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文化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之內,是對政治、經濟的一種反映,經過不斷的發展,老年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內涵,開始逐漸被老年群體接受,而進一步科學發展是當前的任務之一。
關鍵詞:老年文化 思想物質 和諧社會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逐漸開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成為全局性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老年文化又是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因此加強老年文化的傳播,構建健康的老年文化體系,豐富老年人的精神及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生活質量成為當前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大工程。
一、依據國情開展老年文化建設
老年文化是指“適合老年人參加的精神以及物質文明建設”,凡是適合老年人參加的娛樂型或者知識型的文化活動、凡是反映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各種產品、文化,凡是主角為老年人,凡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的而做出的努力,都可以稱之為老年文化建設。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年老體衰漸漸不能進行生產勞動之后,余下的時間經常是“居家養老”,兒女用物質的方式來回饋老人,讓老人有一個飽足健康的晚年。然而對于老年人的思想文化建設卻少有人關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們在精神上的需求。
目前,老年人在社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增長速度快、分布范圍廣,因此老年人群體的精神需求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被重視。此外,因為文化層次不同,老年人對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差異,有的老年人喜歡看新聞了解時事,而有的老年人更喜愛廣場、公園等人群密集熱鬧的場所,因此對于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其需求建設相關的文化體系。目前,老年人已經不再偏重小家庭的傳統生活方式,對于他們來說,老年生活應能融入社會,體現價值,在晚年追求生活情趣比物質享受更為重要。這種變化體現的不僅僅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二、發揮政府指導作用,多方構建傳播健康的老年文化
老年文化的建設無法一蹴而就,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建設工程,需要政府和民眾共同協調。要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同關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一是要增加相關部門的財政投入力度;二是建立起一批基礎設施,主要的服務對象為老年人,服務地點就是老年人的活動場所;三是要對農村重點關注,組織起村級的老年活動站,讓村里的老人也有文化生活。
在物質層面上,要從實際條件出發加大政府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逐步形成財力的投入機制,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將老年人的基礎文化建設夯實。在精神層面上,要為老年人制訂優待政策,對道德教育、評選表彰等方方面面都要關注,引領思潮,讓社會各界都來關注老年人的思想及生活動態,通過傳遞敬老養老文化,使老年人的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重塑老年人的價值觀、時代觀,創建適應老年人的多元化文化,使老年文化朝著多層次、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三、結合傳統文化以及群眾基礎開展老年文化建設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文化活動形式,都必須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才有可能得到開展。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范疇也是如此,必須擁有自己的群眾基礎。經歷了群眾的長期考驗,才有可能被普遍的文化形式所接受,才有可能有生命力有活力,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我國老年文化的建設目的之一,既是對現存文化的改造以及改進,使傳統文化能夠更加適應現代化的需求。因此在傳統的文化之上,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老年文化建設,增加對老年文化的了解以及知識技能儲備。
在不同的文化和語境中,對“老年文化”的界定和概念往往是不同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年人的文化結合中國文化的大語境有著不同的意義。老年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就本身意義來講應該是《易經》中的一句話“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人文”,即是我們通常說的“人性化”,如果我們把中國文化的這種特質放到世界各種文化中去對比,就能發現其優勢所在。“老有所養”是指物質生活的發達;“老有所醫”是指身體健康形成長壽文化;“老有所教”是指老年人的教育文化;“老有所為”是指老年人的價值體現。
四、結語
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關系到每家每戶的生活和諧,老年人的健康文化建設應當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老年人能獲得充分的物質以及兒女關愛的基礎上,能有自己的文化建設,在面對老齡化的今天,也是一個有效的應對方式。切實宣傳建設老年文化,功在當世,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郎玲周,等. 關注老齡社會做好老年讀者工作[J].山東圖書館季刊,2012(04).
(作者簡介:魏艷霞,女,本科,菏澤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