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豪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多情的土地》為任志萍作詞施光南編曲的藝術歌曲,創作于1982年。當時的中國在經歷了社會變革之后,處于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下,國內興起了第一次出國的熱潮。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國外去有的人甚至覺得只要到國外就是掃大街也比在國內呆著強。盡管當時國內物質資源匱乏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任志萍卻毅然決然選擇留在國內,因為他覺得只有在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家的歸屬和親切感,更重要的是自己在經歷了人生的低谷之后事業開始逐步好轉,國內形勢也越來越好。正是在這種境況下,任志萍堅信中國今后一定會好起來,一腔的熱情和積蓄已久的話語迫不及待地想一吐為快于是動筆創作了這首《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詞寄給了施光南不久歌曲獲獎消息傳來《多情的土地》在獲獎歌曲中排在第三名。

表1 《多情的土地》的曲式結構
由表1可知,《多情的土地》是一首單二部曲式歌曲,包含前奏、連接、間奏、尾聲等附屬結構,形式比較豐富,節拍是2/4拍的抒情性旋律。
從結構和調性上來說,一開始共有13小節的前奏,A段共17小節,由兩句a、b構成,為8+9的非方整性樂段,整個A段從c小調主和弦開始并結束在本調的屬功能上,形成了開放性的樂段結構,4小節的連接之后進入了B段,B段共11小節,A段為呈示段B段為對比段,A、B中間的間奏通過全曲最高音,將整個音樂的情緒推向高潮,B段是激亢過后的沉淀。
從旋律和節奏上來說,整個音樂以線條的連接為主,三連音的運用,加之二拍附點節奏型多次使用,使旋律更具有流動性和抒情性。三連音的運用尤為巧妙,它和歌詞“深深地”三個字緊緊貼合,完美地表達了字字深切的情感。弱起的寫作手法使音樂顯得更為自由和舒暢,同時使“深深地”三個字處于強拍的位置,“愛”字采用了一個帶裝飾的切分音,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從整個音域來看,這首藝術歌曲比較適合中音聲部(男中音、女中音)演唱,表達的情緒較為深沉,第一部分是景物的描繪,“鳥語花香”、“金黃翠綠的麥穗”,美好的景色非常具有畫面感。這美好的景色以及充滿著自己足跡的土地,作者怎么舍得離去,于是情緒開始變得越來越激動,感嘆詞“啊”將內心蓄勢待發的情緒激發出來并推向了高潮,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熱愛的充分詮釋,后面部分是作者愿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在這里盡情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尾聲通過對第一句話的裁剪和重復,給人一種回味無窮之感,同時也是作者內在情感的一種表達。
氣息是歌唱的重要支撐和動力源,呼吸狀態能夠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和歌唱的情感,該歌曲前半部分按照樂句劃分來吸氣,后面部分換氣稍微有點不同,在第一個“這河叉山脊”后應該換氣,在譜子上有mf的標注,說明強度開始有變化,在此換氣既有利于后面情緒的充分表達,又能夠使接下來的歌唱變得洪亮飽滿,與此相類似的是在“擁抱”后面換氣,剛好后一小節也是mp并且有八分的休止空拍,高潮句前一句的“啊”氣息飽滿聲音洪亮,后一句開始漸弱通過氣息控制帶點弱聲高位的唱法。
歌唱是音樂與語言的高度集合,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歌唱語言的準確掌握與運用是歌唱技術訓練的重要課程,在演唱歌曲《多情的土地》時,字頭以及從聲母到韻母的過渡、字與字之間的銜接要柔和、圓潤、連貫,“深”字歸韻到“en”上,但發聲要注意盡量靠前,“身軀”的“身”字比較難咬,建議可以適當歸韻到“e”,這樣既可以使聲音不過分靠后而悶,又比較容易清晰咬字。
歌曲的節奏與速度奠定了音樂塑造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該曲的速度是Adagio(柔板),節拍為2/4拍,整個音樂是一種連綿不斷的深情抒發,該曲最大的特點是三連音和切分裝飾音節奏的運用,要準確地掌握好節奏點,在每一個弱起的位置上注意好呼吸的節奏點,不因為氣息量不夠而產生搶拍,整首歌的速度在一種緩慢抒情的意境當中,因為歌曲的流動性比較強,所以需要良好的呼吸控制穩住速度,深沉、自然地闡述歌曲中所表達的意境。
綜合以上對《多情的土地》藝術歌曲的分析和演唱技巧的探討可見,對于一個聲樂學習者而言除了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和歌唱能力之外,對作者以及歌曲創作背景的了解、對作品的分析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歌者作為“二度創作者”,準確地把握第一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內心當中去,并通過用自己的聲音去演唱的方式傳達給觀眾,能夠體現出一個歌者的藝術修養水平,希望對大家演唱這首作品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