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妍姝 孫剛
摘 要:上海自貿區是我國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的最新成果,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自其建成以來,由于政府對于金融法律監管體系的規定較為籠統概括,無法有效的處理實際中的糾紛和問題,導致對于自貿區內部的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始終存在。因此,完善上海自貿區內的金融法律監管體系迫在眉睫。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金融監管;完善
一、完善立法體系
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短時間內無法對現有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進行變革,所以可以在原有的成熟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并在自貿區進行試點,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穩定發展,一系列相關法律政策也逐漸出臺。在上海自貿區發揮更大作用的背景下,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應當逐漸更明細化。
針對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構建專門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目前政府就上海自貿區專門出臺的法律草案相對符合其需求,但這些草案與以前我國的金融法律監管規定存在一定矛盾。健全其法律體系、推動法制監管必須設立相對獨立的自貿區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依托上海自貿區建立離岸金融市場,首要解決的就是業務模式的選擇問題。在各種發展模式的比較下,我們可以發現內外業務分離的模式更能夠促進自貿區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發展。
二、建立一套綜合監管體系
(一)優化金融監管系統結構
1.設立自貿區統一監管機關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推進及自貿區發展壯大,若沒有統一的指導方法,則會導致標準規定不統一的現象。因此,國家有必要建立起權威的、獨立的自貿區金融監管機關,宏觀對其進行管理指導。目前我國的的金融監管模式是由中央銀行來行使替代金融行業監管的職能,若該模式應用到自貿區會給其金融監管帶來各種問題,有礙于自貿區的良性發展。
2.明確監管機構職能
為了更好的保障金融行業的穩定和發展,必須轉變金融監管模式,且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制度與模式。可將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金融監管機構的核心,以便于更好的對市場實行監督和管理。面對復雜易變的金融市場,為了及時的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進行應對處理,應當賦予相關部門在一定限度內的自由裁量權和立法權限,從而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并施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3.建立監管機關內部信息共享平臺
在我國上海自貿區金融法律監管的工作開展上,目前各個監管機構經驗和信息的交流和傳遞不充分,導致金融法律監管的效率停滯不前。目前實行的金融管理是分隔模式,主要體現為“一行三會”的管理模式,該監管狀態長期發展下來對各個經濟主體的經營運作會有所不利。
(二)建立金融風險監管防控相關機制
1.完善金融監管合作協調機制
探索國際合作機制,實現“互動監管”。嘗試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機制。加強我國監管機關與國際金融監管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交流成熟經驗。在國際層面,要建立自貿區內獨特的金融監管國際協作機制。在試驗區內,可以嘗試與國際靠攏,同時建立起與其他國家金融監管的長期合作協調機制,對涉及區內的金融業務進行共同監管。
在國內層面合作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監管機構與監管對象的合作;二是監管機構與市場機制的合作。這就要求試驗區內監管機構常同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政策、數據等方面的交流,將重心到協助上去,同時加強與區內金融業協會的交流合作,及時全面掌握區內金融狀況。
2.完善風險監控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
完善上海自貿區金融監管的預警機制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預知和規避風險和危機的發生,保障自貿區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我國應當充分吸取成功經驗,通過對其通行的金融監管運行模式進行研究并且與上海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根本上構建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監管防控體系,并成立專門的相關部門,對其金融資金流走向實時檢測,建立完善數據分析中心,確保自貿區內市場的持續性有序、高速的發展。通過建立完善的系統努力建立低風險、高效率運營機制。
3.運用靈活監管方式
我國上海自貿區金融監管的方式必須隨自貿區的深化發展而進行改良,使之匹配和融合,更好的促進自貿區的長遠建設和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在監管方式上應當逐步由正面清單轉換為負面清單的風險監管與政策調整,并將事前監管轉化為事中、事后監管。對于金融方面專業性問題,政府應更多的放權給專業金融機構,逐步實現從“規則性監管”轉換到“競爭型監管”。
三、健全金融機構制度建設
(一)完善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防止金融機構內部滋生腐敗和權力濫用的有效途徑。健全金融機構信息披露機制,切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將會為自貿區的發展創建更加透明的環境。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機構信用評估制度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實現“信用監管” 推進綜合信用平臺建設。加快信用激勵機制建設,實現信用分類監管。定期對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專業的國際評估機構的評估,從而提升其信用度,增加投資人信心,運用社會監督和市場監督促進不合格的金融機構進行自我完善和改進。同時,深化同其他國際評估機構的合作,學習先進經驗,力求在本土依靠自身發展出技術水平先進的信用評級機構。制定符合本國國情和自貿區實際情況且出切實可行的信用評估標準。
(三)推進信息共享機制
實現陽光監管,搭建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在自貿區內推行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條例,制定信息披露的細則標準,保證信息共享標準的一致性。建立信息共享獎懲機制以及審查評價制度,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監管模式的建設。此外,建立方便公眾查閱的公幵信用信息平臺,將金融機構的信用信息及時公布到網上。
四、規范市場內部環境
實現“競爭性監管”,改革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在金融市場準入方面,要實現由“性質”向“信用”的轉變;并不斷的探索建立“審慎例外法則”。
凈化金融行業市場內部環境,提倡業務行為自由。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簡化事前審批的程序,并嘗試探索制定制定金融行業負面清單。
建立“適者生存”機制,提倡市場退出自由。首先要完善現行的企業破產清算法律制度;其次要創立市場退出的后續保障制度,要包括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和破產企業的后續保障。最后要完善風險披露及評估制度,以保證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
五、實現社會各界共同監管
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需要政府、金融監管機關、市場以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建設。所以在政府與金融監管機關的監督管理以外,建立系統的市場自我管理以及社會輿論監督模式。
要實現市場自我管理與金融機構自律監管。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的作用,在行業內部進行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嘗試建立層次分明的金融服務機構的協助監管模式;并鼓勵金融人才雙向流動。
引導社會公眾以及新聞媒體進行社會輿論監督。建立相應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并引導公眾積極參與金融監管活動,加強金融監管部門與公眾的聯系和交流,定期舉辦公眾座談會,從而更好的完善社會監督體制。
參考文獻:
[1] 吳國平.建立健全我國金融布場信用評級監管法律體系[J].征信.2012,(5):43-48.
[2] 潘路明.金融創新背景下的金融監管措施探討[J].商.2013,(27):151.
[3] 余文貴.完善中央銀行金融統計職能的立法建議[J].區域金融研究.2013,(10):43-50.
作者簡介:
董妍姝(1997-),女,蒙古族,黑龍江大慶人,本科學歷,就讀于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孫剛(1995-),男,漢族, 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學歷,就讀于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