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將環境保護督察作為重中之重,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督察機制,狠抓督察實踐,兩年完成了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全覆蓋,取得了“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的顯著成效。
2015年7月1日,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正式建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2016年2月,國務院成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協調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督察工作,組建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負責組織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和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實現6個區域督察機構由參公事業單位轉變為行政機構,更好地承擔中央環保督察任務,并由單純的“查事”轉變為“查事察人”;抽調地方和直屬單位人員參與中央環保督察,形成督察人選庫和專家庫;加強督察培訓,累計培訓超過1500余人次,基本形成一支專業化的督察隊伍。
在督察實踐中,不斷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每一次督察和督察的每一個環節,都旗幟鮮明講政治,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以堅強的政治定力,不斷推動工作落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群眾身邊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作為督察關注的“大事情”,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奔著責任去,切實把問題查清楚,把責任落下去,努力做到見事見人見責任。始終緊盯地方黨委和政府發展理念、工作落實和責任擔當情況,查找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履行環境保護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深層次原因,傳導壓力、壓實責任,不斷推動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始終通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公開督察相關信息,不斷強化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進而對被督察地方形成強大壓力,更好地發揮了環境保護督察綜合效應。始終嚴格嚴肅責任追究,第一輪督察共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案件387個,目前河北省試點和前兩批15省(區、市)已完成問責工作,共問責2266人,發揮了很好的教育、警示和震懾作用。
在地方黨委和政府及督察組的努力下,第一輪環境保護督察實現全覆蓋,并于2018年啟動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取得了“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的顯著成效,為制度化推進督察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提升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環境保護督察是對地方黨委和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的“工作體檢”,更是對地方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執行力、行動力的“政治體檢”。地方許多領導同志反映,督察觸及靈魂、蕩滌思想,讓他們深受震撼。通過督察,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責任意識增強,并將督察整改作為政治責任來擔當。超過一半的省份由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同時擔任整改領導小組組長,其他均由黨委或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督察也是教育和警示的過程,第一輪督察共與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677名廳級領導開展個別談話,對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進行走訪問詢,使地方領導同志普遍受到教育。特別是通過受理并推動解決人民群眾舉報的環境問題,加強邊督邊改,強化立行立改,第一輪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余件,地方已基本辦結。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罰款約14.3億元;立案偵查1518件,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干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極大地營造了督察氛圍,傳導了督察壓力,得到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稱贊。
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以中央督察組名義對省級黨委和政府開展督察,對被督察地方形成強大震懾,特別是采取受理群眾舉報等方式,直接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據統計,第一輪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8萬余個;同時地方借力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還推動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特別是,各地大力推進督察整改,按照拉條掛賬、辦結銷號的要求,第一輪督察納入整改方案的2147項突出環境問題近半已得到解決。如,京津冀地區加大壓鋼減煤和“散亂污”企業整治力度,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346個違法違規開發建設項目中317個已實施整改;新疆卡拉麥里山自然保護區“瘦身”問題整改到位,位于核心區的產業園區及相關企業清退到位;湖北省累計清退湖泊圍網養殖121萬畝,約占總量的92%,全省湖泊水環境質量得到初步改善。
促進了地方加快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展示了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堅強決心和意志,在推動地方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也為地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督察進一步強化了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決策、環保不擔當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如,北京、上海等以督察整改為契機,推進超大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創新;浙江借力督察,分類施策、疏堵結合,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綜合整治和轉型升級;內蒙古明確“以水定產”,嚴格控制煤化工行業過度發展;海南嚴格控制圍填海行為,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產項目。
顯著推進了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各地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全面審視、深刻反思、舉一反三,認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制度建設,健全長效機制,取得了明顯效果。啟動督察以來,各省(區、市)已針對性地出臺或修訂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等330余項;山東、海南、四川、西藏等地印發文件,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內容納入干部履職盡責考核評價范疇;31個省份均已出臺環境保護職責分工檔、環境保護督察方案以及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27個省份已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初步構建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
為破解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難題,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需繼續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來擔當。繼續推進環境保護督察,不斷強化責任擔當,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以解決環境保護共性問題為突破口,以環境保護實際成效兌現承諾、取信于民。二是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要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確保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環境問題。三是注重加強系統保護。要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統籌施策和系統保護,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四是加快完善法規制度。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保護研究,針對性出臺政策法規,及時彌補相關領域法規制度缺失,不斷強化剛性約束,為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奠定法制基礎。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加強自然保護區分級分類管理頂層設計。開展自然保護區排查和摸底,科學實施自然保護區劃定、勘界等工作。五是切實加大環保投入。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切實解決嚴重困擾城市和農村的水體黑臭、垃圾圍城等環境問題。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力度,保障重大生態系統治理修復資金。開展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項目清理,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加強生態補償力度,切實讓人民群眾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