的寒暄,還是皇室之中的尊卑禮儀,這句話都可以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真切祝愿,它傳遞了一種吉祥的文化內涵。此處也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達到了譯文的交際目的。這樣,外國讀者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問候語中所包含的具體含義,體會到源于文化背景中的和諧因素。
“參見…”( bow in respect before)
這一問候語也是中國古代的人們在拜見比自己身份高的人時的常用問候語。此處運用意譯法,不但表明出來原文本所要表達的切實意思,也將說話時的動作也翻譯了出來。
同類詞語在美版《甄嬛傳》中也有很多,此處只是選出了幾個極具代表性的詞語對其進行了分析。
3.2表稱謂和頭銜的詞語翻譯
中國古代的后宮中,各位嬪妃的等級排列極其復雜。而且他們的稱謂也隨著朝代的變化各有不同,這主要是與中國當時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尊卑貴賤之禮有關。尤其是在當時的大清王朝之中,妃子的排位直接關系到后宮的管理和王朝的興衰。
根據當時清朝的等級制度,后宮之中只允許有一個“皇后”,一個“皇貴妃”,兩個“貴妃”,四個“妃”,六個“嬪”,“貴人”“常在”“答應”都處于中稍低的位置。后宮等級制度如下:
皇后—Empress
皇貴妃—Imperial Noble Consort
貴妃—Noble Consort
妃—Consort
嬪—Imperial Concubine
貴人—Noble Lady
常在—First Attendant
答應—Second Attendant
這些稱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具體體現,直接反映了這一時期后宮中的最普遍的等級管理結構。外國國家也曾經像古代的中國一樣,經歷過封建制度,所以中國的皇后和他們的王后在地位上相差無幾。此處以異化翻譯策略為引導,將“皇后”直譯為“Empress”,能夠讓外國讀者理解到,在大清的后宮之中,皇后是最高等級。除皇后外,最頂端的四個稱謂分別就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譯者將妃翻譯為“consort”,這一單詞指的是帝王的妻子或者丈夫,而“妃”本身就是皇上的妻子,所以這一直譯法也使字幕顯得簡潔明了。“Concubine”這一英文單詞指的是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一個女性與一個已經有了一個或多個妻子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此處將“嬪”直譯為“Concubine”,真實的傳達了它本身所包含的意義,符合翻譯的忠實原則,而這一譯法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互映襯。古代中國是一夫多妻制,皇帝擁有眾多妻子,“嬪”在地位上與“妃”相差甚遠,從等級制度來看,她們無法與“妃”相提并論,并不算皇上的正妻。“貴人”在目的語中找不到與其相對應的英文,所以譯者用了直譯法直接將“貴人”譯為了“Noble Lady”。“答應”和“常在”處于這等級制度的最底層,地位低下,但是其本質還是專門侍奉皇帝,隨叫隨到,所以此處運用了意譯法對其進行了靈活處理,譯為“attendant”,精確地傳達了源語的意思。
3.3四字成語的翻譯
中國古典文學素來善用四字成語,且這些成語往往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尤其是在這部極具文學色彩的美版《甄螺傳》中出現了大量的四字成語,這些精彩的詞語也造就了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而譯者在翻譯這些詞語時,也使用了常見的意譯方法。
妖異之兆— ill omen
龍風呈樣—a phoenix of good fortune
青梅竹馬—childhood playmates
捕風捉影—act upon hearsay and rumors
愛屋及鳥— take care of your family
命如草芥—insignificant
百口莫辯—there is nothing I can say on that account
早登極樂—find peace
其中,“青梅竹馬”描繪出了男女兒童之間兩小無猜的狀態,所以將其意譯為“childhood playmates”恰當地描述出這一成語的本質所在。“愛屋及烏”是中國文學中最常用的詞語,原意為由于愛上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這句話是劇中皇后對酈妃所說。酈妃父親被誣陷入獄,酈妃希望救出父親,皇后知此事后,利用酈妃救父心切之心,說出此話來慫恿酈妃取得皇上的恩寵以便救出其父。所以在此處,譯者根據源語的語境,以歸化翻譯策略為引導將其譯為“take are of your family”,巧妙地傳達出了中國文化的廣博精湛之處。類似成語也有很多,譯者在此處對其進行了多加考慮,使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基于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出去為主要目的,保留中國元素和風格,向目的語讀者闡釋一種新穎而又多樣的文化價值觀念,中國古典文化的東西正是通過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匯的翻譯傳遞出去的。
4. 結語
文化負載詞是最能表現出言語承載的文化信息和反映人類的社會狀態的詞匯。通過對《甄嬛傳》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分析,得出字幕翻譯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目標觀眾對中國文化理解的準確程度。本論文結合字幕翻譯特點,以歸化與異化為指導策略,最后得出因為目標觀眾是英語國家的人,翻譯策略可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從而達到更廣泛地傳播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效果。筆者在文中的闡述并不全面,但仍希冀通過此次分析,為中國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給予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Eugene A.Nida &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69
[2]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Lectures on Philosophical Ethic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8
[5] 陳青. 電影字幕翻譯特點及策略分析[J]. 電影文學, 2008(3): 123-124.
[6] 李陽陽. 接受美學視角下《甄嬛傳》外譯研究[D]. 重慶: 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6.
[7] 劉常. 也談歸化和異化[J]. 外語學刊; 2004(2): 98-103.
[8] 楊群艷. 影視字幕翻譯的歸化策略[J]. 電影文學, 2011(16): 153-154.
作者簡介:
楊璐(1994—),女,在讀碩士,翻譯理論與實踐.
陳達(1962—),男,教授,翻譯理論與實踐.
王玉蕊(1993—),女,在讀碩士,翻譯理論與實踐.
魯玲(1994—),女,在讀碩士,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