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維巖
摘 要:結合實際,針對如何清查集體性土地,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新途徑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集體性土地;集體經濟;鄉村振興途徑
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鞏固黨在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洜I的客觀需要;而增加農村集體收入是發展農村公益事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民富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任務?;谶@樣,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直是困擾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首要難題,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集體經濟薄弱作為農村各類問題癥結性所在,始終制約農村社會經濟事業發展,必須得到有效解決。針對我市以農業為主,缺乏資源優勢和產業支撐的現狀,堅持從土地清理入手,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可行之路。
1 充分認識清地工作重要意義
土地清理是當前農村打基礎的工作根本。一是清地是增加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的主要途徑。我市一共有171個行政村,其中平衡村有8個,負債村、空殼村達到64個,集體資產超過千萬元的村僅有兩個,村集體負債總額達到6.5億元。可以說,村集體經濟狀況相當窘迫,有的村連正常工作需要都難以維持,村干部的報酬低,村級資金完全依賴財政的轉移支付款。作為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份,地方財力有限,清理集體土地、增加發包收入是當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二是清地是化解人地矛盾、維護社會公平的有效舉措。過去一些村將集體資產包括土地、林地、“五荒”等資源長期、低價發包,寅吃卯糧,還有的私自開墾、侵占集體土地,造成集體資產資源流失,群眾意見很大。有的村部分機動地掌握在少數村屯干部個人手中,產生集體土地管理混亂,集體經濟薄弱,工作推進被動等一系列問題。國家免征農業稅和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的政策出臺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人地矛盾也日益凸顯。只有認真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清理,著力解決與人地矛盾密切相關的人口界定、農民欠款、村級債務等問題,才能有效確保農村的和諧穩定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清地是強化村級組織建設、提升服務能力的可靠保證。村級集體土地管理混亂,嚴重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組織無錢辦事,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尤其是植樹、修路、排水等基本民生都難以落實,嚴重削弱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同時,在紀律上也容易產生村干部換屆賄選問題。只有通過清理土地增加收入,才能落實村干部的工作報酬,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工作;才能保證活動經費,規范村級組織生活,發揮村級政權的核心作用,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才能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村興民富,村級組織才能得到黨員和群眾的信賴和擁護,黨的形象和威信也會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
2 集體土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普遍存在“寬”、“軟”、“松”等突出問題,直接導致農村各類矛盾問題發生。一是集體土地管理混亂,缺乏有效增收渠道,造成黨建投入保障不足、個別村黨組織威信不高、黨員群眾人心渙散,組織陣地功能不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在農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二是因集體經濟管理失序,致使侵吞集體財產、侵害農民權益等各類矛盾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引發的因地上訪占我市上訪總量的11%,很大程度上牽扯了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工作精力。三是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混亂、資產流失,致使民生保障投入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啟動資金、各項工作開展標準不高,已成為當前農村發展的最大障礙。
3 土地清查工作的建議及對策
要確立“先期調查”“分步實施”“促進規范”“三步走”工作方略,有序穩步推進集體性土地清理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作謀劃預見性。拓寬調研渠道,深入全市各鄉鎮、街道、行政村進行調研,開展各層面座談,發放問卷,征求合理化意見建議,梳理出可能遇到各種清地問題,為下步工作打下基礎。強化頂層設計,制發農村集體土地清理工作指導意見,為按期按質完成土地清理工作既定目標提供遵循。二是穩步推進工作。先行試點,全面鋪開,在黨建工作基礎較好、典型問題突出的鄉鎮先期開展清地工作,然后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鋪開。清“賬外地”,將賬外地劃分為干部掌控、農民侵占、以地化債等8種類型,并要一一制定措施。清“賬內地”,采取入村調查、查詢戶籍、外調核實的方式,核定雙戶口雙份地及整戶消亡地,同時對沒有政策依據的老干部地、電工地總數進行清查核算。清“爭議地”,組織鄉鎮成立信訪接待組,做好清地政策宣講及上訪答復工作,妥善化解各類矛盾,并依據群眾反映的假冒合同、超時限低價發包等問題線索,由市農經總站會同市審計局進行集中清查。分類施策,采取收回承包費未入賬地、規范合同到期地、收回實測多出合同規定地、調整承包費價格偏低合同、解除不符合程序規定合同及預發包合同5種辦法,推動清地工作開展。目前全市已清理并重新發包農村集體土地18.1萬畝,獲得發包收益3043萬元,全市46個后進薄弱村因此得到轉化,其中17個晉升到先進行列。三是促進土地管理規范化。規范發包程序,制發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辦法,明確集體土地發包期限、價格及形式。規范發包資金監管,細化完善發包收入入賬、支出管理辦法,將發包收入納入鄉鎮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監管。規范發包資金用途,制發土地發包資金使用指導意見,規定發包資金用于村級組織償還債務、民生建設、發展經濟,嚴禁挪用發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