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涵澍 伍昌友
摘 要: 城市歷史街區是城市發展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作為城市的集體記憶,其見證了城市的歷史文明,是城市歷史的一種延續,是一筆偉大的文化財富。本文對漢口近現代歷史街區進行了大量調研,分析總結了老舊建筑外立面與景觀的改造的要點,旨在為歷史街區中的老舊建筑與景觀改造提供新參考。
關鍵詞: 歷史街區;老建筑外立面;景觀改造
1. 引言
1.1概述
漢口歷史風貌街區是武漢市的一張城市名片。這一歷史文化街區的范圍主要包括江岸區和江漢區,中山大道和江漢路片,貫穿漢口近代原租借、華界區。北至黃興路,南起三民路,西至泰寧街,東到沿江大道,面積約127.4公頃。僅黎黃陂路兩旁就包括華俄道勝銀行舊址、俄國巡捕房舊址、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舊址、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裕興洋行舊址、俄租借工部局舊址、高氏醫院舊址、基督教青年會漢口會所舊址、順豐洋行舊址、邦可花園舊址、巴公房子舊址、惠羅公司舊址、珞珈碑路高級住宅區舊址、五花賓館舊址、漢口首善堂舊址、日偽漢口放送局舊址、萬國醫院舊址等歷史建筑,包羅了各種新建筑類型,有住宅、公寓、別墅、公司、銀行、辦公樓、醫院、教堂等等。
1.2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城市的歷史街區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漢口中山大道附近(黎黃陂路、漢口蘭陵路、勝利街)的街區中,大多建筑建成于1920年代以前,年代久遠,部分民用住宅和花園住宅等歷史建筑構成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由于居住人口密度高,一些建筑的內部與外觀功能性質發生變化,基礎設施老化,社區服務設施不足等原因,部分建筑外立面受到嚴重損壞,廣告、空調設備、店招任意搭建,路面鋪裝破損、翹起,嚴重破壞了建筑的形象和周圍地區的景觀,居民的生活品質下降。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歷史街區與城市格局的聯系,造成城市文脈的延續在流失。目前,武漢市對江漢路及中山大道片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整體規劃,并分階段進行改造實施,部分街區已經改造完成,部分仍在改造中,部分街區還未改造。
1.3改造理念
優秀近現代歷史建筑具有“建筑、歷史、美學、經濟、社會、精神和象征性的價值”,是具有“情感”價值的建筑。目前我國常見的歷史建筑修復的概念有幾種:
“修舊如初”,指將其維修至建筑建造時的初始狀態,不留維修痕跡。
“修舊如舊”,指按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維修痕跡經過弱化協調處理與原有部分基本一致。
“維持原狀”,指按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對其進行最低干預,并且強調維修痕跡的明顯可識別原則。
根據《威尼斯憲章》中關于“修復”的定義,“修復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術,其目的是完全保護和再現歷史文物建筑的審美和價值,它需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決不能有絲毫的臆測。”今天在保護再利用的概念不斷深入人心,筆者認為,針對城市老舊街區的修復改造,不僅需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尊重時代性。為城市的發展、人文景觀和歷史傳統教育提供切實的歷史借鑒,在滿足今天人們生產、生活的日常需求外,發揮“存史、資治、教化”的作用。
2.建筑外立面改造
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是在其外力承重主體不會變化的同時,對于外墻表面的裝飾、顏色進行改變的技術。對于城市歷史街區的老舊建筑而言,外立面改造的目的是修復因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等原因造成的歷史建筑的損壞,增加歷史文化建筑的魅力與吸引力。
2.1建筑外墻的改造
在漢口歷史街區中,近現代(晚清、民國時期)建筑外墻建筑材料主要包括:花崗石、灰色清水磚、紅色清水磚、水刷石飾面、石灰砂漿抹灰或石灰砂漿加入細小卵石抹灰等。如,位于沿江大道青島路口的匯豐銀行大樓、中山大道大清銀行大樓、江漢路的上海銀行大樓等建筑外墻采用花崗石(麻石)精工砌筑而成;位于漢口潘陽街74-86號的巴公房子、黎黃陂路的珞珈山街房子等外墻為紅色清水磚砌筑而成;位于漢口武漢天地的民國時期日本教師住宅外墻為水刷石飾面;位于武漢漢口勝利街同興里的部分民用住宅外墻為石灰砂漿抹灰。對歷史建筑外墻改造的方法中,以用相同材料修復原有破損的建筑外墻或采用不同材料作為建筑物外墻表面裝飾,已達到相應的歷史建筑效果的方式最具有實效,既對原有建筑進行了保護,又能提升建筑物自身的整體形象。采用不同材料(新材料)進行建筑外墻改造,應秉承不改變建筑自身墻體,形態與歷史街區環境相符合,并能對建筑主體起到保護的改造。
2.2建筑門窗的改造
建筑外窗是建筑外立面最重要的點睛之筆,是人類居所與自然最富有生機的交互之處。在城市歷史街區老舊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中,門窗作為建筑物最基本的元素構件,是改造的重點。通過調研發現,大量歷史街區老舊建筑門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和老化現象:有的開啟困難,有的玻璃破損,有的鐵藝窗框已銹蝕、斷裂,有的木質窗框已腐爛、掉漆等。門窗作為建筑外立面的重要元素是建筑品質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對老舊建筑門窗的改造,希望能夠使老建筑物散發出新的活力,使人們在欣賞建筑美的同時亦能享受其成果。歷史老舊街區建筑外窗的改造需根據現實需求,結合建筑原結構、節能要求和歷史街區整體環境風貌進行。
落地玻璃窗是商業歷史街區建筑改造中最常用的窗型,這種窗型與外界環境具有的良好交互性,像“大眼睛”給人以明亮的感覺,已成為現代化公共建筑與居住建筑的標志之一,因此受到大力推崇。在老建筑外立面改造中使用落地玻璃門窗,能使老舊建筑效果清新、亮麗,并融合現代的時尚的感受。新老之間產生“對話”,不僅可以增強商業氛圍,其寬闊的視野還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使室內空間開闊、通透,窗前獲得充足陽光,在人們勞作煩惱之余調節心境、梳理理想,讓老舊建筑煥發新的活力。當然落地窗的使用也存在缺點,大面積的玻璃使冬季的熱量有了逃逸的通道,靠近窗前的冷輻射打亂了室內溫度場的均衡,夏季的陽光不僅將熱浪推進室內,紫外線也加速家具的老化;風力和熱力作用下的結構變形進一步增加了空氣熱量的交換。因此,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節能玻璃(如鍍膜玻璃、中空玻璃等),是采用落地門窗改造的要點。
對于保存較好的歷史街區建筑木門窗可進行翻新處理,并對原有為保護玻璃而安裝的老百葉窗進行翻新或更換,需要增加窗罩的住宅建筑窗罩需進行統一的二次深化設計,形式應與建筑整體風格一致,在保證其防盜功能性的同時,使其更原汁原味展現歷史建筑應有的風采。
2.3建筑外立面裝飾改造
建筑外立面裝飾改造包括對老舊建筑外立面的遮陽裝飾改造、現有建筑的外掛空調室外機的處理、各種商鋪的門牌裝飾及廣告標語處理等等。需基于原有建筑形態進行,對外立面老舊遮陽百葉窗和遮陽篷更新,建筑外立面的門牌、廣告標語的改造可由商業包裝進行二次深化設計,總體要求應符合街區整體歷史風貌并具有藝術性,為外立面增添光彩。
種植攀爬植物宜選用落葉木質藤本植物,不僅有遮擋強烈的陽光、美化環境、調節空氣、減少噪音的作用,還韻有四季變換之美。如爬山虎,春天長得郁郁蔥蔥;夏天開黃綠色小花;秋天葉子變成橙黃;冬季落葉之后陽光暖洋洋,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變化。
3.景觀改造
對于城市的歷史街區而言,景觀是其構成的點狀物或線形帶;對于其中的歷史建筑而言,景觀是建筑的外沿,是建筑的背景;對于街區設施而言,景觀是一個系統的集合。
3.1道路鋪裝
道路鋪裝是連接和劃分街區空間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其街區景觀的展示。人們的戶外生活是以道路為依托而開展的,地面鋪裝與人的關系最為密切。通過調研,部分城市老舊歷史街區中的地面鋪裝并非與建筑同歷史時期的產物,部分存在道路磚塊或石材破損嚴重、翹起、積水、污染的現象,嚴重影響人們的出行與街區的美觀。對于鋪裝改造而言,要充分考慮道路的功能和環境景觀兩方面因素。在功能方面,需著重研究交通形態,充分考慮尺度的處理是否得當。在歷史街區改造中,因根據實際情況,分隔和組織空間,使各個空間聯系成為一個整體,進行交通區域的劃分,在滿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進行人車分流(步行街)的規劃設計,依據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保證工程質量達到建筑、人、車的和諧。應遵循小尺度的設計原則,根據人體尺度,給人以親切感、舒適感,充分利用鋪裝的方式、色彩等要素調節空間。選擇適合的鋪裝材料,創造優美的地面景觀。
3.2環境設施
城市歷史老舊街區的改造需要有完善的環境設施支撐市民的基本生活,為人們的戶外活動提供便利。在改造中,這些設施主要包括休息設施,例如休閑桌椅、廊亭等;信息設施,例如標識系統、導視等;通信設施,如信報箱、電話亭等;衛生設施,如公共廁所、垃圾箱等;照明設施,如路燈、地燈、燈帶、射燈等;市政設施,如收費崗、出風口等;防護設施,如護欄、樹蓋、井蓋等。環境設施的設計改造不僅能體現街區的歷史感與時代特色,也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環境設施的設計改造既要考慮其功能性,又要充分考慮它的藝術性,包括造型、色彩等視覺特點,使之溶于街道,成為街道景觀的一部分。
3.3綠化種植
在歷史老舊街區的景觀改造過程中,要結合本土植物特色,在保證整體景觀風格延續性的基礎上增添綠化種植的觀賞性,形成富有區域特色的四季變化植物景觀,營造舒適、美麗的街區環境。若歷史街區存在原生樹木,應按照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對街區原生樹木進行保護,在施工過程中,避免破壞原生樹木的樹形與分枝。
4.結論
歷史街區老舊建筑外立面和景觀改造,涉及建筑學、土木工程、藝術設計、市政園林等多門學科或專業,做好該項工作必須基于細致周密的歷史研究,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和現場勘探、評估,使歷史街區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拓展現代的功能,激活其商業、經濟和使用價值,讓年代久遠的街道煥發出新的活力。
本文初步探討了城市歷史街區老舊建筑外立面和景觀改造的問題,通過實例調查研究,分析了老舊建筑外立面以及景觀改造的原則和技術方法,相信對今后的研究和實踐具有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威尼斯憲章》,1964-5-25.
[2]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江漢路及中山大道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批前行公示》,2016-08-05.
[3] 王壽華,《建筑門窗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 武佩牛,徐輝,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建筑施工》2005年第27卷第09期.
[5] (德)弗蘭克﹒彼得﹒耶格爾,黃琪(譯)《舊與新:既有建筑改造設計手冊》中國工業出版社.
[6] 陳文杰,《上海近代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以和平飯店北樓為例》,同濟大學,2010-03-31.
[7] 馮信群,姚靜,《景觀元素》,江西美術出版社.
[8] 林沄,《歷史建筑保護修復技術方法研究——上海歷史建筑保護修復實踐研究》,同濟大學,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