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

2018-08-13 07:59:24黃林潔瓊劉慧瀛劉亞楠金彩玉
心理科學進展 2018年8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黃林 潔瓊 劉慧瀛 安 蕾 劉亞楠 張 舒 金彩玉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3鄭州大學教育學院,鄭州 453000) (4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新鄉 453200)

(5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鄭州 453000)

創造力通常指產生新奇且有用的想法或產品的過程(Sawyer,2006)。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市場迫使個體和公司不斷實施新策略,靈活、富有創造力地思考對于個體與團體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創造力可以使人們研發出創新性產品(Chua,Morri,& Mor,2012)、協商商業解決方案(Maddux& Galinsky,2009)、管理復雜的權力關系(Sligte,de Dreu,& Nijstad,2011),以及避免重大損失(Roskes,de Dreu,& Nijstad,2012)。一系列研究表明,創新能力并不是一種穩定的特質,而是可以發展和培養的。許多與動機、認知和情感有關的情境因素都能夠促進創造力。與外部動機相比,內部動機驅動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創造力; 關注潛在的收益而不是損失增加了獲得非傳統想法的可能性;另外,創新思維在人們處于積極或中性情緒狀態而不是消極情緒狀態時更活躍(Crisp & Turner,2011; Ritter et al.,2012)。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近年來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暴露于多元文化的經驗也是影響個體創造性的重要因素。

自從上世紀 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倡導以來,創造性研究不斷向心理學各分支滲透。文化心理學者沿著兩條路徑開展文化與創造性關系的研究:路徑一,關注創造性的文化差異。包括不同文化如何塑造個體對創造性的定義、內隱社會認知以及創造性進程。Kaufman和Sternberg (2006)編著了《國際創造力手冊》,對世界上15種文化下創造力研究歷史進行了回顧,顯示該領域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路徑二,開展多元文化經歷如何影響創造力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者發現,一些杰出的藝術家經常在國外完成杰作,甚至在自己的傳記中,這些藝術家也強調異國文化對自己創作作品帶來的巨大幫助(Maddux& Galinsky,2009)。

多元文化經歷必然會增加個體的創造能力嗎?如果可以,又是通過哪些心理機制達成?如果不一定,又有哪些調節因素?過去10年來,來自三大洲的多個獨立實驗室,包括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和西北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研究者,系統地探索了上述問題并獲得了一些成果。當前,國內關于多元文化與創造力關系的實證研究不多,雖然楊陽和萬明鋼(2012)評述了兩者關系的一些實證研究證據,但并未對該領域做系統深入的介紹。因此,本文基于對已有相關文獻的梳理,評述多元文化經歷與創造力關系的實證研究,重點介紹多元文化經歷對創造力作用的心理機制與影響因素,以供國內研究者參考。

1 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實證支持

Leung,Maddux,Galinsky和 Chiu (2008)將多元文化經歷界定為接觸外國文化的成員和元素,或與其相互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歷。探索多元文化經歷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遵循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開展:測量范式與文化啟動范式。

測量范式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測量研究對象多元文化經歷的水平與創造力表現,探索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在創造力的測量上,由于研究人員借用的是已有的成熟測量方式,對創造性主體的人格特征、創造性思維過程以及創造性表現進行測量,因而不存在跨研究之間的差異。然而,在對多元文化水平的衡量上,不同研究之間差異明顯,概括起來存在兩種測量模式:1)單一指標模式。選擇單一測量指標評價多元文化經歷水平。早期的一些調查研究通常選用這種模式,例如,一些研究陸續發現第一代移民、雙語人群以及文化多樣化的群體有更強的創造力(楊陽,萬明鋼,2012)。Maddux和 Galinsky (2009)選擇個體在國外居住的時間長度作為唯一指標,然后指導來自40個不同國家的MBA被試完成Duncker蠟燭任務。結果發現,即使控制了重要的個體差異因素,如雙語和大五人格變量,在國外生活的時間總量而非旅行時間總量能夠預測 Duncker蠟燭任務的表現; 2)多指標模式。這類研究采用結構化、系統化的多維指標測量多元文化經歷的水平,例如Leung等(2008)編制了多元文化經歷調查表(MES),評估了被試的家庭移居歷史、在國外生活的時間、外國語言的能力、最親近的朋友和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團體的種族、最喜歡的餐館里的菜肴種類等多項指標,然后指導被試完成一個想法取樣的任務。該任務要求被試為心理學畢業論文提出一個關于幸福心理學的初步想法,比如有更多朋友的人們更幸福,以形成一個富有創造力的研究構想。鼓勵被試準確表達他們自己獨創的富有創造力的關于幸福的想法,他們也可以從美國、土耳其或中國學者的語錄中尋找靈感(從 15個語錄中選擇7個進行閱讀),每一個學者都有簡短的背景信息介紹。研究者進行了預實驗確保被試的選擇不受背景描述的特定內容所影響,且平衡了背景描述和學者國籍,因變量是被試選擇閱讀(如取樣偏好)外國學者(中國和土耳其)寫的幸福語錄的百分比,與選擇美國學者語錄的百分比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被試的多元文化經歷水平與他們在想法取樣任務中取樣外國語錄的傾向性有著正相關。

測量范式研究為多元文化經歷與創造力的相關關系提供了有力證據,但無法證實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換言之,測量范式無法回答是多元文化經歷促進了創造力的發展,還是那些創造力較高的個體更傾向于文化交流活動。為解決這一問題,文化啟動范式應運而生(Leung & Chiu,2010)。該范式的理論基礎來自于文化的動態建構理論,認為個體在參與某一文化的實踐活動后,將形成對該文化的認知表征,從而激活相關的核心概念。因此,呈現兩種或多種文化的線索可以暫時性地激活被試與線索相關的文化表征。一旦這種文化表征被激活,被試將使用該文化的相關概念,并將該認知表征作為一種圖式對他們的注意、思維和其他的認知過程進行組織(Chiu,Mallorie,Keh,& Law,2009)。與測量范式不同的是,文化啟動范式中的被試,可以有直接的異國文化交互經驗,也可以是那些沒有直接生活經驗但間接接觸的個體。例如,Maddux和Galinsky (2009)采用文化啟動范式,以有多元文化經驗的個體為研究對象,指導被試分別回憶學習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然后用填詞測驗來測量他們的創造力。結果發現,相對于啟動本國文化學習經歷者,那些啟動異國文化學習經歷的被試,在填詞測驗上有更好的成績。

Leung和Chiu (2010)以不了解異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歐裔美籍大學生為被試進行了實驗,指導被試先看一個45分鐘的幻燈片,然后完成一個創造力測試。實驗條件共有5種:(1)單一中國文化組:被試觀看中國文化元素的幻燈片,如建筑、食物、藝術等; (2)并列條件組:幻燈片連續播放中國和美國文化的圖片; (3)融合條件組:被試觀看的圖片為中美混搭的文化元素; (4)控制組:單一美國文化組,播放美國的文化元素; (5)無幻燈片組。觀看幻燈片后,被試完成一個創造力測試,為土耳其兒童寫一個灰姑娘故事的創造性版本,該測試無需中國文化知識。結果發現,與其他三種條件相比,并列條件和融合條件組寫的故事更具創造力,并且這種影響在 5~7天后仍然存在,表明文化混搭促進了創造力的提升。因為被試不熟悉中國文化且被隨機分配,因此該結果不能歸因于其他無關變量,如個人興趣、雙語等。對個體所創造的故事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并列和融合條件中的被試更多地比較了中美文化之間的異同,而單一中國文化組很少這樣比較。

2 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影響因素

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有學者發現,并非所有接觸異國文化的個體,其創造性水平都會得到提升。兩者之間的轉化需要一些條件,Goc?owska和Crisp (2014)將其概括為三種特征:深度、雙重參與及文化距離。

2.1 深度(Depth)

深度是指個體對兩種文化認同的程度或在異國生活的時間長度,只有當個體與所屬的兩個(或更多)團體發展了較深的關系時,創造力才能得到提高。Tadmor和Tatlock (2009)發現,同樣是屬于兩個文化群體的被試,雙重認同者較單一認同者更具創造力。類似的研究發現,在國外生活的時間是提升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僅僅進行國外短期旅游或度假,對創造力的增益無益(Maddux &Galinsky,2009)。

2.2 雙重參與(Dual Engagement)

深度是多元文化經歷提升創造力的前提,但僅有深度是不夠的。針對移民創造力的研究發現,那些生活在一個庇護者中心或少數民族居住區、通常處于隔離狀態、沒有足夠機會去學習新文化的移民,雖然居住異國的時間很長,但其創造力提升遠不及那些流動性高且受過良好教育,有著突出溝通技能及文化智力(Mor,Morris,& Joh,2013),或者對經驗具有高開放性(Leung & Chiu,2008)的世界公民。因此,認同并雙重參與兩種文化、保留家文化的同時,積極適應新文化至關重要。文化適應模型認為,在適應新文化時,個體可以采取三種策略: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與整合(Integration) (Sam & Berry,2010)。同化是指個體放棄家文化而主張新文化,分離則是指保持與家文化的聯系、不參與新文化,整合則是成為雙重認同個體并積極與家文化及新文化交互。如果一個穆斯林來到美國,為了適應美國文化而遠離自己的家文化,盡可能成為一名美國人,他采取的就是同化策略; 相反,如果一個穆斯林政治難民,到美國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生存,對美國主流文化不感興趣而回避新文化,那么他采取的是一種分離策略; 最后,采取整合策略的穆斯林移民,會認同自己既是穆斯林又是美國人兩種身份,并同時參與兩種文化活動,積極適應新文化。一系列相關研究發現,同化和分離策略都不利于移民的創造力提升,整合策略最有益。Sam,Vedder,Liebkind,Neto和Virta (2008)發現,新文化和家文化的雙重參與者在與外群體成員交流時不僅會感到更舒服,有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而且有更強的認知靈活性和創造力。對多元文化環境的參與程度能夠積極地預測創造力的靈活性、創新性以及在工作中的表現(Godart,Maddux,Shiplov,& Galinsky,2015)。

2.3 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

綜上所述,那些持有雙重認同身份,并積極參與兩種文化的個體,更有可能發展出靈活的、富有創造力的思維。然而,研究者注意到,家文化與新文化之間的距離也是影響創造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文化距離指的是兩個群體中主流價值觀、風俗和特征的分歧程度(Nguyen & Benet-Martínez,2013)。如果文化距離小,那么參與兩種文化是容易的,因為兩種文化的價值觀、風俗和特征相似;當個體經歷了新文化和家文化之間的不一致即文化距離較大時,他們需要去整合認同以解決問題(Tadmor,Galinsky,& Maddux,2012)??梢韵胂笠粋€英國人,他在中國所面臨的文化沖突可能比在美國遇到的多,因為在風俗、價值觀、信念等方面,英國和中國的差異更大,即文化距離更大。

二元文化認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BII)和認知復雜性研究為兩者關系提供了很好的闡釋(Benet-Martínez,Lee,& Leu,2006)。研究者比較了高BII和低BII個體的認知表現,要求美籍華人被試回答他們所認同的兩種文化相互矛盾的程度(BII),隨后寫下10句關于美國文化、中國文化或一個中性國家的句子。與低BII個體相比,報告兩種認同處于矛盾狀態的被試對文化的描述更復雜深刻; 表明感知到的文化距離或兩種認同之間的不一致,促使個體對文化議題進行更認真地思考和詳述。因此,當兩個群體存在較大的文化距離時,兩者的規范、價值觀處于矛盾狀態,這會促使個體深刻思考這個矛盾并形成綜合的解決方法,在整合認同、解決不一致的過程中促進了個體的創造力。

2.4 小結與啟示

多元文化經歷并不會自動提升個體的創造力水平,暴露于多元文化環境僅僅增加了創造力提升的可能性。從可能性過度到必然性,需要個體深度融合、積極參與并整合兩種文化中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因此,這一進程必然是緩慢并且需要個體積極參與的。認清并踐行這一規律對發展國家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改革開放 40年來,中國的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約 13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2位,也是唯一進入全球前 2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創新排行的領頭羊,也是唯一與發達國家經濟體創新差距不斷縮小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在創新指數上的長足進步,得益于持久的改革與開放政策。在一帶一路構想驅動下,中國與全球其他文化的交互更加頻繁和深入,必將進一步增強國家的創新活力。

3 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心理機制

那些暴露于多元文化,通過深入融合、同時參與家文化與新文化、并且能夠整合兩種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的文化的個體,其創造性能力會得到提升。那么,這些個體創造性得到提升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已有研究從兩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認知機制與其它機制。

3.1 認知機制

Goc?owska 和 Crisp (2014)認為,多元文化經歷之所以有助于個體的創造力表現,部分原因在于多元文化經歷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三種認知技能:交替、整合和包含(圖1)。這三種認知技能分別對應了創造力的三個認知過程,包括靈活輕松地在多樣的背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間進行轉換的能力(Nijstad,de Dreu,Rietzschel,& Bass,2010),整合不一致想法的能力(Tadmor et al.,2012),從廣泛的知識基礎上獲得想法的能力(Friedman &F?rster,2010)。

圖1 認知技能

3.1.1 交替(Alternation)

在同質的社會中,個體只需遵守所屬群體的那一套價值觀和規范,因此他們能夠輕松、迅速地表現出適應性行為。但是雙重認同個體發現,由于文化距離,他們同時所屬的兩(多)個群體支持顯著不同的規范和行為準則,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他們需要識別自己所處的情境以確保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雙重認同個體發展了交替的認知技能,在跨文化文獻中常指框架轉換(Frame-switching)(Bardi & Goodwin,2011),即在兩種概念范疇或認同之間進行交替。想象一個巴基斯坦女孩 Ishrat,她在一個英國學校讀書,她所屬的兩個群體之間有著相當大的文化距離,為了適應學校生活,白天,她選擇更西方化的服飾和行為風格,下午放學回家后,Ishrat就換回傳統的服裝,當 Ishrat使用這種策略適應變化的環境時,她就習得了交替技能。

已有文獻表明,優秀的框架轉換能力對創造力極為重要。例如,創造力的經典測量方法之一就是發散性思維任務,被試需要想出一個普通物體(如塑料瓶)的多種用途。若個體只想到塑料瓶可以用來“喝水”、“存儲液體”,則表明其創造力水平低,因為他們的回答只局限于一個概念范疇。如果被試提出更具獨創性的用途,如“作為一個存錢罐” (儲存),“扔向某人” (武器),或“替代作為一個足球” (游戲),則體現了高創造力(Roskes,Elliot,Nijstad,& de Dreu,2013); 雙語者文獻顯示,二元文化者和雙語者為了適應異國文化規范,需要不斷地去監控周圍的環境,從而提高了對社會文化情境的敏感性,輕松地在多種概念框架下轉換(Prior & Macwhinney,2010)。Kharkhurin (2011)以在美國學習的阿拉伯學生為樣本發現,英語水平較高的中東雙語者創造力水平較高,表現出更優秀的獨創性(畫的是外星人的非典型特征)和更低的 stroop任務干擾,體現了框架轉換能力在雙重認同和創造力之間的中介作用。

3.1.2 整合(Integration)

盡管雙重認同個體能夠通過框架轉換成功地解決一些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問題可能出現。仍以Ishrat為例,通過交替策略,Ishrat成功解決了文化之間的矛盾,然而,這種策略只有當兩個群體分離時才有效; 當他們出現在同一時空條件下,比如,當Ishrat在學校里沒有帶頭巾時碰到爺爺奶奶,兩種文化規范就會產生沖突,為了維持她對兩個社會群體的歸屬感,Ishrat會努力去尋找一種更為滿意的解決方法。例如,她會通過改變戴頭巾的形式來解決矛盾,使頭巾更現代更西方化。通過整合兩種相互沖突的規范,Ishrat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整合相互矛盾、不一致信息的能力與創造力表現緊密相關(Goc?owska,Crisp,& Labuchagne,2013)。面對矛盾信息時,個體傾向于運用新的概念進行解釋。Hall和Crisp (2005)的研究顯示,當指導個體去評價隸屬于兩個不同范疇,但刻板印象間又存在沖突的對象時,被試所用的詞匯的創造性提升。例如,美國被試在評價“女性機械師”時,既不用與女性刻板印象一致的“溫暖、貼心”形容,也不用與機械師刻板印象一致的“粗魯”,而是認為該個體“有進取心、叛逆”。不僅如此,也有研究顯示,啟動矛盾信息不僅有助于提升解釋該問題上的創造性表現,對無關任務同樣會產生啟動效應。研究者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被試思考新穎的矛盾信息(什么東西既是一種家具又是一種水果?),另一組被試思考普通問題(什么東西既是一種動物皮毛又是一件外套?),然后施測托雷斯創造力測驗。結果發現,啟動矛盾信息組在創造性測驗上有更好的表現(Goc?owska &Crisp,2014)。

與同化或分離策略的個體相比,采用整合策略適應新環境的個體,其認知更加復雜和整合。二元文化者在看待與文化或工作有關的問題時,視角更加多元,能夠將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整合進一個系統。Tadmor等(2012)將這種能力稱之為整合復雜性(Integrative complexity),并且發現整合的復雜性完全中介多元文化經歷與創造力的關系。

3.1.3 包含(Inclusion)

Ishrat為了適應英國的新生活,必須解決身份認同問題。為了達到更一致的自我雙重認同,Ishrat可能會選用包含策略,將兩種認同合并進一個更高階的范疇,轉換對自己文化和民族認同的感知,將新文化與家文化等均認同為人類文化,認同自己是英籍巴基斯坦人,或者自己與其他英國人均是人類成員。通過包含這一認知技能,雙重認同個體拓寬了自我的邊界,把自己從狹窄的自我定義范疇中解放出來,得以在更廣的領域獲取想法。

自我邊界的拓展對創造力的提升大有裨益(Goc?owska et al.,2013)。當產生想法和問題解決方案時,創造性之所以被抑制,部分原因在于個體會受到樣例特征所限(Ward,Smith,& Finke,2008)。例如,當要求被試提出一個屬于特定范疇的新樣例(如新品種動物)時,60%到65%的被試是基于范疇中已知的樣例來進行的。如果提供的動物樣例是貓,被試容易受貓的動物特征所限; 如果以婚禮作為儀式的典型樣例,被試創造的新儀式中與婚禮相同的特征更多一些。同樣,啟動已存在體育運動種類后要求被試提出運動的新種類,被試的新想法傾向于利用啟動的例子的特征。Goc?owska等(2013)指出,盡管這種思考使得信息加工很有效,但是同時它會扼殺個體的創造力。因此,過度依賴狹窄的概念范疇或自我定義,限制了個體在創造新事物時的想法。因此,拓寬分類邊界為個體提供了從更廣認知范圍中獲得想法的可能性。

移民中的種族認同研究顯示,雙重認同個體在更廣更包容的認同中整合他們的分類表征(Amiot,de la Sablonnière,Terry,& Smith,2007)。例如,在另一個歐洲國家學習一年的英國大學生,表現出更高水平的歐洲認同以及對歐洲議題更多的興趣(King & Ruiz-Gelices,2003)。多樣性經歷使個體成為一個有世界之心的個體,他們的參照團體是人類,而不是美國人、英國人、中國人或其他。與該觀點一致,在英國呆了一年的美國學生更關心全球政治和合作,更想要接觸其他文化(跨文化興趣)并表現出對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和傳統強烈的尊重。

總的來說,成為新群體成員的個體更可能從狹窄的自我定義范疇轉向一個更廣的自我定義范疇,并表現出在更廣認知基礎上抽樣想法的傾向。更廣的想法基礎的發展使個體把自己從限制中解放出來,并增加了產生更富有創造力想法的機會。

3.2 其他心理機制

與Goc?owska和Crisp (2014)僅僅強調認知技能不同的是,Leung等人(2008)認為多元文化經歷至少可能通過 5種機制促進創造性概念擴展,這些方式中既包括認知因素,又有動機、情緒、心態等其他因素。首先,人們從多元文化經歷中學習新的想法和概念,這些新想法和概念可以作為創造力概念擴充過程的輸入物。人們的新想法越多,他們越有可能想出新穎的組合。第二,多元文化生活經歷幫助人們理解相同表面行為背后潛在的不同規范。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如約旦),在主人家吃飯時留點食物在盤子中是一種欣賞的象征,意味著主人給了足夠多的食物; 在其他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同樣的行為可能被認為是無禮的,是對食物品質的責備。那些有國外生活經歷的人們更可能看到相同的形式(如盤子里的剩飯菜,微笑,鞠躬)有著不同的功能和多重意義。第三,文化建立的概念和慣例使其成員形成了一定的認知結構,當人們通過多元文化經歷獲得新概念時,這種認知結構就會被打破而失去平衡,接觸多樣的環境使個體能夠獲得認知結構外的非傳統知識。第四,從其他文化中獲得不同的想法并成功應用,使得有豐富多元文化經歷的個體表現出更強的創造動機,從不同來源獲得新穎的想法。最后,外國文化可能包含著與原有文化非常不同或互相矛盾的價值觀和信念。這些不一致的概念會激發個體對其相互關系的探索,可能會在多元文化經歷的個體中引起更強的認知復雜性。因此,接觸不同文化的個體可以自發地從每一種文化中提取不同的想法,然后用新穎的方式并列整合這些想法。

當前,對此類機制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已有研究探索了情緒(Emotion)與比較態勢(Comparative mindset)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3.2.1 負性情緒的中介作用

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探索了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明了。一些研究發現正性情緒促進創造力,另一些研究則提供了相反的證據,負性情緒更有利于創造力表現(Nijstad,de Dreu,Rietzschel,& Baas,2010)。這一現象提示研究者,僅僅考慮情緒的效價是不夠的,更應該關注情緒的喚醒度及動機特征對創造力的影響(鄧鑄,黃榮,2010)。具體到在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過程中正負性情緒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研究者的假設并不一致。Chiu和Cheng (2007)認為面對異國文化,負性情緒會促進認知閉合,拒絕加工與本國文化不一致的信息,從而降低整合復雜性信息的機會,對創造力帶來損傷; 而積極情緒下,個體會將新文化視為一種潛在的、豐富的資源,從而促進對新文化元素的加工與整合。與此相反的是,Cheng,Leung和 Wu (2011)則認為,面對異域文化,負性情緒會導致個體的認知失調,避免認知失調的動機會驅使個體加工矛盾信息,重新整合兩種文化,從而推動創造力的發展。

Cheng等(2011)采用文化啟動范式,對上述矛盾做了檢驗。研究人員抽取新加坡的華人學生為被試,隨機分為兩組:雙重文化暴露組和單一文化暴露組。給前一組被試觀看72張幻燈片,每張幻燈片上左右側呈現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食物、藝術、家具、風景、音樂、文學作品等; 另一組被試也觀看了同樣數量的幻燈片,只是僅呈現一種文化元素。隨后,研究人員測量了被試的情緒,并且完成了創造力測驗,指導被試盡可能列舉垃圾袋的用途。結果重復了之前的發現,雙重文化暴露組表現出更強的創造力,并且,負性情緒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這一結果支持了Cheng等研究者的假說。

3.2.2 比較態勢的中介機制

比較態勢(Comparative mindset),首先由決策與判斷的研究者提出,指的是在判斷時,將當前目標與某一凸顯標準進行比較的狀態(Epstude &Roese,2017)。比較態勢可分為相似性對比(Similarity mindset)和差異性對比(Difference mindset),前者關注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后者關注差異性。Cheng和Leung (2013)假設,多元文化可能啟動了個體的關注差異而非相似性的態勢,繼而促進了不一致信息的整合和加工。一項研究檢驗了上述假設。同樣以新加坡的華人為被試,一組暴露于文化差異大的兩種文化背景(中國與美國文化),另一組呈現的是兩種相似的文化(中國和印度文化),然后通過向被試呈現 10組詞語(比如鯨和海豚),分別指導他們評價兩者的相似性或者差異性以啟動不同的比較態勢,隨后進行四點任務與腫瘤任務測量創造力。結果顯示,創造力的增加僅出現在高文化差異下那些采用差異比較的個體上,說明文化距離與差異化比較在創造力提升中扮演重要角色。

4 不足及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對已有關于多元文化經歷和創造力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并探討了多元文化經歷對創造力作用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盡管研究者已經積累了大量證據,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研究進行拓展和深化。

4.1 進一步拓展研究范圍,增強結論的可靠性

圍繞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這一假設,已有研究證據是多元的、立體的、豐富的。文獻中既有相關研究支持,又有實驗室實驗證據佐證;既有個體水平的支撐,又有群體水平的實證資料;既關注了兩者之間的中介機制,又考察了調節兩者關系的變量。總體而言,現有證據支持這一假設,不過,為夯實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還需要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索。首先,研究的外部效度問題。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所選的被試樣本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包括大學本科生以及MBA學生。盡管在這些樣本中發現了多元文化經歷和創造力之間強烈的一致的關系,但是未來工作仍需要采用更具多樣性的樣本,比如教育經歷更少的個體如流動工人、還有亞非中東等國家的學生和非學生等,以增加研究的外部效度; 其次,應該關注短期的多元文化經歷的價值。事實上,個體在對外國進行短期訪問期間獲得改變人生經驗的例子有很多。蘇聯解體后的首任總統葉利欽表示,他對于重組俄羅斯政治經濟學的想法是受到對休斯頓超市訪問的啟發。同樣,在麥加的朝圣之行期間,馬爾克姆改變了他的種族偏見觀,因為他看到來自不同國家和種族的穆斯林,和諧地對真主敬拜。也有研究表明,即使暴露于外國文化45分鐘,也可以產生持久的創造力益處(Leung et al.,2008)。未來研究應該探索短期多元文化經歷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和機制; 再次,需要拓展創造力的測量方式。已有文獻中的大多數研究,對創造力的測量使用了現有的創造力測驗,如發散思維測驗、遠距離聯想測驗等,所測的創造力多屬于微創造力(Mini-c),考察多元文化經歷與專業創造力(Pro-c)及杰出創造力(Big-c)的研究很少,未來需要更多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檢驗。

4.2 進一步深化對兩者關系心理機制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交替、整合、包含等認知技能是已知的主要中介因素,然而,這些中介的前置因素是什么?為什么僅有部分個體獲得了這些技能?從接觸異國文化伊始,這些個體采取了何種認知策略,受何種動機支配,經歷了怎樣的自我調節過程,最終成功適應了多元文化生活,繼而促進了自身創造力的提升?作者認為,可以在壓力交互模型的框架內探索這些問題(Mittal,Griskevicius,Simpson,Sung,& Young,2015)。異國文化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本質上是一個壓力事件。暴露于多元文化對個體的創造力是否有益,與個體如何應對壓力事件緊密相關。整合已有研究文獻,我們提出幾種可能的中介機制:認知評價、趨近動機、積極情緒。1)認知評價。面對多元文化,個體首先要評估目前情景對自己是威脅還是挑戰,以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是否可以應對。已有研究發現,將壓力視為挑戰者更多關注環境中潛在的收益和機會(Byron,Khazanchi,&Nazarian,2010),從而誘發積極情緒(Mittal et al.,2015)與趨近動機(Schneider,Rivers,& Lyons,2009),促進靈活的、創造性思維生成(Baas,deDreu,& Nijstad,2008)。相反,如果將文化適應過程視為對自身的威脅,將會縮小個體的注意范圍,將關注點放在威脅本身(Notebaert,Crombez,van Damme,de Houwer,& Theeuwes,2011),從而降低創造力(Leung & Chiu,2010)。2)趨近動機。如前文所述,同時積極參與家文化與主文化兩種活動,是形成雙重認同、提升創造力的必要條件。而融入主文化的驅動力,主要源自趨近動機。有關心理疾病與創造力關系的文獻顯示,與趨近動機關聯的疾病(如輕躁狂),對創造力有促進作用,而與回避動機有關的心理問題(如焦慮),則顯著降低創造力績效表現(Baas,Nijstad,Boot,& de Dreu,2016)。我們推測,趨近動機塑造個體形成融入主流文化的個人奮斗目標,一旦在交互中獲得積極反饋,就會進一步強化個體奮斗的方向,加速融合過程。未來研究可以考察,暴露于多元文化個體的個人奮斗目標中的趨近動機在影響創造力表現中的作用。3)積極情緒。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比較復雜,研究結果之間也充滿了矛盾,提示研究者應該對情緒做更精細的劃分(鄧鑄,黃榮,2010)。需要指出的是,之前的很多研究都聚焦于情緒如何影響創造力表現,很少有學者關注情緒如何影響個體適應多元文化的過程。我們認為,與消極情緒相比,積極情緒推動著適應主文化的進程。無論是將壓力視為挑戰時的躊躇滿志,還是文化交互中產生的興奮、喜悅、激動、超越之情,都是文化適應中的催化劑。

4.3 進一步拓展影響多元文化經歷促進創造力的調節因素

已有研究發現了多種調節變量,除了本文列舉的居住時間、雙重認同水平、雙重參與以及文化距離之外,研究者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影響因素。例如,高經驗開放性、低認知閉合的個體更易從多元文化中汲取有益元素,而死亡凸顯(提醒個體自己的死亡)則會抑制這種傾向(Leung &Chiu,2010)。Lüdtke,Roberts,Trautwein 和 Nagy(2011)則發現,高神經質個體對異國文化提出的要求更為敏感,也更傾向于將其解釋為一種威脅;相反,高外向性的個體則視壓力為挑戰。如果將適應多元文化視為一種壓力情景,那么壓力交互模型中提出的幾種常見的調節因素,比如健康、積極信念、問題解決技巧、社交技巧、社會支持以及物質資源等,也可能成為個體適應環境進程中的影響因素。

4.4 建立整合模型,深入理解影響創造力各因素的本質

縱覽創造力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其他一些影響因素似乎與多元文化經歷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創造性更強的個體是多重社會認同者(Steffens,Goc?owska,Cruwys,& Galinsky,2016)、童年期經歷逆境者(Damian & Simonton,2015)以及某些心理疾病患者(Simonton,2014),除此之外,指導個體思考與自己已有圖式相反的信息也可以增加個體思維的靈活性,進而增強原創性(Goc?owska et al.,2013)。創造力以思維靈活、能整合不一致信息,在更廣的背景下搜集線索為特征,那么,凡是可以增強這些能力的因素,均能有效增強個體的創造性。鑒于此,亟需建立一個整合模型,闡釋這些因素之間的共同特征及其差異。

4.5 進一步加強國內對此領域的實證研究

當今世界聯系日益緊密,人員流動性增強,社會多元化趨勢明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然而,國內學者對文化交流如何影響國人的創造力變化關注的卻很少,僅有少部分研究涉及到這個領域(衣新發等,2011)。理清中國人暴露于外國文化后的創造力變化,對指導國人提升創新能力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99视频免费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成a人片| 在线看片国产|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精品国产毛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色综合婷婷|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黄色福利在线|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免费|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二区视频|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在线| 99在线小视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最新地址|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毛片网站|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九九视频| 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av|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偷倩视频|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