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寧·堯厄尼希 雷謝爾·伊莎貝拉等 Jay
再過20年我們將如何生活?未來,數字醫學將讓人類變得更健康、更長壽,我們將借助人工智能在家里處理工作和日常事務,還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太空之旅……
我和25歲的米婭一起來到2038年,看看她怎樣度過這一天。這些未來的場景由德國漢堡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的未來學家們研究得出。
“早上好,米婭,你睡了一個好覺!”掛在天花板上的揚聲器發出了溫柔的聲音。米婭睜開雙眼,百葉窗自動升起,陽光透過窗戶射進她的臥室。米婭喜歡在本的聲音和陽光中醒來。
本很了解米婭,因為它幾乎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本是一個智能機器人,生活在云端,通過網絡連接到米婭房子里的許多設備上。米婭幾乎每天都戴著智能手環,這個手環還可以控制米婭的睡眠。
“米婭,你的脈搏一直很平穩,你睡得很好。”本說。米婭感到疲勞一掃而空。本從來沒有在熟睡的時候將她叫醒過,它很聰明,在等待米婭走出深度睡眠。如果她的日程安排提前,本就會稍早一點打開窗簾,然后煮上濃咖啡。
“2038年,像本這樣全天為人類提供幫助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將十分普及。”未來實驗室的未來學家克里斯托弗·林丁格說,“蘋果公司的Siri和亞馬遜公司的Alexa是這些個人助理的先驅,但它們的功能至今十分簡單,且只能與一個設備相連。”
“事實證明,在不遠的將來,計算機將超越人類思維。目前我們還無法預見未來具體會發生什么,但顯然人工智能系統至少可以在短時間內很好地收集并分析大量數據。”林丁格說。
2038年,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臺智能計算機。每件物品、每件衣服、每堵墻上都有能連接到互聯網的芯片。人工智能通過這些設備中的傳感器收集并管理數據。現如今,約有250億臺設備連接到互聯網,我們稱之為“物聯網”,預計2020年將增至500億臺,即人均7臺。“未來數據保護和安全應成為人工智能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林丁格說,“此外,我們將不再只是用代碼來管理人工智能,而是與人工智能對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
米婭一進到浴室燈就亮了。她洗完澡后開始照鏡子。米婭按動了鏡子頂部的一個小三角形按鈕,鏡子上出現了一個屏幕,屏幕上面出現了各種圖像和符號。米婭揮動了一下手,略去了朋友剛發來的一個視頻通知,接著又一揮手,最新的重要新聞出現在屏幕上。再一揮手,米婭的健康報告出現在屏幕上。米婭的身體狀態很好,數據由她的智能手環自動收集而來。
“米婭,4周后你要和你的家庭醫生會面。從現在開始記錄你的心電圖數據并傳送給醫生好嗎?”本問道,它的聲音來自鏡子里的喇叭。米婭說:“好。”如果醫生在到來之前查看了她的數據,就能大大提高問診效率。
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將像米婭這樣對自己的身體了如指掌。未來學家預測,2025年,記錄身體重要參數的傳感器,將安裝在我們的皮膚、衣服和家居用品上。像本這樣的智能系統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并第一時間發送給醫生。
現如今智能手機已經可以取代許多醫療設備。“未來,診斷醫師這個職業可能消失,智能系統能更準確地分析人類的身體狀況,且成本更低。”未來學家瑪利亞·普費菲說,“人工智能將數以百萬計的病歷整合,迅速對癥狀進行評估,做出診斷。它具有比各科室醫生更廣泛的信息儲備,且準確率也更高。”研究表明,現如今已經有計算機算法能做到比醫生更高效、準確地診斷心臟病。
但仍有很多人擔心數字醫學會帶來麻煩。將病人的數據存放在哪里更安全?如果隱私信息被泄露,落入了居心不良的人手中該怎么辦?研究人員目前還未能提出解決方案,但普費菲說:“數字醫學的前提是患者允許他人訪問自己的個人資料,只有患者自己愿意分享這些數據時,信息才會被廣泛傳播。”
米婭走進廚房,聞到煎蛋的香味。她的早餐已經準備好了:智能冰箱分選出食材后,食物加工機自動將雞蛋放在平底鍋里煎熟。
米婭喜歡吃富含蛋白質的人造肉。人造肉在生物反應器中生長,不需要殺死動物,而且味道極好,它的生產過程也無害于環境。烤箱正在準備米婭的午餐——一份由細胞培養技術制成的人造牛排。現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生產這種肉。2016年,美國公司用細胞培育出第一個人造肉丸子,對水和土地的損耗比普通肉類少90%。
但是目前這種人造肉太貴了:實驗室研制出的第一個人造肉漢堡價格高達33萬美元。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人造食物的價格將會大幅下降:據第一家人造肉漢堡制造商統計,到2020年,其產品的價格為每個10美元,再過5年將和市場上最便宜的傳統漢堡同價,到那時候人造肉的銷售額將有新的突破。
米婭已經很多年沒去商店購物了,這些事都是由她的冰箱——更確切地說是本完成的,它會自動調整冰箱“庫存”,自動制定并發送購物訂單。米婭只需要從家門口的郵箱把食物拿回公寓。未來變質食物越來越少,因為智能冰箱里安裝了“無廢料”環保系統,訂購的食品數量與主人的飲食需求相一致。
2038年,我們吃什么以及怎么做飯?一切都將由廚房助手全權負責,我們甚至都不需要出門購買食品。現在智能冰箱已經上市,但目前它們太昂貴,并沒有得到普及。未來智能冰箱將進入家家戶戶:它會掃描冰箱內食物的保質期,對每樣食物進行“跟蹤管理”,它的系統還會與商場相聯,冰箱里的食物快吃完時就會自動續訂食品。訂單是根據我們的喜好自動生成的。智能冰箱的算法可以滿足各種需求。
從米婭公寓的窗戶向外望去,高樓林立,樓頂天臺上種著植物、灌木和鮮花。
米婭走出家門,走向車站。在寬闊的街道兩旁,綠植公園一個接一個。她回憶道,在她的童年時代大街上擠滿了汽車,而2038年人們出行靠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街道有更多的空間留給行人和綠植。
到車站了,米婭坐上了一輛能直接將她送到辦公室的高速列車。米婭已經幾年沒去過擁擠的地鐵站了。
現如今大都市的交通令人窒息,在像新加坡、倫敦或東京這樣的城市里,基礎交通設施瀕臨崩潰。城市交通分析人員正在為未來交通設計全新的理念。
例如,倫敦地鐵的設計師提出“超級列車”的概念。這種超級列車能讓乘客在途中隨時隨刻換乘,大量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此外,自動駕駛的公共汽車和轎車將取代傳統的城市交通工具。交通事故和堵塞將成為過去時,因為計算機的駕駛技術比人類更可靠。
米婭駕駛著一輛裝滿貨物的卡車穿過市區。她的目的地是工業區的工廠車間。但米婭不是在駕駛室里,而是在幾公里外的一個物流中心的交通模擬器里控制著這輛卡車。
米婭是一名貨運運營經理(Human-Takeover-Truckerin),這是一種全新的職業。自動駕駛卡車無法獨自勝任最后一英里的交貨環節:一旦自動駕駛卡車離開高速公路進入城市,就無法自動行駛了,因為市內路線太過復雜。米婭借助計算機控制卡車,將它開到目的地。但米婭這種職業終有一天也會消失。再過幾十年,自動駕駛車卡車就能在完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交付貨物。
米婭一天工作4小時,工作之余她在進修虛擬空間設計的課程。科技進步將使某些行業發生變革或消失不見。“技術進步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將有更多時間來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技能和參與社區服務等。”普費菲說。
星期五晚上,米婭和朋友們一起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他們想去探險,目標是火星。
但這趟旅行不需要太空船或宇航服,只要戴上虛擬現實眼鏡,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虛擬世界就會出現在他們眼前。米婭和她的朋友們可以在火星上行走,參觀火星觀測站,在太空乘越野車穿過沙丘,還有一個虛擬導游為他們講解。
未來,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旅行。“未來5至10年,虛擬度假將成為現實。”未來學家林丁格說,“具有極高分辨率的虛擬現實眼鏡將進入市場,我們看到的虛擬世界將與現實幾乎無差別。”
現如今市場上出現的虛擬現實眼鏡只能用來玩游戲,十分笨重,且普及率低,用戶體驗較差。專家說,虛擬現實技術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近似上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但在未來,用戶隨時可以開啟一段虛擬之旅:漫步火星,潛入深海或探索泰姬陵。虛擬世界中的名勝古跡沒有瑕疵,游客也不會對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破壞。“我們將有機會在現實中體驗人類永遠不敢想象的事。在虛擬世界待幾個小時后,我們就能完全適應,甚至忘記這不是現實中的旅行。”普費菲說。
但這也可能給用戶帶來隱患:對現實生活感到不滿意的人可能會迷失在虛擬世界中,變得依賴于虛擬生活,無法自拔。“如果真實與虛擬生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很容易讓人迷失。我希望科學家能研究出區分虛構與現實的技能,以便人類未來能更好地控制虛擬世界。”普費菲說。
米婭未來的日常生活告訴我們,未來人類將比現在生活得更容易:人工智能使無聊的家務消失,我們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可以做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人工智能簡化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們保持身體健康。人造肉和自動駕駛汽車讓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加環保、健康。當然,2038年不一定就是我們上文中設想的那樣,未來如何取決于現在的我們。
[譯自俄語版《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