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 周丹
今天,早餐的主食是刺猬包,樣子可愛,內含甜甜的豆沙餡。這是一道孩子們十分喜愛的面點。進餐時,我發現男孩多一的盤子里有許多小白點兒。走近細瞧,原來“白點兒”都是刺猬包上的刺。
我好奇地問他:“多一,你這是干什么呢?”多一回答:“我吃早飯呀。”
我繼續問:“那你盤子里的是什么東西?”
多一很淡定地回答:“是刺。我把小刺猬的刺全拔下來了?!?/p>
我奇怪地追問:“你為什么要把刺都拔下來呢?”
多一臉上帶著一副“你的問題根本不值得問”的表情回答我:“因為刺扎人呀!”
為了明確他的想法,我又問他:“因為刺扎人,所以你就把它們都拔下來,不吃了是嗎?”
多一理直氣壯地回復我:“是呀,要是它把我扎壞了,可怎么辦呀!”
為了了解他的感受,我又問:“你有沒有摸一摸它的刺呢?”
多一點頭說:“摸了呀?!薄澳撬鼤銌??”
多一認真地回答:“扎!”
于是,我轉頭問同桌的其他小朋友:“孩子們,你們覺得呢?”
這時,也有小朋友表示同意“小刺猬的刺扎人”的觀點。

我再問孩子們:“咱們吃的是豆沙包,它只是做成了刺猬的形狀。你們就覺得它的刺扎人,是嗎?”孩子們紛紛表示認同。本來這一桌只有多一拔下“刺”吃豆沙包,經過這一討論,一桌的小朋友都開始“拔刺”,大家吃得還很高興,于是早餐變成了“拔刺”游戲。
過了幾天,趕上早餐又吃刺猬包,多一又開始拔刺了。我趕緊給他解釋:“多一,這個小刺猬包是用面做的豆沙包,它的刺也是面做的,不會扎的,而且你不吃掉得多浪費呀!”可多一堅定地認為:“這是刺,扎人,不能吃!”我想知道原因,于是問他:“為什么刺不能吃?”多一耐心地解釋:“我們家吃魚的時候,媽媽就說刺扎人,不能吃!扎了就該上醫院了!”我試圖跟他辯解:“媽媽說的那是魚刺,不是這個刺?!笨啥嘁淮蠛埃骸斑@個是刺!”這時,有小朋友晚來園,我只能中斷討論。

過了一會兒,我又來到多一身邊,我們再次討論了“刺”的問題,多一依舊認為小刺猬的“刺”是扎人的。我請他嘗試觸摸小刺猬的“刺”的時候,只見他用食指很輕地碰了一下“刺”,就很快把手縮了回去。當我讓他嘗試吃刺的時候,還是被拒絕了,他依舊認為“刺”是扎人的。這時候,坐在多一對面的小朋友邊舉著手里的刺猬包邊說:“我就把刺吃了。”又有小朋友來園,我離開了他們的餐桌。雖然沒有看到多一之后的行為,但實習老師后來告訴我,多一把刺倒進了牛奶里,說這樣泡一下就軟了,最后他把早餐都吃完了。
分析:多一真是個可愛的小朋友!在小班,他的表達能力相對同齡人較好,平時在游戲活動中積極參與,能夠與同伴、教師良好互動,創造力較強,在班里最愛問“為什么”,也是想法最多的一個。
第一次吃刺猬包時,多一依據自己觸摸刺猬包的經驗——“刺”是扎扎的,斷定刺猬包的“刺”不能吃,并且堅持了自己的觀點。他對于刺猬豆沙包的第一印象,特別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很喜歡想象,常把自己的假想當做真實的事情,以至于對于身邊的事物無法區分出其真實的屬性特征。
同時,這一行為也引起了同桌小朋友的關注,還模仿多一拔刺。模仿恰恰也是小班幼兒的典型行為。他們觀察身邊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于多一而言,小伙伴的模仿也是一種強化。
于是,第二次吃刺猬包時,多一繼續了之前的“拔刺”行為。通過再次交流,我發現他將關于魚刺的原有經驗遷移到了刺猬包上,結合觀察所得,把刺猬包的刺等同于魚刺,進而認為刺猬包的刺也不能吃。
當我向他解釋,刺猬包是用面制作的,不會扎到他,并且也有小朋友邊用行動演示邊聲明刺猬包的刺能吃,多一雖然沒有回應,但他的內心肯定是有所觸動的。之后,他開始思考自己之前的判斷,通過自己關于面食的已有經驗,嘗試將刺倒進牛奶里,從而使刺變軟了,獲得了更加豐富的關于刺猬包刺的相關經驗,改變了自己起初的判斷,進行了新的嘗試,用自己的辦法解決了吃“刺”的問題。能傾聽別人的想法,及時思考并調節自身行為,恰恰反映多一已經具備初步的反思意識——這也是良好的學習品質之一。
雖然在成人眼里,多一“拔刺”的想法很幼稚,但換個角度看,多一遇到問題會思考、行動、傾聽、反思、調整。相信此次吃“刺”的經歷會在多一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對面食的理解也會有新的認知!
反思:小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主要通過對物體的看、聽、摸、聞、嘗等操作活動進行,往往在玩耍的同時發生,只能直接、簡單、表面化地認識事物,活動的目的性、順序性、細致性、有意性均較弱。通過“拔刺事件”,我們發現,小班幼兒有能力通過對事物的大量感知,積累富有個性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他們今后進一步理解周圍事物及相關關系的基礎。
接下來,我該怎么做呢?似乎光靠口頭解釋,作用并不明顯。從課程的角度,我該如何回應、支持多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