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被稱為河西走廊的“母親山”。然而,“長期以來,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十分突出”。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嚴厲通報。
近一年來,甘肅省上下認真吸取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深刻教訓,嚴格履行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逐個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一個問題建立一套整改班子,認認真真、扎扎實實整改。
如今,記者走訪發現,祁連山的水更深了、山更綠了、空氣也更清新了。這片曾經因挖礦、攔壩而“遍體鱗傷”的土地,正在慢慢恢復往昔那壯美的容顏。
祁連山國家級保護區境內有1000多萬畝草原。經近十年努力,祁連山張掖段天然草原已累計減少牲畜28萬多個羊單位,但是仍超載13.4萬羊單位。
去年7月,張掖市確定啟動核心區農牧民搬遷工作。“第一次開群眾大會,村里28戶全不同意。”康樂鎮黨委書記陳海君回憶,牧民們的態度很明確:祖輩居于此,禁牧可以,搬遷不行。
村民蘭永花覺得“天要塌了”。當時,她牽頭成立養殖合作社不久,剛貸款160萬元準備大干一場。
為了做好群眾工作,肅南縣明確由縣領導、縣直部門一把手、鄉鎮一把手和分管領導“包保”1到2戶搬遷戶,上門宣講搬遷補償、技能培訓政策,消除其搬遷顧慮。另外,從蘭州、張掖聘請了6家資產評估公司,之后經村民投票選擇了3家。
根據評估,蘭永花家的房屋、棚圈等設施補償款為152萬元。肅南縣同時出臺獎勵政策:評估公示之后,只要有搬遷動作,就額外獎勵20%。
“如果早搬遷,還能獲得30.4萬元的獎勵。”蘭永花心里盤算:加上各種補助,能獲得總額185萬元的補償,可以直接還完貸款,算是沒了后顧之憂。去年10月底,蘭永花簽字同意搬遷,成為核心區最早“下山”的牧民。
現在,蘭永花在肅南縣白銀蒙古族鄉東牛毛村安了新家,蓋起了新棚圈發展設施養殖,養了5頭奶牛、16只牛犢和80只羊。
據了解,484名牧民中,18歲到60周歲的有327人。自今年1月份開始,肅南為有再就業意向的勞動力進行了免費技能培訓,春節前327人中有285人實現再就業。60周歲以上的,全部享受醫療和養老保險;18周歲以下的,義務教育階段全免費。不久前,當地又出臺政策,為149戶牧民提供額度5萬到10萬元、連續三年的貼息貸款,幫助發展后續產業。
限制天然放牧,推廣舍飼養殖,搬遷牧民定居,祁連山的后代用生活方式轉型糾偏已過度失衡、負重的祁連山生態鏈。張掖市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目前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生產經營項目已經全部退出,再無任何開發性生產經營活動。
祁連山區礦藏富集,被稱為中國的“烏拉爾”。“靠山吃山”是最快的致富方式。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小煤礦為主的礦山探采規模不斷加大。
記者走訪這幾天,瀚森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愛民正忙著帶領工人在原擺浪溝銅礦礦區種植云杉。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甘肅張掖段內117項探采礦項目全部關停,工人正忙著栽樹種草,讓原本灰冷的廠區和因開采裸露的地表重新披上“綠裝”。
祁連山生態另一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部分水電設施違法建設、違規運行。
記者了解到,保護區內共有水電站42座(33座已建成,9座正在建設)。其中,寺大隆二級水電站位于保護區緩沖區,其余41座位于實驗區。“水電站的開發建設,使祁連山范圍內的大通河、黑河等河流形成了0.29到21.04公里不等的減水河段。”相關人士表示。
去年底,甘肅省印發《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電站關停退出整治方案》和《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分別明確要求:將寺大隆一二級、白泉門一二級等10座水電站關停退出;停止保護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已設礦業權全面退出保護區。
“目前,整改工作第一階段現場整治任務已全面完成,轉入解決問題階段工作,同時壓茬推進第三階段修復保護、完善機制工作。”張掖市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已進入全面修復保護、全面鞏固提升、全局監測監管的新階段。
自然生態出了問題,病根還在政治生態。甘肅省、市、縣分別成立督察暗訪組,對整改整治項目進行隨機檢查抽查,嚴厲打擊“欺上瞞下” “陽奉陰違”的假整改行為。數據顯示,甘肅省先后有100名黨政干部因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被問責,其中副省級干部3人、廳局級干部21人、縣處級干部44人。其問責人數之多、力度之大,隴原大地前所未見。
遭破壞達半世紀之久的祁連山,迎來了“史上最嚴”的問責風暴,也刮出了甘肅的“綠色革命”。
甘肅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以上率下,帶頭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狠抓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甘肅累計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和專題會議20多次,研究整改舉措。省委書記林鐸、省長唐仁健先后多次深入祁連山保護區腹地,現場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
張掖把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作為全市干部群眾的“天字一號”工程,每個市級領導包抓5到8項整改問題,對每項整改項目實行現場沒有治理恢復不放過、核查驗收沒有過關不放過等“六不放過”,確保整改整治質量。
對通報指出的“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問題,2017年11月30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修訂的《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本次修訂嚴格依照上位法規定,對舊版條例中與上位法不符之處尤其是禁止性行為、審批制度等重點進行了比照修改。
一系列文件出臺: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各類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發生嚴重生態環境破壞事件被國家通報批評的市州,實行“一票否決”;出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將涉及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的肅南等縣納入范圍,明確了限制或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嚴禁發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
張掖市、武威市分別取消了對肅南縣、天祝縣的GDP考核。天祝縣委副書記楊成國說,“過去靠山吃山,最容易出政績的就是開礦挖山;現在則戴上了‘緊箍咒,更有助于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
今年1月,甘肅把構建生態產業體系、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作為踐行生態文明的實際行動,出臺了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將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循環農業等十大重點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脫胎換骨”。
自2002年就進入肅南縣環保局工作的妥春海,見證了環保工作人員“苦哈哈”的日子。“2001年全縣環保局只有8個人,再刨去幾個局長,各個科室基本都是‘光桿司令,應付機關工作都緊張,別提環保執法監督檢查了。”
而從環保督察之后,妥春海有了“鳥槍換炮”的感覺:現在,光環境監測站就有8人,監察大隊編制從5個增加到11個,環評審批、污染防治、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環保業務室有7人,全局工作人員達到26人。
最讓妥春海覺得“揚眉吐氣”的,是“環保人說話管用了”。現在縣里要引進項目,都是先聽環保部門意見,先問是否涉及保護區、水源地。“只要有生態破壞風險,全部一票否決。”
自去年開始,張掖市環保局斥資1200多萬元建設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地面上哪怕多蓋了一間平房,系統也能監測到并提醒。在這套系統上,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獲取任何一家排放企業的實時數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監測全天候全覆蓋。
據介紹,今年以來,系統已經累計發現疑似生態環境問題點位26個、發送預警信息71條,地面環保工作人員及時進行了核查、核對和整改。
張掖同時建成水生態保護監管系統,對境內15條重點河流、31座中小型水庫等水系生態實行常態化監管。
在執法聯動機制層面,張掖打好行業部門聯合執法“組合拳”。去年,全市共查處環境違法行政處罰案件75件,共實施限產停產整治16起,移送公安機關14起,追究刑事責任3人,行政拘留22人。
環境保護的“天羅地網”已經形成。我們期待,河西走廊,這條綠色的生態長廊再現輝煌!