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騏
摘 要:在國家治理中,財稅體制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可謂牽一發動全身。"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務有三項: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從目前來看,前兩項任務進展明顯,很多改革措施已經落地見效。針對我國新出臺的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制度,本文淺析其對國企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國企經濟發展;影響
自1994年我國實行稅制改革以來,相關的稅收改革制度一直是爭議較多的話題,不僅僅是由于稅收法規的不斷變更而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對于稅收會計屬性的認識不夠深刻,而且在實際的工作上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之間存在矛盾,從而嚴重影響企業的經濟發展。
一、我國關于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的相關規定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國實施稅收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稅收一般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擴建、安裝,下同)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以下簡稱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38號,以下簡稱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0號,以下簡稱細則)的有關規定,憑稅收專用發票、海關進口稅收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以下簡稱稅收扣稅憑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其進項稅額應當記入“應交稅金一應交稅收(進項稅額)”科目。
二、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稅負影響
所謂稅收轉型就是把我國現行的生產型稅收改為消費型稅收。生產型稅收是指在計算納稅人當期應納稅額時,只允許在銷項稅額中抵扣外購的原材料的已納稅額,不允許扣除外購的固定資產的已納稅額;而消費型稅收則是在計算納稅人當期應納稅額時,允許在銷項稅額中扣除外購的原材料和固定資產的已納稅額。由上述分析可知,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的稅負會產生如下兩種影響:
1、稅收轉型后降低了電力行業稅收及附加稅稅負[1]。
2、消費型稅收降低了電力行業稅收和所得稅總稅負。
(二)財務審核影響
營業稅制度改為稅收制度,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財務審核,由于營業稅中并沒有銷項核算,所以營業稅核算相對比較簡單,僅需要企業收入或收支差額和稅率就可以計算出稅金,采稅額與進項稅額,成本和相關的收入都能如實的入賬;對于稅收,其計算相對比營業稅要復雜一些,收入入賬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舉個實例說明,企業收入要按一定稅率進行扣除銷項稅額,成本也要抵扣進項稅額,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以一種全新的應交稅金方式審核,應交的稅金是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之間的差額,所以一旦企業實行“財政稅收政策改革”,那么必須要對企業的會計審核做出調整。因為稅收在我國分為試點和非試點,所以對于跨試點和非試點的企業將會使得在企業內有兩種稅收制度,稅收的銜接和調整很是麻煩,加大經濟發展的難度,這對該類企業是一種挑戰[2]。還有就是在試點內的企業由于稅收制度的改革,企業會計人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適應這種新制度的沖擊。最后針對目前服務業的混業經營的狀況,為降低稅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需要根據不同稅種業務來進行不同的核算[3]。
(三)發票的影響
稅制的改革必然也會引起發票的改革,例如,在營業稅稅收制度下,服務企業僅僅需要開具服務行業的稅務發票就可以了,但由于稅收存在進項稅和銷項稅,以前的稅務發票不能滿足稅制改革的需求,所以這對發票的改革已是必須的了。對稅收發票的改革首先應該區分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對于小規模納稅人,其發票和營業稅的發票的差別不是很大;對于一般納稅人,應該有兩種發票,一種是專用的發票,一種是普通的發票,針對這兩種發票的使用范圍,稅務部門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規范。這是由于稅收中存在稅收抵扣,兩種發票不正規的使用會造成稅金上繳不對應,從而使企業面臨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利局面。其次是兩種稅收制度的發票限額是不一樣的,一般的發票限額比較低,一般新認定稅收稅額僅有10萬元,這對服務行業來說是一個很低的額度,如果去稅務部門申請大額度的發票則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對服務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所以采用稅收制度,發票的改革和規范使用是各個企業應該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4]。
(四)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稅收優惠是國家利用稅收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減少稅收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所以,應當把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上,可采取投資抵免、降低稅率、稅前費用扣除、加速折舊等形式,加大對科技、教育、社會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國企在上述幾個領域均存在較大的市場份額,因此稅收優惠政策也將惠及各大國企,實現其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三、實施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的意義分析
實施財政稅收政策改革能夠深化國企改革,有利于國企增強活力,采用現代企業制度,應對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有利于完善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度,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一)打通稅收抵扣鏈條
有了對應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也就相應地降低了他們的稅負。我國現行稅收制度稅收和營業稅處于并存狀態,這一定程度上就使稅收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扣鏈條,從而影響整個稅收制度完整性。
(二)降低企業稅負
有關測算表明,現有國企的營業稅轉換成稅收,由于各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對應的稅收稅率水平基本上在11%一15%之間,無疑,在這個區間內選擇的稅率,改征后的稅負水平就大致保持穩定,改革選定的稅率最終選擇與最低稅負相對應的11%。由此看來營業稅改征稅收試點總體上是一種減稅。
(三)避免重復征稅,提高企業利潤,打破第三產業發展瓶頸
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必將引發國企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稅收制度、結構的相應變化。1994年的稅制改革,把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擴大征稅范圍,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適當降低稅率,取消不必要的稅收優惠,加大稅費改革力度,加強稅收征管,尤其改進和加強小企業和個體戶的征管,努力避免重復征稅,提高企業利潤,打破第三產業發展瓶頸。
結束語:
綜上可知,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稅負、財務審核和發票三個方面,為進一步降低國企的稅務壓力,提高其社會競爭力,我國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稅收轉型改革,發揮其減稅效應,這有利于增加企業收入,擴大企業需求,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超. 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經濟發展的影響[J]. 現代經濟信息, 2011(22):1-1.
[2]胡博. 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與國企發展的相互作用[J]. 現代營銷(下旬刊), 2017(6):20-20.
[3]王帝. 大型國有企業在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下的影響分析[J]. 消費導刊, 2016(11).
[4]《財稅體制的進一步改革》課題組, 楊之剛. 調整稅制結構,激活社會投資推動國企改革,促進經濟增長[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00(3):28-36.
[5]夏杰長. 促進國有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財政對策[J].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 2000(4):24-29.
[6]鄭建和. 關于國營企業稅收制度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J]. 財政研究, 1980(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