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
“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國為”的古訓歷歷在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更是千年不隕,中國古人對家風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處世之道,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后的經驗之談。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子女之幸;反之,則誤人誤己,使之步入歧途,是子女之禍。
翻開歷史的篇章,跨越時間的界限,許多偉人都因家風正而獲益。勤儉節約是司馬光告訴我們的成人之道,沒有勤儉節約,而講究奢侈懶惰,好逸惡勞,豈能成大業?寧靜致遠是諸葛亮告訴我們的成才之道,沒有心中的寧靜,又如何到達詩意與遠方?《紅燈記》中的唱詞寫道:“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教育了梁思成擔當國家民族的責任,《傅雷家書》孜孜不倦的教誨培養了傅聰卓越的品質與優異的才能。這一切,皆因家風正而后代興。
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非成敗轉頭空,而家風的熠熠光輝將照耀世世代代,傳萬世而不絕。
歷覽青史,我們充滿敬意;放眼今日,我們依然驕傲,“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這樣一位大師,她既是模范的賢妻良母,又是一位淵博睿智的學者作家,雖是人中龍鳳,卻謙遜低調。她用“風雅”二字詮釋百歲人生,她就是楊絳先生,造就先生風雅終身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風。當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無關出身,只關德行。
令人遺憾的是良莠不齊的社會現實,近年來,官員子女家屬腐敗事件頻發,影響之惡劣不免令人質疑其家風。“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不良家風追求物質,追求欲望,不僅自己鋃鐺入獄,也為兒孫后代埋下禍根。更有人調侃這社會“熊孩子越來越多”,調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令人憂慮的社會現實。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家長們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要只看中世俗功利而摒棄了家風的精神要義。
古人云:“圣人感諸萬物,而遂有天下。”吾以為,純正家風能給予后世精神支柱而有力前行。
故曰:家風正,則后代興。
(指導教師:方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