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 史貝貝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精神世界的藝術表達,也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在幼兒園的中大班中,經常會看到孩子們用游戲材料簡單地制作“槍”,還會假裝處于一個作戰的情境之中,互相觀察、瞄準、躲閃。這種行為是媒體中的作戰情節、畫面誘發了幼兒的模仿,還是個體潛意識中存在這種“作戰”情節?然而,無論如何,作為一種自發性的游戲行為,它如此頻繁、普遍地發生著,無論教師還是幼兒都對它充滿好奇,它是“潘多拉”的盒子,還是一次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呢?如何對幼兒的自發行為進行價值判斷?

一提到作戰游戲,可能很多人心里都會有一些擔憂和疑惑。很多幼兒園在開展作戰游戲,但內容和形式不太一樣:有的是讓孩子們全副武裝,在叢林中全真模擬戰爭的現場;有的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孩子們在教室有限的空間里假裝攻擊或躲閃……面對孩子們的這種表現,我們內心的矛盾不言而喻:是支持孩子去充分體驗,還是阻止孩子的“攻擊性表現”?讓孩子體驗了這種游戲,那如何才能夠不一直停留在“打打殺殺”上?社會心理學“波比娃娃”實驗,證明了幼兒能夠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攻擊性行為,那么,如何讓游戲避免出現攻擊性行為?如何在不損傷孩子們游戲熱情的前提下,將作戰游戲引向一個積極的方向?
面對教師和孩子們對“作戰游戲”的高度熱情,我們分析了出現的原因:一方面這種行為是孩子“天然”的表現,“戰爭”內容讓孩子們感到很刺激、有趣,能夠讓精力得到充分釋放;另一方面,這個班級的孩子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男孩,導致這種“需求”更加普遍。
清晰的價值判斷是教育活動開展前的必要思考。自發游戲是幼兒自然、自主發起,幼兒主導的游戲,這種游戲中蘊含著很大的隨機性和可能性,帶給幼兒不同于日常區角游戲的體驗,它能夠給予幼兒充分的創造、表達、交往的空間,讓兒童的力量、身心得到充分釋放與展現。為了理清“作戰游戲”的價值,相對把控游戲的基本走向,避免作戰游戲誘發的攻擊、敵對等負面情緒與關系,我們依據大班幼兒的發展目標,繪制了“活動價值網絡圖”,把這一游戲中可以發揮的團隊協作、創造性解決問題、自我保護與自我調節等進行了分析,同時分析了幼兒原有經驗、可能開展的過程、每個環節的價值、潛在的隱患等。
在日常實踐中,教師很容易將孩子的游戲等同于區域活動,缺乏對游戲精神的理解、對幼兒主體地位的尊重,“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有時與行為相脫節。讓教師在支持孩子興趣的過程中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次理念的洗禮。同時,挑戰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尤其對于該班級的教師來說,他們經驗豐富,一直在進行社會性教育的研究,應對孩子之間的交往問題比較得心應手。總之,根據對幼兒發展水平與發展目標、教師能力等的分析,我們認為這個活動是在班級老師和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之內,可以嘗試開展。
在自發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導者,教師需要在追隨幼兒的過程中及時地解讀、支持,“拓寬”“豐富”游戲的內容,讓游戲的價值得以實現。
1.如何讓自發隨機的行為變成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作戰游戲”開始了,每個孩子都興奮、緊張地投入其中,節奏極其緊湊,過程充滿了不可控性,老師以角色介入游戲之中,師幼的表現可謂“瞬息萬變”。孩子們自發做出的躲閃、瞄準、奔跑等等零散動作,如何能夠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活動方式,從而使孩子的經驗隨著游戲的持續開展得以提升?在作戰游戲中,我們從游戲的玩法、角色、規則、材料等游戲開展的條件進行了“預設”,當孩子發現游戲玩不起來的時候,教師與幼兒共同對游戲過程進行回顧,找出其中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對教師來說,這是一個引導幼兒逐步從零散、隨機的行為變成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的過程。幼兒從無意識的假裝作戰,通過計劃-游戲-反思-調整的過程,建立起群體間相互合作、相互約束的規則,讓這個游戲越來越好玩。

2.幼兒在游戲中的哪些表現,是需要“放大”的學習契機?
在作戰游戲中,游戲情境的多變性、同伴行為的不可控、低結構的游戲材料等,讓每次作戰游戲都會發生許多讓人“意外”的事件:突然出現了一位倒地不起的“小士兵”、有的“士兵”在游戲過程中“偷偷”撿子彈、護士也參與“作戰”導致小醫院沒有人了……在與孩子們討論的時候,孩子們總能夠提出干擾了自己獲勝的“障礙”,比如關卡太難、有人不遵守規則等等,也有我們發現的問題,但孩子沒有提出來。那么,孩子們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老師還要提出來討論嗎?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研討:作戰游戲以孩子為主體,但不是意味著教師要“無所作為”;相反,孩子們的表現給教師創造了更多教育契機,如果能夠在孩子們多變的行為軌跡中發現他們的真實需要,通過師幼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創造讓游戲得以豐富和完善,就能夠讓這個游戲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在作戰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通過拍照、記錄、視頻等途徑梳理每個孩子的活動軌跡,梳理出孩子們的游戲戰略,以此作為設置游戲規則、改變游戲玩法、調整游戲材料、明確角色身份等的依據。這就要求教師在游戲過程中,既要尊重、欣賞和接納孩子的表現,同時要在孩子的行為中看到發展的線索,這樣才能在師幼間高質量的互動中讓游戲走向深入。
3.選擇什么樣的方式,能夠給予幼兒有效支持?

在日常區域游戲中,教師支持幼兒游戲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通過對話,包括游戲前后進行的計劃與回顧環節;通過環境,如墻飾、材料、空間布局等;通過行為或活動,如示范、組織教育活動等。在作戰游戲中,教師充分運用了以上途徑,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引導他們在互動中學會自我管理、同伴交往等。不僅如此,針對作戰游戲中孩子們原有經驗不一致的情況,教師調動了家長資源、社會資源,讓孩子在社會實踐中拓展相關的經驗;在小組合作出現沖突時,教師能夠引導幼兒調動他們在“比比和朋友”情緒管理課程中學會的交往技能應對問題……總之,在判斷如何支持孩子游戲時,教師能夠用課程的意識看待孩子的表現和需要,同時從多個角度支持孩子的發展。
最初,我們對于“如何支持孩子的自發游戲?”“作戰游戲能開展嗎?”存在很多疑問,而隨著一步步嘗試,這次做與研讓作戰游戲變成了教師和孩子共同探索和創造的過程。
1.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新思考——交往蘊含的學習機會
我園有社會性教育的傳統,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社會性教育的途徑,如一日生活滲透、主題活動、角色游戲、節日活動等。作戰游戲從孩子的自發游戲而來,但是卻在師幼之間的積極互動中聚焦到了“學習始于交往”的命題。
“作戰游戲”中有協商、計劃、合作、對抗等活動形式,蘊含著幼兒的自我調節、兩人之間的配合、小組之間的協調與分工、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對抗等不同層次的心理過程和交往方式,孩子們經常會面臨“兩難”的問題情境,比如怎樣搭建關卡既能夠阻礙對手前進,又便于自己在前進的時候躲藏?這督促他們要充分調動原有經驗、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應對,這些不同于日常活動的社交體驗對孩子們來說十分珍貴。在與不同社會交往單元的互動中,孩子們的自我認知更加明確,情緒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不同經驗的碰撞中形成新的經驗和思考,在充分的交往中發現自己、發現他人,形成了新的交往形式、多元的交往情境,促成了新的心理機能的建立。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習情境”越來越復雜,孩子們感覺、記憶、遷移、想象、反思、推理等各種心理機得到了整合,學習的深度也得到了拓展。不僅如此,隨著孩子們對關卡設置的不斷升級,他們對客觀環境的關注、對環境中資源的利用更加主動,在駕馭游戲的過程中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和成就感。對比日常的區域游戲,作戰游戲中的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可變、具有挑戰性。
2.對轉變教師教育觀念的思考——發現兒童的力量
“作戰游戲”開展以來,孩子們每天期待著“作戰游戲”,情感充沛地投入在游戲中,讓教師強烈地感受到游戲精神在孩子身上的彰顯——自由、愉悅、體驗、創造,它貫穿于幼兒的整個生命活動,孩子們在游戲中釋放著最真實的內心和真正的情感。作戰游戲帶給教師的影響,遠不止是一種創新的活動內容或主題活動,而是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沖擊:在作戰游戲中能夠看到孩子的真實內心,也能看到教師的真實情感。教師在與孩子的積極互動中,發現和欣賞著孩子的力量,感受到了自己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那一張一弛的“力道”,感受著游刃于“放手”與“引導”之間的愉悅體驗。每當班里老師提及作戰游戲的經歷時,都十分興奮、激動,他們發自內心地為孩子們的學習感到自豪。
這個過程是師幼兩個主體相互呼應的過程:孩子們在游戲中發現了自己,釋放了能量,而孩子們積極主動的熱情點燃了教師的靈感,她們也變得十分富有創造性、主動性,支持孩子自主游戲、積極協商、大膽創新、勇于挑戰……總之,她們從兒童的視角感受游戲精神,在兒童的興趣與需要之中探尋教育的更多契機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