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謝紅建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2)
西部地區某水電站工程位于貴州省西南部馬別河上游隔界河段,總庫容9912萬m3,正常蓄水位為1337m,工程的主要任務是以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為主,結合灌溉,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
該電站廠房位于壩后河流轉彎前距壩址約130m處的陡巖腳一狹窄緩坡地帶,高程在1268~1280m。廠房邊坡為各種結構面切割的巖質邊坡,由于邊坡坡度變化較大,形成峻坡和懸坡,邊坡高度大于150m,為超高邊坡。邊坡結構復雜,且距離大壩較近,施工中降雨、水庫蓄水對水工建筑物安全構成威脅,故針對廠房開挖邊坡的穩定性作專題研究。
廠房邊坡區出露地層由下至上分別為關嶺組二段(T2g2)第一層至第四層及關嶺組三段(T2g3)和第四系覆蓋層。
廠房邊坡的坡腳高程為EL1267~EL1272m,出露地層為關嶺組二段第二層(T2g2-2)灰色、淺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瘤狀灰巖及白云質灰巖夾極薄層泥質灰巖。
邊坡下部高程分布在EL1330~EL1360m,高約30m,出露地層為關嶺組二段第三層(T2g2-3)灰色薄泥質灰巖、灰巖及雜色砂質泥巖、鈣質泥巖,厚約30m,產生物化石,由于巖性較軟,地形坡度相對較緩,地形坡度為41°~54°。
邊坡中上部高程分布在EL1360~EL1600m,出露地層為關嶺組二段第四層(T2g2-4)灰色厚層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分布在壩肩以上。地形坡度約在80°左右。
廠房邊坡位于博上寬緩向斜西南揚起端近核部。巖層傾向左岸,傾角6°~10°,左岸為逆向坡,右岸為順向坡。巖體左岸為層狀結構,右岸為碎裂結構。據地表地質測繪及硐探揭露,未發現斷裂構造,節理裂隙及卸荷裂隙較發育,并分布有軟弱夾層,細述如下:
1.2.1 節理裂隙

表1 廠房一帶邊坡節理裂隙統計
1.2.2 軟弱夾層及泥化夾層
廠房邊坡區共分布有2層軟弱層及1層間泥化夾層,層面及軟弱層是巖體內的主要薄弱面,分述如下。

圖1 節理裂隙的極點及對應的大圓
泥化夾層(NJ1):為層間泥化夾層,厚25~27cm,局部達30cm,沿層面延伸,成分為黃色、黃褐色粘土夾碎石,碎石含量約40%~50%,粒徑0.2~5cm,呈軟塑狀態,該層上下均為中厚至厚層灰巖。
軟弱巖石層:第一層軟弱層位于T2g1-2地層與T2g2-1地層分界處,成分為薄層泥灰巖、泥質白云巖及鈣質泥巖;第二層軟弱層位于T2g2-1地層與T2g2-2地層分界處,成分為薄層泥灰巖、泥質白云巖及鈣質泥巖,沿層面有起伏,沿泥化夾層有滲水現象;
根據廠房邊坡一帶巖層分布情況,將巖石劃分為3個工程巖組,根據各地層單元巖性特征、巖體強度及節理發育情況等劃分巖體類別見表2。

表2 廠房邊坡巖體基本質量分級
根據前文中表1所統計的節理裂隙,廠房邊坡的優勢結構面為5組,分別為:①250°∠80°;②330°∠80°;③350°∠85°;④150°∠85°;⑤175°∠85°。
按DL/T5337-2006《水電水利工程邊坡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規程》附錄A.2及DL/T5353-2006《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范》附錄B.1,左岸廠房邊坡為層狀斜向邊坡。
左岸廠房邊坡的地形坡度41°~85°,邊坡坡面傾向為206°。根據地質參數,邊坡泥化夾層的最小內摩擦角為19°,層面和節理裂隙面的最小內摩擦角為26.5°。巖層平均產狀為70°∠9°,圖1為節理裂隙的極點及對應的大圓。
根據原設計開挖卸荷方案和支護計劃及邊坡區工程地質條件,分析范圍為矩形區域,分析中的地層巖性有關嶺組第一段、關嶺組二段第一層至第四層,關嶺組第三段,泥化夾層和軟弱層面均采用實體單元進行模擬,將其厚度均設置為2m,最下部的泥化夾層由于未在地表出露,不予考慮。廠房開挖在不同剖面的高程有一定的差異,不考慮每15m高的臺階,簡化成斜坡,斜坡的坡度為1∶0.18。模擬范圍內的原始地貌及開挖形狀如圖2所示。

圖2 模擬范圍內的原始地貌及開挖形狀
根據上述三維數值分析,其位移、應力和塑性區的分布基本上等同于二維分析,也表明廠房開挖的三維效應不明顯。對三維邊坡進行強度折減法的安全系數分析,開挖后的穩定性系數為1.23,邊坡破壞以坡頂產生拉裂縫和開挖面產生剪切屈服為標志。
(1)廠房邊坡一帶巖體層面及軟弱層均較發育,共分布有二層軟弱層及一層間泥化夾層,層面及軟弱層是巖體內的主要薄弱面,且巖體節理裂隙及卸荷裂隙較發育,邊坡的結構類型為含軟弱夾層的層狀斜向高邊坡。
(2)根據赤平投影分析,由于存在裂隙250°∠80°,故開挖邊坡后,其坡度不能陡于開挖前,邊坡坡度不宜超過80°,以防止發生平面滑動;邊坡由2組或2組以上的結構面產生較多的楔形體組合,很容易產生楔形體滑動。
(3)根據二維及三維數值分析,在坡腳、軟弱層面和泥化夾層的周邊及地形變化處,出現較多的剪切應力集中區,這些位置容易發生剪切破壞。在坡頂出現較多的拉應力分布區,在坡腳和坡度變化的位置也分布有少量的拉應力。開挖后,坡頂位置拉應力區有擴大的趨勢,并在開挖面附近形成新的拉應力區。
通過對上述廠房邊坡的赤平投影分析及二維及三維數值分析,采用極限平衡法對該邊坡在不同工況下的整體穩定進行驗算,認為該邊坡開挖后總體能滿足規范要求,但考慮到邊坡的高度及含軟弱夾層的特性,爆破損傷及不同結構面形成的局部不穩定楔形體等因素,邊坡的變形和產生的崩塌落石危害性很大,且治理較困難,建議采用地下廠房。根據巖層硬夾軟邊坡的穩定性影響因素和失穩破壞模式,建議軟硬巖支護措施的防治重點在于注重地表的排水、控制軟巖的風化和控制軟巖的變形,為類似高邊坡穩定分析評價及治理提供借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