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傳璽
【摘要】近年來,學生間暴力欺凌事件頻發,個別施暴手段惡劣,已成為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會頑疾。暴力欺凌使學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傷害,也使學校管理面臨諸多挑戰。
【關鍵詞】心理傷害 矛盾 犯罪
一、暴力欺凌的突出問題
1.初中學生問極易產生矛盾沖突。問卷發現,約有74%的學生同學關系尚可,30%的學生曾經與同學有過矛盾,這些小矛盾如果處理不好或不及時處理極有可能演變成為暴力欺凌;有14%的學生同意“人善被人欺”的觀點,這些學生極易與同學產生沖突。
2.個別學生有暴力傾向。有2%的學生選擇“會用打架來發泄和表示心中的不滿”和“會通過言語來攻擊其他同學”;盡管80%的校園欺凌事件是由“日常摩擦”造成的,但大多數暴力欺凌會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傷害。
3.欺凌方式翻新。40%的矛盾是學生在QQ、微信上和其他人發生吵架、漫罵造成的。
4.女生頻頻成為“主角”。女生參與校園欺凌的案例越來越多,近七成暴力欺凌事件有女生參與,而且“有女生參與,男生往往下手會更狠”。
5.在單親、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學生身上發生欺凌事件的比例高。
二、暴力欺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目前市面、網絡上的大量小說、游戲都包含色情、暴力情節,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甚至連一些熱門幼兒動畫片里也開始出現“暴力美學”,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導致他們極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產生暴力沖動。法律制度方面,校園欺凌屬于低成本犯罪,很多校園暴力案件雖有警方介入,但依據現行法律,對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責任,此類事件多以批評教育為主。
(二)家庭原因
校園欺凌頻發,與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關系。從學生家長職業看,59%的為工人;14%的為農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跟不上或不會教育孩子。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及在校表現選擇“基本了解”。
(三)學校及教師原因
一是學校缺乏相應的懲戒手段,難以對校園欺凌行為形成警示和震懾作用。二是學校沒有法律教師人才儲備,講課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師;法律知識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統,也不深入,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四)學生個體原因:
現在的初中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利益與感受,不善于與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經不起挫折。
三、暴力欺凌的治理對策及建議
(一)社會方面
1.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形成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公檢法等部門應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加強考核檢查,健全工作機制,形成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合力。
2.認真貫徹落實濰坊市《2017年全市中小學幼兒園“護校安園”專項工作方案》,尤其是強化校園周邊巡邏防控、校園風險排查整改管控,強化涉校違法犯罪打擊,強化警校聯動機制建設,通過警務室民警經常到校園巡視等措施,維護校園安全。
3.要強化教育懲戒威懾作用。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既做到真情關愛、真誠幫助,力促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又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
(二)家庭方面
1、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以正確的教育方式指導孩子。70%的孩子表示,與父母一起的時間越多,心中的優傷感就越少。
2.父母要杜絕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要實行民主,不使用暴力,不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父母應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及時、準確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與表現。
4.控制好孩子的消費行為,關注孩子的業余文化生活。由于高消費之風的影響,中學生超前消費已日趨突出起來,部分中學生嫌貧愛富,追求享受,講吃、講穿、講用、泡網吧,已嚴重扭曲了正常的消費心理。
(三)學校方面
1.制定暴力欺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就如何治理校園欺凌提出總體意見,明確各級部處室和相關責任人職責,提出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按照方案逐步實施,堅決遏制校園欺凌頻發的勢頭。建立起校園欺凌的程序化處理機制,包括早期預警、及時上報、事中處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預等全方位機制。學校成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構建應急機制,對于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擾亂正常的校園秩序、暴力情節嚴重的學生,應遵照相關規定嚴厲懲戒。加強校園周邊的治安聯防,在學校周邊及學生經常走的路線加裝監控設備,既可以對暴力欺凌起到震懾作用,又可以為事后取證提供保障。對校園欺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成立心理輔導團隊,加強心理輔導。分級部成立若干個由我校35名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教師組成的團隊,針對重點時段和重點學生做好學生心理疏導。開發有關交際交往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學生家長資源,主動邀請、引進專業社會工作者給學生特別是處于困境的學生提供專業的服務。加強師資培訓。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尊重、關心每一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疏導心理問題,以防患于未然。
(四)班級、教師方面
1.深化經典誦讀特色課程。不僅將經典誦讀納入校本課程,每周拿出專門時間授課,而且要配套實施多項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國學教育、文明禮儀教育、課前一分鐘演講等,教育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
2.注重溫馨和諧的班集體建設。重點抓好學生量化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強化學生的道德約束,尤其抓好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環節。
3.正確處理欺凌行為。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間發生的輕微欺凌行為,應采用合理方法,切忌當眾訓斥、武斷批評,多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從而減少學生欺凌行為的發生。
4.把法制教育納入課程計劃,利用班級文化欄,開辟法制教育專欄;開展普法知識講座、競賽、模擬法庭等,切實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自我保護、自我防范的意識與能力,逐漸養成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良好習慣,更好地防治校園欺凌事件。
5.推進自我教育,提倡賞識教育。教育學生自信、自強、自尊、自愛,對自己的未來要充滿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確面對未來以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
6.重視家長培訓。把家長培訓作為家長會的重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
(五)學生個人方面
1.相信學校、相信老師。
2.外出結伴,不單獨行動。
3.改掉自身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