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變革,財富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財產的范圍和種類也日趨擴大。人力資本對于家庭財產的貢獻率與日俱增,然而我國并未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因此本文從人力資本應當納入夫妻共同財產的觀點出發,了解人力資本的現狀及概述,分析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原因,探究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立法可行性。
關鍵詞 夫妻 共同財產 人力資本 可行性
作者簡介:王澤鈺,西藏民族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58
一、問題的提出
(一)李某離婚案
李某(男)和張某(女)登記結婚。婚后男方考上大學,因此賺錢養家以及供應學費都由女方承擔。畢業后李某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在一家醫院工作。雙方育有一個孩子,一直由女方撫養。共同生活了五年后,李某以文化程度差異導致無共同語言為夫妻感情破裂的理由,提出離婚。在法院審理的過程中,女方提出,自己婚后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撫養孩子和為男方讀書提供后援支持上,自己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離婚時亦沒有充裕的共同財產可供分割,所以不同意離婚。經法官調解,男方同意一次性支付女方經濟補償7萬,最終雙方離婚。 本案如果不采用調解的方式結案,而是由法院嚴格按照現行《婚姻法》進行判決,張某將只能獲得少量的夫妻共同財產,其價值遠遠小于7萬元的經濟補償款。離婚后李某的經濟狀況在正常情況下是穩定且增長的,而張某在經濟方面的增長幾乎為零。因此,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有助于保護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弱勢一方的利益。
(二)奧本潤離婚案
類似的案子在美國則有不同的判決結果。紐約州的奧本潤案: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丈夫出國在醫學方面學習深造,幾年后取得了醫師執照。在丈夫上學期間,由妻子承擔家庭的主要支出,包括部分的求學費,還有家務勞動以及其他的家庭日常管理活動,之后夫妻離婚。法院依據相關的法律做出判決,丈夫分11年的期限將18.8美金給付妻子,給付標準是按照丈夫醫生執照價值的40%來計算。這不難看出,美國的法律是將人力資辦納入到夫妻共同財產范圍中,以便在離婚時照顧到處于弱勢地位的妻子的合法權益。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不僅享受著權利還承擔相應的義務,夫妻作為一個整體為了家庭利益的最大化都會做出不同程度的犧牲,但這是建立在對婚姻關系信任的基礎之上。按照我國法律,如果婚姻破裂,人力資本投資所得的收益就有兩個人變為一個人,這對于在婚姻關系中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為支持對方取得人力資本的一方來說十分不公平。
二、人力資本的概述
(一)人力資本的概念
人力資本的概念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增強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特定職業的專業化,有利于發展自身技能,有利于完善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個人的就業和擇業。
(二)人力資本的特點
1.物質屬性。包括七個方面:第一,無形性,人力資本的價值依附于人們的生產勞動。第二,外生性,人力資本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改變。第三,社會性,個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力資本具有社會屬性。第四,時效性,人力資本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過程性。第五,層次性,即個人的能力、思想及環境不同,所形成的人力資本也不同。第六,依附性,關于人身和物質的依附。第七,耐久性,人力資本的收益一般可以持續到壽命的終結期。
2.價值屬性。主要表現為自增性,當人力資本形成后,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反復使用以便增強對知識的熟練度,并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和方法完善,將會有效地提高人力資本的能力,因此人力資本自身就可以創造人力資本。比如,一個學醫的實習生一開始進醫院什么都不會,跟著導師反復地實踐操作、總結經驗,如此往復他就會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實習生升級成為一名有經驗的醫生。
3.投資屬性。人力資本的投資屬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投資性,一定的費用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必要條件。第二,盈利性,人力資本的最終需求是收益。第三,收益遞增性,人力資本的能動性促進回報率的增長。第四,投資主體多元化,年齡段不同的主體對其投資的客體都是不相同的。
(三)婚姻關系中人力資本的范圍
在婚姻法領域,較少使用“人力資本”這一概念,學者們在涉及到相關問題的論述時,常常采用“學歷、資格證書和執業執照”這樣的表述來替代“人力資本”。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資本的范圍受到以下條件的限制:
1.人力資本的產生必須是來源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進行知識的儲備與能力的拓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往往能形成不同的人力資本,但婚姻法所調整的對象是只有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人力資本。
2.人力資本的取得是以接受了對方的協助和花費了夫妻共同的財產為前提的。夫妻一方取得的人力資本如果全部都是自己的付出沒有對方的一點功勞,這項人力資本就不是本文所研究和關注的對象。
3.人力資本是內容廣泛且豐富的概念。人力資本在本質上是通過投資能帶來產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我們為了避免研究對象過于寬泛,將它限于學歷、職業資格證書和執業執照。
三、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原因
(一)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應屬于共同財產
有學者提出“夫妻經濟合伙說”的觀點: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人力資本的獲得者需要刻苦地學習、掌握知識,參加培訓補習班,思考并且運用所學知識到實踐領域,通過專業考試等復雜的程序,對于人力資本而言,就是直接貢獻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另一方,不僅要維持家庭生計,處理家中的日常瑣事,甚至還需要工作并用自己的收入來支付家庭中另一方的學習成本,對于人力資本而言,屬于間接貢獻者。 這體現了夫妻雙方對于共同財產取得的協作關系。雖然分工不同,但達到的目的都是為了婚姻關系的更好發展。
(二)實現男女平等和離婚自由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角色規范在一種長期的歷史積淀的中形成,它直接規定了男女主要活動的不同領域,同時也劃分了男女不同的責任與權利范圍。男性運用自己的人力資本進行求職時遇到了障礙,迎難而上似乎是不可規避的義務,而女性在運用自己的人力資本進行求職時遇到了障礙,似乎回家挑起相夫教子的大梁,更是“知難而退”的明智選擇。這直接導致了無數女性主動或被迫放棄應有的權力和資源,失去了自身發展的機會。根據《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在85%以上的家庭里,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務勞動的時間達4.01小時 。因此,男性在取得事業成功的背后少不了女性的付出,應當對她們平等對待。
婚姻自由是由離婚自由和結婚自由所構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些婚姻關系早已名存實亡,但是一方拒絕離婚,經濟狀況是其憂慮的主要原因。離婚對于那些缺乏職場經驗或是為了家庭和另一半而犧牲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方,就等于是經濟和婚姻的同時破產。如果離婚時對人力資本的價值進行評估,給與間接貢獻者合適的財產分配,上述問題將會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三)適當照顧子女和女方的權益
對于公平正義的理解不應狹隘的解釋為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人,而我認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標準才是對于公平正義的恰當詮釋,對弱者的特別照顧正體現了這一原則。在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并未包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人力資本,這將導致適當照顧子女和女方的權利這一規定無法得到落實。一般來說在婚姻家庭中,女方的主要任務是收拾家務照顧子女,很少有機會通過學習來形成人力資本。男方更有機會和條件去獲取人力資本的投資享有權,這就意味著女方承擔了家庭事務的重任,給與男方獲得人力資本最充分的物質和精神支持。但在離婚時,男方卻獨享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所獲得的人力資本的收益,這樣將會使女方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可以體現適當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
(四)對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有重大的影響
照顧家庭的技能具有專用性,因此操持家務一方所受的損失在離婚時就表現的越大。而另一方通過學習取得執照獲得就業能力,其技能不會被婚姻關系的終止所影響。如果不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有財產范圍,一方面給女性造成了當前和未來的損失,更甚者,男性引起的機會主義離婚易發生。另一方面,喚起婦女意識的覺醒,她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在未來存在風險,因此降低了自己對家庭的貢獻,如果家庭成員都成為了利己主義者,這樣將會降低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四、立法構想的可行性
(一)人力資本具有財產屬性
財產的本質特征在于其收益性,收益性不僅表現在當下,還表現在未來,收益的穩定性不考慮在內。而人力資本是人們通過時間、金錢以及實踐投資的產物,對于未來所獲得的收益是可預期的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呈現穩中增長的趨勢。因此,將人力資本可以看作是一種財產,具有可分割性。如果將人力資本限制在夫妻共同財產范圍之外,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過于狹隘,不利于保護一方的期待利益。
(二)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我國現有法律框架有其發展空間
我國婚姻法關于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規定中有“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這樣的兜底條款,目的是在給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留有一片空間。并且在現行婚姻法中規定了將知識產權的收益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這為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提供先例和可能。因此立法要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是有據可循的。
(三)司法實踐為人力資本的分割提供了可參考的模式
離婚時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的知識產權收益包括兩部分,一是已實現的知識產權收益,二是未實現的知識產權收益。對于未實現的知識產權收益的分割在司法實踐中有兩種方式:一是享有知識產權的一方給未享有的一方進行補償,補償的金額由專業人員進行評估的金額標準為限。二是暫不分割,夫妻二人共同擁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當知識產權的收益實現時再進行分割。因此,將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司法模式,可借鑒知識產權的模式。
(四)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力資本納入夫妻共同財產有緊迫需求
婚姻是以共同生活為目的,是建立在夫妻之間相互依賴和信任基礎上的合作,我們不應過分物質化他們的關系。但是我們也應明確夫妻共同財產的具體范圍,以減少家庭生活的糾紛,促進社會的穩定。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和財產糾紛的多樣化,我們應當立足實踐、與時俱進,完善立法。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到來,我們還應與國際接軌,根據我國國情借鑒不同國家的法律,取其精華,共同發展。
注釋:
吳珺琴.淺析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中現存的三個問題.警官教育論壇.2006.
馮桂.美國財產法——經典判例與理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108-110.
劉珊.論夫妻共同財產的若干法律問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30-31.
全國婦聯、國家統計局.第二期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報告.婦女研究論叢.2001(5).
參考文獻:
[1]付泳、郭龍.人力資本理論問題論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2]陳葦.完善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構想.中國法學.2000(1).
[3]陳曉琴.離婚婦女財產性權益保護研究.四川:四川大學.2007.
[4]張華貴.離婚夫妻人力資本分割問題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