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豫 張劍華
摘 要 服務期違約金是現代勞動合同中的一項重要制度,這一制度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實現勞資雙方的共贏。但關于其適用范圍的問題,現行《勞動合同法》只規定了服務期與競業限制的違約金,而在實踐中當事人經常約定的特殊物質待遇服務期在《勞動合同法》中卻沒有規定。本文旨在討論,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及是否應當針對特殊物質待遇違約金進行相關立法并提出完善建議,以期有所貢獻。
關鍵詞 勞動合同 違約金 服務期 特殊物質待遇
作者簡介:李玟豫、張劍華,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53
一、問題的提出
服務期違約金制度是公司企業用來留住勞動者、使其履行勞動合同中規定的服務期義務的重要手段,但這同時也對勞動者的自由產生了一定限制。服務期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并與之訂立協議,約定勞動者必須為用人單位提供服務的期限。我國《勞動合同法》對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作了具體的限制 。但實踐中用人單位常給予勞動者的特殊物質待遇,《勞動合同法》卻沒有對其作出相關規定,這使得相關爭議糾紛無法可依,司法裁判也在適用法律上處于困境。
二、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
《勞動合同法》將約定違約金的范圍限于兩種情況,即違反服務期或競業限制約定,關于服務期的違約金理論學說。大致可以劃分為任意說、禁止說和限制說。任意約定違約金,是指約定服務期違約金的情形沒有限制,只要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那么可以任意設置違約金的數額、適用條件。禁止約定違約金是指在任何條件下都禁止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服務期違約金,也就是反對違約金條款。違約金的限制說是指對勞動者違約行為設定違約金只限于一部分情況,勞資雙方不得任意約定違約金,而只得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約定違約金。而《勞動合同法》體現了限制違約金的觀點。
筆者認為,綜合考慮,應當采納限制說。違約金本質上來說,是對勞動者的限制,讓勞動者無法任意地離職自由選擇工作。所以如果采取任意說,用人單位將有可能濫用權力,任意限制過長過高的違約金,把勞動者困住,這不利于市場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將使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面前處于極度的弱勢地位,自身的合法權益也無從得到保障。目前,用人單位對于勞動者而言,仍然處于優勢地位,立法不應該再對這種優勢地位繼續加強。
而如果采取禁止說,的確勞動者的權利得到充足的保護,但是,用人單位的權利則無從保障。為了招攬勞動者,用人單位往往會用出資招用、培訓、提供特殊物質待遇等方式吸引勞動者,這些前期投入需要勞動者進行一定時間的工作,用人單位才可能收回投資。如果對于違約金一昧禁止,那么勞動者也可能濫用權利,任意跳槽,用人單位的損失則無從救濟。
而限制說,對違約金進行了數額和范圍上的限制,既保障了勞動者的權利,又兼顧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同時,讓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對等,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市場。
三、特殊物質待遇服務期違約金
(一)特殊物質待遇的概念
各地采取的限制違約金均將違約金限定于商業秘密和服務期兩種情況。關于服務期,《勞動合同法》規定,只有用人單位履行了提供專業技術培訓這種特殊義務才允許設置違約金。
然而,在實踐中還存在一種特殊物質待遇,即用人單位為招攬人才,而為其開出的特殊條件,如幫助解決戶口問題,提供房產交通工具等。這種由用人單位提供的條件統稱為特殊物質待遇。這里說的特殊物質待遇,是用人單位給予特殊勞動者常規勞動待遇(即一般勞動者都應享有的勞動報酬、福利、社會保險待遇)之外的待遇。實踐中,特殊物質待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可直接用金錢衡量的,如房產、汽車等,一類為難以直接用金錢衡量的,如落戶、安排家屬工作等。而當今立法對于設定服務期違約金僅限于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情況,但當勞動者尚未履行完畢服務期義務即要求解除合同的,用人單位往往以曾提供特殊物質待遇為由要求勞動者賠償違約金。那么,司法裁判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支持用人單位的訴求呢?
(二)案例引入
2011年9月28日,王某作為寧夏某公司的職工,根據某公司的通知,以王某的工作年限及職位為計算依據,認定王某作為某公司內部職工,享有購買房屋的優惠條件,并給予王某優惠60872元,雙方就此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以外的《補充合同》一份,該合同約定:“王某作為某公司內部員工購買指定商品房時享受優惠折扣金額為60872元,王某在與某公司簽訂享受優惠折扣金額房屋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之日起若5年內離職、辭職、單方中止勞動合同或被公司辭退的,應補繳購房時享受的優惠金額,并承擔同期銀行貸款利息。” 2012年3月1日,王某提交離職報告請求離職,某公司依照雙方簽訂的合同要求被告退還所享受的房屋優惠款時,王某未退還并離開單位。
某公司以勞動爭議為由起訴法院,請求被告向原告返還其購買房屋享受的優惠折扣價款60872元,并承擔自2011年9月28日至起訴之日止的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息8405元,共計69277元。
終審判決中法院認為,本案中,被上訴人對上訴人王某給予一定數額的購房優惠補貼,實際是給予員工的一種福利待遇。雙方因該購房優惠補貼發生爭議,應為福利待遇糾紛。上訴人王某與被上訴人某公司簽訂的《補充合同》為當事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屬有效協議。故依據雙方簽訂的《補充合同》約定,上訴人王某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后未滿五年離職,應當退回已領取的購房優惠款60872元及利息。
在陶洪波與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置地有限公司福利待遇糾紛一案13與宋玉婧與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14中,法院也都認定,當事人對協議合同中屬真實意思表示的部分應承擔相應法律后果并以此來確定責任。
通過對案件的整理,筆者發現在實踐中,法院一般會選擇支持依雙方真實意思表示而約定的合同效力。即若事先的確約定服務年限,而勞動者在違反該約定的同時又確實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三)特殊物質待遇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對于特殊物質待遇服務期,目前在我國立法中并無規定,但是,在勞動合同法頒布之前的一些地方立法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門規定,如《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2002)第十四條、《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2003)第十五條等。《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將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縮小至提供專項培訓費用一種情況。對于這一立法選擇,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特殊物質待遇僅僅是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的特殊待遇,不應當附加服務期義務,而且特殊物質待遇與常規勞動待遇的界限往往難以準確界定,所以,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選擇在我國現階段是比較理性的。但是,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特殊物質待遇其實是用人單位的先行投入,如果不承認特殊待遇服務期的話,那么這一部分投入就沒有得到法律的相應保護,所以存在服務期違約金適用范圍過窄的問題。
筆者認為,特殊物質待遇不同于普通的工資福利,是在正常的合同關系之外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勞動者所設置的。很多時候如提供住房或幫助解決落戶這樣的特殊待遇是勞動者愿意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特殊待遇,那么勞動合同可能也就無從建立。然而,提供這些物質待遇需要用工單位進行一定的投入,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解決戶口問題、提供合適的住房都需要付出較大的精力、金錢。這些前期投入往往是用人單位為了招攬、留住勞動者所作出的投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這一部分特殊物質待遇上設置違約金,確有其合理性。如果允許用人單位在更廣的范圍內設置違約金容易限制勞動者的就業自由,會讓勞動者想要更換工作時顧慮良多。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首先,放寬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并不等于允許無限制的設置違約金,違約金數量和服務期長短的設置仍應有一定限制,這樣就可以讓勞資雙方的利益都得到充足的保護。其次,如果不允許設置特殊物質待遇的違約金,在司法裁判中也不支持用人單位的訴求。勞動者看似短期得利,但是一旦這種裁判方式被廣泛應用,那么,用人單位為了規避風險,采取的方式極有可能就是不去提供特殊物質待遇,而這在長期來說,造成了勞動者的重大損失。同時,因為無法通過用提供特殊物質待遇的方式去招攬留住人才,對用人者而言也是重大的損失。所以,這其實是雙輸的局面。馬克思有一個著名論斷:“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如果在立法層面上,勞動者享有特殊物質待遇的權利,卻并未付出相應的義務,那么所造成的結果往往是這項權利的終結,這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偏離了對勞動者傾斜保護的軌道。只有立法者通過制度構建讓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對等,才可能真正構建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
四、總結
《勞動合同法》首次在立法層面上提出了服務期違約金制度,這使得存在于地方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服務期違約金制度得到了法律的明確承認。服務期違約金制度作為一項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協調勞資雙方矛盾的制度,為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健康的勞動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據筆者認為,在司法裁判適用《勞動合同法》中關于服務期違約金的相關規定時,的確出現了因為適用范圍過于狹窄而使得裁判無法可依的尷尬情況。在地方立法中已得到承認且廣泛存在于實踐中的特殊物質待遇并未在《勞動合同法》中得到體現。《勞動合同法》頒布后,司法裁判在解決特殊物質待遇服務期糾紛的案件中,盡管通過運用包括公平原則在內的種種手段,調整了勞資雙方的爭議,但由于立法中沒有明確體現,仍有不足和缺憾。所以筆者建議,在立法中拓寬服務期違約金的適用范圍,增加特殊物質待遇違約金的規定。這樣做,維護的不僅僅是資方的利益,更保障的是整個勞動市場和勞資關系的健康、穩定與和諧。
注釋: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參考文獻:
[1]馮彥君、王天玉.勞動合同服務期規則的適用——以“東航返航事件”為切入點.當代法學.2009(4).
[2]鄭尚元、李海明.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3]侯玲玲.勞動者違約金約定禁止之研究.當代法學.2008(7).
[4]馮彥君.勞動合同解除的“三金”適用與《勞動法》的修改//葉靜漪、周長征主編.社會正義的十年探索:中國與國外勞動法制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董保華.論勞動合同中的服務期違約金.法律適用.2008(4).
[6]董保華、于海紅.勞動合同違約金立法評析.中國勞動.2005(2).
[7]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8]董保華.論勞動合同中的服務期違約權.法律適用.2008(4).
[9]王全興.基于法益結構的制度選擇《勞動合同法》草案中若干選擇的評析與建議.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3).
[10]陳勱卓.服務期違約金制度研究.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