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持續繁榮發展,其中不乏民族特色文化濃郁的鋼琴創作作品,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韻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鋼琴學派藝術的發展。青年作曲家張朝也是其中之一,主要以鋼琴原創作品、鋼琴改編曲、鋼琴與樂隊合作作品三個方面為創作方向,他以獨到的眼光、奇特的創作方法,將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鋼琴作曲技法巧妙搭配創新,在飽含民族個性的同時,賦予鋼琴作品獨特的民族韻味和生命力。
關鍵詞:張朝 鋼琴作品 民族音樂
在眾多民族特色文化中,京劇被譽為國粹,歷經200多年的社會文化變遷,是我國音樂藝術文化的瑰寶,以京劇音樂元素作為創作鋼琴作品的源頭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因此,筆者將對張朝的鋼琴獨奏曲《皮黃》進行研究,從創作背景、京劇元素的運用等方面,深入剖析張朝在《皮黃》創作中的獨特藝術手法,掌握現代作曲技法為創作跳板、用洋器唱國腔的藝術手段,深刻領會國粹京劇與西洋器樂鋼琴大膽融合、創新的藝術魅力。
一、創作背景及藝術成就
(一)皮黃的由來
鋼琴獨奏曲《皮黃》的獨特京劇韻味,與張朝長年的京劇藝術研究密不可分。京劇是我國漢族戲曲劇種,被稱為國劇,歷經200多年的社會變遷。京劇的產生主要受徽劇、漢劇、昆曲和秦劇四個地方劇的影響,其中徽劇、漢劇對京劇的創作影響巨大。據史料記載,清末時期,著名的“四大徽班”以為乾隆皇帝賀壽為由進京演出,并于嘉慶時期偶然與漢劇藝人同臺獻唱,意外地將徽劇的二黃(簧)主要聲腔和漢劇西皮的二黃(簧)聲腔巧妙結合,又隨之吸收了昆曲、秦劇的劇目和曲調誕生了最初的京劇,俗稱“皮黃”。張朝便以皮黃來命名作品。
皮黃腔作為民間劇種的基礎唱腔之一,在徽劇、漢劇、京劇這些聲腔發達的大劇種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在京劇中的發展最為明顯迅速,我們也習慣性地將京劇視為皮黃腔的代表劇種。“皮黃”即“皮簧”,是京劇兩大主要唱腔西皮和二黃的縮略。
徽劇作為京劇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清朝初期主要活躍在江南地區,之后通過戲班子的走南闖北和勞動力輸出,在流動過程中廣泛融合了其他地方劇種的音樂元素。后在乾隆時期四大徽班進駐京城,充分借鑒了昆劇、秦劇的表演方式,形成了高超的藝術內涵。道光末年徽劇不斷地吸收蛻變,尤其是在與漢劇的融合創新后,京劇誕生。民國初期,京劇在我國各地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我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將京劇藝術首次帶向世界,兩次出國赴日進行京劇演出及交流,之后帶團出訪美國,引起極大反響。不僅如此,在蘇聯的演出更是在戲曲界取得了極大成功。時至今日,京劇作為板腔體唱腔的音樂體系已逐步成型。
(二)《皮黃》的創作理念
《皮黃》創作之時恰逢張朝的30歲生日,是其在萬分感慨中即興創作的鋼琴作品。張朝以而立之年作為一個人生節點,對自己之前的人生軌跡進行追憶和回放,像張朝自身敘述的那樣,鋼琴獨奏曲《皮黃》正是其人生經歷的模板,這是一首充滿故事、飽含情感的鋼琴敘事曲。《皮黃》是張朝兒時追踩的樹影,是童年摩挲的圖書,是少年壯志的夢想,更是青年拗口的情詩。它裝載著張朝太多美好的回憶,少年時純真的想法、快樂的時光,成長時不同的遇見、更替的環境,學習中變遷的歷史、鮮明的人物等都能在作品中得到相應的印證。張朝之所以創作了這首充滿回憶的鋼琴作品,不僅為了回憶之前的生活和心路歷程,更是拋棄了成人世界的有色眼鏡,站在年少時的自己身邊,用清澈的雙眼、好奇的心態去觀察世界、品味事物的新鮮與美好。張朝也希望聽眾通過對本作品的聆聽,在豐富人生閱歷的同時,不忘最初的天真與美好。筆者認為《皮黃》不僅是張朝的成長回顧、情感追溯,更是他寶貴美好記憶的收藏夾,在美好動聽的音符中不斷跳躍。
(三)《皮黃》的藝術成就
張朝的鋼琴獨奏曲《皮黃》于2007年首屆“帕拉天奴”杯鋼琴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該作品作為鋼琴和京劇元素完美結合的成功案例,在我國當前的鋼琴作品創作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張朝借鑒京劇的板式結構,在鋼琴創作中加入其極具戲劇性的變化,創新地將京劇元素嫁接到鋼琴演奏作品之中,以鋼琴音樂展現其飽滿的音響、夸張的表現力,《皮黃》這首充滿京劇風味的鋼琴敘事曲便油然而生。
二、《皮黃》中京劇元素的運用
(一)京劇板式結構的運用
京劇藝術中結構及唱腔的基礎便是板式,是根據各種節奏、速度等因素創作的伴奏、唱腔模式。在京劇戲曲的演繹中,節奏和速度一般是由擊板和敲鼓來掌握的。擊板也稱之為板,常在京劇中來表示強拍。擊鼓則稱之為眼,在京劇中表示弱音,這樣各種板式結構的結合,為京劇唱腔及伴奏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戲劇效果,越多變的板式結構,越能體現故事情節的波瀾曲折,從而促使京劇的整體演繹效果更加逼真。這便是板式結構在京劇戲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同理,其在戲曲音樂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時刻彰顯著別樣的藝術魅力。
鋼琴獨奏曲《皮黃》在傳統京劇為核心創作的基礎上,加入了導板、原板等十個聯系密切的創新小段落。其中,除了作品中的尾聲以外,其余九個小段落都是在京劇特有的板式結構基礎上變化創新得來的,我們也可以將《皮黃》視為以京劇中典型的板式結構為中心來進行創作的。
(二)京劇唱腔旋律的運用
想掌握京劇唱腔的特點,首先要明確核心音及音調的運轉。在鋼琴獨奏曲《皮黃》中,張朝以“mi, sol, la” 這三個微妙的、涵蓋豐富的、包含了我國五聲調式中兩個最有特色的音程——小三度、大二度為核心音。利用這三個音為作品的創作基礎,連續的重疊加花,在樂曲的看似不同中還保有相同之處,三個核心音貫穿整首作品的始末。像京劇在演唱過程中,聽者會明顯感覺到唱腔旋律上、下兩句之間有重復這一特點。皮黃腔也延續了這一創作原則,在每個樂句的結構中,都會與上、下句有明顯的照應,同時也會依照板式中節拍的不斷變化,進行重復循環、變化再現。在鋼琴獨奏曲《皮黃》中原板、二六、流水等段落,都明顯運用了這一特色創作。它們都是以原板的上、下兩句為基礎,主旋律是典型的西皮腔,比如樂曲中段的慢板段落,張朝以模仿二黃的音調來讓整體的情緒自然、沉穩、舒暢,是經典的二黃腔旋律的再現。在尾聲段落中,張朝又利用柱式和弦完美再現了原板的旋律主題,形成作品整體的前后照應。這便是鋼琴獨奏曲《皮黃》中西皮和二黃在旋律腔調創作上的重要位置,自然流暢的轉換、銜接唱腔,使《皮黃》一氣呵成,行云流水。
三、結語
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在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磨礪創造中,配合大膽創新的創作技法,因地制宜地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當下,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作曲家投入到鋼琴創作之中,越來越多飽含中國味的鋼琴作品走向世界,活躍在國際鋼琴樂壇。京劇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瑰寶,其藝術魅力不僅體現在國粹這個名號中,更體現在它精湛的曲藝里,因此,越來越多的鋼琴作曲家關注于此,大膽地將京劇這門悠久的戲曲文化融入我國現代鋼琴的音樂創作之中,以創新的手法將兩者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眾人面前。張朝便是以現代作曲技法為創作跳板,用洋器唱國腔,創新地將國粹京劇與西洋器樂鋼琴進行完美融合、創新和推進。
參考文獻:
[1]潘瑾.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中京劇元素的運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陳昱青.張朝鋼琴作品《皮黃》的演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3]趙瑾.張朝鋼琴曲《皮黃》的演奏與欣賞[J].鋼琴藝術,2010(09).
(作者簡介:劉菁菁,女,碩士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