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朝陽幼兒園 尹榮
低結構材料能讓幼兒自由改變玩法,發揮想象與創意,體驗操作和探究的成就感,因此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促進幼兒持續專注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將幼兒的內在學習與發展外顯化,促進幼兒身體動作、認知、語言、社會性與學習品質的發展。
有效觀察幼兒在低結構材料游戲中與材料的交互過程及結果,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評價個體幼兒在各個領域的真實發展情況,為教師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提供適宜的活動、游戲材料及恰當的支持與指導等提供了絕好的契機。
由于低結構材料的特性,觀察幼兒低結構游戲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如將報紙同時投放進了小、中、大班班級,對于小班幼兒而言,它是自主撕紙、團紙等提升小肌肉能力的材料;對于大班幼兒而言,它可能是藝術區里創意表達的美工材料,也可能是用于體育鍛煉的自主自制材料。如何解讀3~6歲幼兒對于報紙的創意使用和玩法,進而分析幼兒與其他低結構材料互動時的表現?這對教師是否積累了足夠的游戲知識、五大領域知識、兒童發展知識、教學策略知識與經驗,以及是否能靈活將上述內容學以致用,準確解讀幼兒的行為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挑戰。

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游戲觀察時往往忽略了其與低結構材料的互動,另一方面,在面對幼兒的低結構材料游戲時,教師往往難以把握觀察目標,對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水平和能力難以進行判斷。我園一直以來注重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低結構化游戲材料,并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通過思考,總結出以下三個關鍵點。
與低結構材料互動時的幼兒行為與語言,能讓幼兒內隱的學習與發展看得見,是個體學習與發展直接體現,因此,通過觀察獲得事實數據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這些數據所代表的行為背后的意義,以及這些含義是如何分析和推斷出來的,明確正確的觀察理念、專業理論就十分重要。教師在以往區域游戲觀察中,通常會將不同游戲區域存在不同的核心教育價值作為觀察評價幼兒游戲水平與教師指導的重要依據。例如,圖書區培養幼兒的閱讀與書寫,建構區培養幼兒的搭建技能等等。隨著教育觀念與專業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樹立了突破區域核心價值的經驗固化,從兒童整體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幼兒當下的游戲行為與學習發展,開始注重五大領域之間、兒童個體關鍵性發展指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并且注重在不同游戲類型與游戲區域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延伸。
對區域低結構材料而言,材料能不能串區玩?材料是不是應該體現的最獨特的教育價值?認真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尊重幼兒是游戲和材料的主人”等內容,可以直接回答上述問題,也是教師科學教育觀的直接體現。
材料本身沒有好壞,但是需要與孩子的互動才能體現出材料的價值和意義。如毛根、扣子等低結構材料是否只能投放在小班活動某個區域?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孩子愿意,這些材料都可以成為支持他們探索和學習的保障。再如,幼兒將科學區的多米諾骨牌用到了建構區搭建機器人,一部分教師認為應尊重幼兒的游戲意圖;而另外一部分教師則認為應引導幼兒關注多米諾骨牌本身獨特科學價值。
但仔細分析,“多米諾骨牌有獨特的科學價值”其實是成人的主觀認識,更多的是教師“教”的需要,而不是幼兒“玩”的需要。若非要讓幼兒將多米諾骨牌拿回科學區,引導幼兒“探索”力的傳遞,則暴露出教師教育觀的偏差,忽視了幼兒才是游戲和材料的主人。
可見,所謂材料的“獨特價值”不是成人以主觀經驗預設教的價值,而是基于幼兒發展需要和“自發學”的價值。同時,在幼兒教育階段激發幼兒對材料的好奇心、探究欲與想象力,支持幼兒自主探索、問題解決遠遠比讓幼兒學習“什么是力的傳遞”更為重要。
幼兒游戲和學習的材料形式千變萬化,但其行為背后所指向的關鍵經驗始終不變。因此,教師觀察應不拘泥于材料本身,而應該從幼兒表現的關鍵經驗和幼兒學習過程入手進行分析。
如幼兒將科學區的多米諾骨牌用于進行測量桌子的長度與寬度。此時,教師對幼兒“自然測量”的觀察,如果只從活動的積極性和持續時間來評價,意義不大。教師需要從幼兒選擇工具、測量的方法、測量結果的形成與解釋等方面觀察兒童自然測量發展的實際水平。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幼兒利用多米諾骨牌修建長城,教師可從五大領域觀察幼兒行為背后的關鍵經驗。
從科學領域方面觀察解讀:牌面排列的點、線、面距離等傳遞結果之間的關系;點數積木數量的能力;圖形的組合與分解的能力;模式表征能力等方面能力。從藝術領域進行觀察解讀:幼兒如何運用美工區材料、花紋裝飾“長城”;在繪畫或手工的輔助材料中,他們對色彩、形狀等進行了哪些的創意表達與表現;在長城周圍創設了哪些體現其特點的輔助設施,以幫助幼兒更鮮明的展現長城特點等。從搭建技能方面進行觀察解讀:是否用到了平鋪、延長、疊高、對稱、架空、穿越等搭建技能。從合作能力進行觀察解讀:幼兒是獨自搭建還是合作搭建?搭建之前是否有計劃?搭建途中遇到問題時,大家是如何商量解決的?從學習品質方面進行觀察:在搭建過程中細心、耐力和抗挫能力體現如何?
所以材料只是體幼兒游戲與學習的媒介,而幼兒如何使用材料以及體現出的幼兒關鍵經驗才是核心。
要觀察評價幼兒游戲中蘊含的學習與發展,離不開教師對兒童游戲知識的深入學習與有效運用。幼兒在與材料游戲互動過程中會經歷操作、掌握、賦義這三個游戲階段。如果教師理解并掌握了幼兒游戲的認知發展線索,會對判斷游戲指導的介入時機與方式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例如,新投放材料時區域通常很亂,這是因為幼兒正在探索新材料的屬性與功能,而并非幼兒區域游戲常規不好。如果教師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找出幼兒因身心發展所限而隱藏起來的“真實意圖”,便會更改班級管理方式,將“一次性投放新材料”改為“逐漸投放材料”。
幼兒會通過重復操作不斷熟悉材料的屬性、運轉以及功能,從而達到全面熟練地認識物體。例如,幼兒開始使用多米諾骨牌搭機器人的時候,不斷搭又不斷拆,再繼續重復的搭,這實際是幼兒通過不斷的重復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意圖、完善搭建對象的細節。
當孩子通過重復熟悉材料的特征后,他們開始將自己的“意圖”帶入新的活動中去,對游戲賦予了新的意義。例如,在建構區,當大班幼兒搭建技能熟練到能在15分鐘搭建出一架戰斗機后,就會對游戲和材料賦予更多的意義——開始玩戰斗游戲。此時,教師若能細致分析幼兒游戲的認知規律,在后續指導時就不會出現“引導幼兒繼續提升搭建技能”的指導策略。
在低結構游戲的觀察評價中,教師若能把握以上關鍵點,不僅能激發專業學習與自覺踐行的主動性,還能促進教師舉一反三地進行思考與反思,能有效幫助教師提升觀察評價兒童的專業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