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爽 王克嬰
摘 要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是結合我國國情和歷史特點做出的舉措,對我國發展意義重大。回顧兩者的歷史演變以及兩者的關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相輔相成、不可替代、缺一不可的存在。針對我國目前法律和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法律和道德兩方面進行約束和調整,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性、層次性作用和道德的自律性、能動性、實踐性作用,兩者相互約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釋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結合的“紅利”。
關鍵詞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治國理念 紅利
作者簡介:唐爽,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王克嬰,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18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把基本方略落實好,傳統美德建設好,要發揮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的方位導向,使“法”和“德”在國家發展中相互補充、互為動力,大力加快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歷史演變
(一)依法治國的演變
中共十五大在遵循憲法和其他法律的前提下提出依法治國,順應時代發展,按照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向,提出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團結的重大保障。江澤民明確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修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由“制”到“治”的轉變,鮮明地突出了“治理”的重要地位。中國十六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以法治的政治代替野蠻的、任意的、人治的政治,鞏固社會團結,形成安定和諧的政治氛圍。
2007年10月十七大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列入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八大報告繼續支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十八屆六中全會從全面從嚴治黨方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理念的發展。十九大堅持法治背景,將國家、政府、社會融為一體,突出理念結合的“紅利”。
(二)以德治國的演變
中國是一個具有德治傳統的國家。2000年6月,江澤民同志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互相補充。”以德治國發揮勸導力的作用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為“官”要有德是以德治國的固有之意。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6年集體會議中強調:“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道德指導社會成員的心理活動,綜合作用與社會。法律的實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道德的自律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兩者相輔相成,為建設安定團結的社會發揮各自的最大作用,同時更不可偏廢。
二、正確認識兩者的關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法律是道德最基本的體現,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根基。兩者理念的結合是時代前進的要求,更是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
法律和道德以調節社會人群之間的關系為方向。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依法治國借助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限制了自由性,有利于形成社會秩序和維護人民的權益。以德治國依靠每個人內在的價值判斷和養成的習慣來維系,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強大的自我約束力。兩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我國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既重視法治又重德治,市場自身的消極影響需要德治,市場體制的完善需要法律的保護。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看待法治與德治高度要統一。這是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相關聯的,實現傳統德治的創造性豐富。
在釋放理念結合的“紅利”時,必須處理好二者關系。一是相互補充,但不可替代。特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必須法律出面來調整,由國家機器監督實施,違者必究其法律責任。如貪污腐敗現象、官官相護執法不嚴、循法律私情等。而有些社會關系只能由道德來調整,如“扶不扶”現象、隨地吐痰現象、亂丟垃圾現象等,由社會輿論和個人的道德良心來監督實施,違者受到的是道德的譴責。所以當代社會中法律干預道德或者是道德干預法律都屬于越權行為。二是相輔相成,但不可偏廢。抓其中一個不代表偏廢另一個,而是法治和德治共同發揮自身的優越性,集兩者之憂,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明智之舉。
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的優越性
(一)法的強制性和道德自律性相結合,雙面約束
法治即用法的手段治理社會。對于法的要求一定要遵循法的規范和原則,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對于治的要求就是以社會正義和諧為目的,體現治的權威性。從主體角度來看,立法人員要心存正義,執法人員要做到公正執行,不偏不倚,社會人員要善良正義,保持道德之心。不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公眾人員都要秉持道德之心,心存公正,依存于內心的自律性要求自己。社會成員必須建立法律的權威意識,執法者必須要遵守社會公德。法律不是為約束社會成員的正常行動而產生,而是為維護社會秩序,規范其非正常行為而存在,是人們最后的道德紅線,不可逾越。
古代社會成員分類有常人、君子、賢人、圣人之分,也就是處于不同道德水平的人的區分,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需要每位社會成員道德水平的支撐。生活習慣的作用力很強大,把遵守紀律作為習慣,有序社會自然形成,反之,治理成本則會很大。因此,法律的強制性和道德的自律性是相互約束的,法律從外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