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驍,張富榮,王立光,李興東
(1.徐州市銅山區何橋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徐州 221146;2.徐州市銅山區植保站,江蘇徐州 221146)
徐州市銅山區露地蔬菜主要害蟲多為鱗翅目害蟲,包括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棉鈴蟲等。目前對鱗翅目害蟲的防控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且長期使用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食誘劑為農藥減量控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采用吸引害蟲至某一特定范圍集中誘殺以代替傳統全田噴灑的方式,大幅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環境,提升了農產品質量[1]。2017年開展食誘劑對露地西蘭花主要鱗翅目害蟲的防治試驗,為蔬菜生產中鱗翅目害蟲綠色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棉鈴蟲生物食誘劑(商品名澳朗特)、多功能施放平臺誘捕器、45%滅多威可濕性粉劑、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均由深圳百樂寶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地設在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潤嘉公司西蘭花種植基地,試驗區面積1.8 hm2。供試作物為西蘭花,2017年8月中旬移栽定植,試驗區內西蘭花長勢基本一致,采用統一栽培措施。
試驗采用2種處理方式,設3個大區,不設重復。誘捕器處理區(A區,生物食誘劑+多功能施放平臺誘捕器)設2種誘殺措施:誘殺措施A1,生物食誘劑與水按質量比1∶1混合,1 L混合液中加入45%滅多威可濕性粉劑5 g,混合均勻,每誘捕器裝100 mL混合液;誘殺措施A2,生物食誘劑與水按質量比1∶1混合,1 L混合液中加入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5 mL,混合均勻,每誘捕器裝100 mL混合液。整個誘捕器處理區面積共1.33 hm2,A1和A2均按照每667 m2均勻間隔放置2個誘捕器的方式放置,共36個誘捕器。
瓶甩法施藥處理區(B區,生物食誘劑灑施):生物食誘劑與水按質量比1∶1混合,1 L混合液中加入45%滅多威可濕性粉劑5 g,混合均勻,用瓶蓋有小孔的瓶子進行灑施。按正常行走速度均勻灑施到走道兩邊的西蘭花植株上,灑滴行間距約40 m,混合液用量為2.25 L/hm2,每7 d灑施1次,共3次,對灑施區域進行標記。灑施區面積0.33 hm2。空白對照區為C區,面積0.13 hm2。A處理區和B處理區間隔50 m。試驗期間處理區與對照區均不使用其他化學農藥。
1.3.1 對成蟲的誘殺效果調查
在鱗翅目害蟲成蟲高峰期調查2種誘殺措施的誘殺效果,每隔1 d調查記錄所有誘捕器誘殺成蟲的種類、數量和雌雄比,連續調查10次。每次調查后清除死蟲,分別記錄2種誘殺措施A1和A2誘蟲情況。在瓶甩法施藥處理區,每隔1 d調查1次,連續調查10次,灑施區域調查范圍為10 m×1 m,調查并記錄誘殺鱗翅目成蟲種類、數量和雌雄比。
1.3.2 對幼蟲的防治效果調查
分別于處理前,處理后10、15、20 d調查各處理區幼蟲存活數量。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標記3株西蘭花,調查整株葉片上主要目標害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小菜蛾等)存活幼蟲總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2]。

誘捕器處理區誘殺害蟲的種類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小菜蛾、甜菜螟、稻縱卷葉螟、銀紋夜蛾、燈蛾等。在瓶甩法施藥處理區整個誘殺期內,未見到目標害蟲。
誘捕器處理區36個誘捕器10次共誘集目標害蟲410頭,結果見表1。其中,甜菜夜蛾77頭,占誘蟲總量的18.7%;斜紋夜蛾35頭,占誘蟲總量的8.6%;棉鈴蟲63頭,占誘蟲總量的15.5%;小菜蛾235頭,占誘蟲總量的57.3%。A1、A2各放置18個誘捕器,A1處理區10次誘殺總蟲量為149頭,其中甜菜夜蛾40頭、斜紋夜蛾8頭、棉鈴蟲43頭、小菜蛾58頭;A2處理區10次誘殺總蟲量為261頭,其中甜菜夜蛾37頭、斜紋夜蛾27頭、棉鈴蟲20頭、小菜蛾177頭。

表1 誘捕器處理區誘殺害蟲效果
誘捕器處理同時誘殺雌、雄蟲,且對雌蟲的誘殺效果好于對雄蟲的誘殺效果,雌、雄誘殺比例分別為1.20∶1.00(甜菜夜蛾)、1.06∶1.00(斜紋夜蛾)、1.03∶1.00(棉鈴蟲)、1.12∶1.00(小菜蛾)。
A2處理日誘蟲量多數高于A1處理,主要是A2誘集小菜蛾的數量多,見圖1。

圖1 捕獲器處理區誘蟲趨勢
各處理對幼蟲的防治效果見表2。

表2 食誘劑對幼蟲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誘捕器處理區還是瓶甩法施藥處理區,該生物食誘劑均可降低田間鱗翅目害蟲的幼蟲蟲口密度。雖然瓶甩法施藥處理區未誘殺到成蟲,但對幼蟲防治效果明顯,處理后10、15、20 d的防效分別為80.0%、85.7%、91.2%,均高于誘捕器處理區。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食誘劑對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小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成蟲有較好的誘殺效果,且雌、雄成蟲均能誘殺;該食誘劑能夠顯著降低田間鱗翅目主要幼蟲的蟲口密度。采用食誘劑防治蔬菜生產中鱗翅目害蟲是綠色防控的一種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