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公益性數字文化為研究視角,首先分析了公益性數字文化的內涵,然后在總結現階段建設現狀以及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完善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數字文化 公益性 體系
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基于此,筆者針對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相關問題的探討具有現實意義。
一、公益性數字文化內涵
所謂公益文化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產業,與盈利性為目的的文化產業相比較,公益文化更加注重社會效益的實現,為社會提供不具有競爭性的文化發展領域,在實踐中主要包括廣播電視事業、圖書與報刊出版業、文化與社會科學研究等方面。在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公益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文化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關鍵環節與手段,屬于大眾文化中的一員。
對于數字文化的理解,從字面上來看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方面是指利用數據形態去發展文化,以網絡為媒介去傳播文化,就目前發展來看,數字文化應該是人類文化數字化形態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數字與網絡是新興文化形態,數字文化是對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詮釋,也是文化發展的階段。可以說數字文化就是以數字特性表現出來的文化,是以文化的數字為基本形態的文化領域。
公益性數字文化實際上是公益文化與數字文化的有機結合。在發展過程中,其以國家的公共投入作為基礎,在發展中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價值訴求為指導和目標,以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傳播網絡化、文化服務廣泛化、文化管理智能化為基本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公益性、均等性、透明性、普惠性等基本特點,在本質上依然屬于文化的一種形式。從實踐的角度來講,這一文化形式應該包括數字化的大眾傳媒,如數據電視等;從服務對象的角度來講,這一文化形式應該包括青少年數字公益文化、弱勢群體數字公益文化、大眾數字公益文化等;從內容上來看又可以將其分為農村、城市、社區、企業等基本類型。這一文化形式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技術性、平等性、互動性等。
二、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現狀
從時間上來看,公益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在2010年“十二五”規劃中正式提出的;2011年3月“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正式對全面構建公益性數字文化體系做出了規定。可以看出,這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念提出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國公益數字文化的建設卻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1]
從國家層面上看,公益數字文化的建設實踐主要包括以國家文化部為主導部門的文化信息共享系統、數字化文化館工程,以及以廣電總局為基礎的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工程。其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國家財政部與文化部共同推進的公益數字文化工程,在開展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將各層級文化站作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絡這些文化傳播媒介,在全國范圍內對文化資源進行共享。到目前為止,這一工程已經涵蓋了1個國家級中心、33個省級服務中心、2840個縣級服務中心、28595個鄉鎮級服務中心、60.2萬個行政村級服務中心。在這一工程中有近70萬工作人員,接受服務的人民群眾已經超過11億。[2]為了有效解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困難,在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的宏觀背景下,1998年廣播電視村村通這一項目已經開始啟動,到2005年為止,經過7年的發展,第一輪工作圓滿結束。從2006年開始,這一工程繼續進行,本著“成果鞏固、范圍擴大”的基本理念,進一步為廣大農村以及農民群眾帶去了實惠。截至2010年,實現了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的目標。截至目前,經過“十二五”期間的不懈努力,廣播電視村村通這一工程已基本結束,在圓滿完成村村通任務的基礎上,達到了戶戶通的實際效果。
數字化文化館建設也是現階段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關注對象,省—市—縣—鄉鎮四級聯動的數字文化館體系已經基本構建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帶去了普惠性的數字文化服務,開展了包括舞蹈、美術、音樂等在內的培訓活動與智能化服務,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增添了動力。未來數字文化館建設的主要方向應該是共享性軟件的開發。
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下,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實現了對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反哺。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大力建設公益數字文化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從政策支持的角度來講,長效性的政策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第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頂層的設計與規劃依舊存在諸多不足;第三,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高端技術人才依舊比較緊缺;第四,從實踐探索的角度來看,在經濟欠發達區域以及偏遠農村的體系建設依舊不夠完善。可見,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還需要不斷的努力與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構建公益性數字文化體系的思考
第一,應該進一步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使得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合力,推動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基于此,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地方相關部門應該結合發展實踐與未來發展要求,盡快頒布實施法律法規與指導性文件,切實將構建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到國家及地方發展戰略規劃的高度予以重視,將這一服務體系的構建水平作為評價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針對大型工程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經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例如各級政府應該積極關注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基于本地區發展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文化館服務體系。
第二,進一步完善相關運行機制。首先,應該努力打造多元化共同發展、共同推進、共同努力的建設主體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始終為主體,政府的投資始終為主要資金來源,同時要積極鼓勵與引導其他資金的注入,并通過政策鼓勵與財政補貼使得其他類型的主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其次,組建可以實現統籌規劃與管理的機構,這樣就可以避免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分割分塊、各自為政的問題,進而提高工程建設效率。最后,在構建這一體系的過程中,應該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技術的創新,為構建文化服務體系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與人才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完善的公益性數字文化體系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精神需求的需要,是促進文化繁榮、實現中國夢偉大構想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黑龍江省基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05).
[2]宋秈.Fu公共文化服務落地:公益性文化單位與基層鄉鎮的共建服務模式——以門頭溝區龍泉鎮東龍門社區數字文化社區為例[J].信息化建設,2016(07).
(作者簡介:劉健,男,大專,昭通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公益性數字文化館建設)(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